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5
之有机会成为20世纪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政治家之一。
其实,善恶自有前因后果。不懂此理的人,以为作恶不得祸,行善不得福。因此,就善不欲为,恶则时而为之。懂得此理的人,则能够渐进地克己断恶、勤力修善。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情况,助人并非图报,但乐于助人者也恰恰在无意中为自己创造着好机缘。
郭母不幸患白血病,急需5万元治疗费。郭家卖房、卖物,东挪西借,仅凑到2万元。正当山穷水尽之时,他们却收到一笔巨额汇款。这雪中送炭的人,是香港一名富商赖先生。
赖先生与郭家非亲非故,为何要寄去巨款帮助他们呢?其中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那一年,赖先生回故乡观光,与太太和两个女儿在公园游湖,不料游艇翻了,一家人全部落水。在这危急关头,正在公园游玩的小郭立即奔过去折来一根大树枝,把正在水中挣扎的赖某夫妇拉上岸,接着又跳入水中将两个小女孩救了上来。
赖先生一家脱险了,小郭正要离开,感激不尽的赖先生尽数掏出身上的港币、人民币计5000多元,并且摘下手上的宝石戒指酬谢,但小郭坚决分文不收。
赖先生又请求救命恩人留下姓名,小郭却说:”谁都会碰到危难,帮上一把是应该的。“说罢就拉着女朋友走了。后来,赖先生在当地政府的帮助下,终于查知救命恩人名叫郭小浪。
后来,赖先生又回故乡投资办厂。当他得知小郭的母亲病危缺钱时,立即悄悄到医院为其交齐了医疗费,然后又给小郭家汇去2万元钱。就这样,乐于助人的小郭在自家发生危难的时候,也及时得到了他人的帮助,解了燃眉之急。
所以说,助人即是助己。你帮助了别人,方便了别人,其效应也许一时还不明显。但你若能常与人方便,常替别人分忧,日积月累,就会成为一笔难得的巨大财富。
帮助别人难免耗费时间和精力,甚至会误了自己的事。不过,长远来看,帮助别人,是得大于失的,这就是所谓的感情投资,未来收获的必定比今天投入的多。总之,帮人是积德之事,最好能帮就帮。帮了别人,在将来的某时某地,你可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回报!
■ 管理般若功 ■
把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让有德的人掌管钱财往来的单据,让无德的人掌管赋税田租的征收。就是说,要把不同的人放到不同的适合他们的位置上来使用。韩愈曾说:”大匠无弃材,寻尺各有施。“即对于工艺高明的匠人来说是没有废弃材料的,长有长的用途,短有短的用途。用人也是如此,只有”知人善任“,才能”人无弃才“。
知人善任,即了解人、把人用好。了解人是用好人的前提,用好人是了解人的目的与归宿。二者相辅相成,体现了用人之道的规律。《列子》中也有”治国之难,在于知贤“之说,可见知人善任,首在”知人“,其次是善任。《史记》中记载了刘邦与韩信的一段精彩对话。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如何?“信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擒也。“
后来,刘邦总结说:”夫运筹策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故吾所以有天下。“刘邦之所以能得天下,是因为有张良的谋略、萧何的内助、韩信的善战。
识人是为了用人,让人才发挥最大作用。这就要在用人时做到:合理安排,扬长避短;不拘小节,敢于用人;善用那些才能超过自己的人;用人不疑,疑人不用。
刘备文不如诸葛,武不如关、张,可他却能善用权术,令自命不凡的诸葛亮、鲁莽的张飞、自负的关羽俯首称臣,任其驱使。刘备善将将,能使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他的过人之处、可贵之处。他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为报刘备知遇之恩,诸葛亮运筹帷幄,决胜千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关羽、张飞、赵云这些千古名将,也都对刘备誓死效忠。关羽受到曹操厚待,却始终未改追随刘备的初衷,最后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千里寻主。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诸葛亮的清高、张飞的鲁莽、关羽的刚愎自用,都是其不足的一面。用人之长就要容人之短,因此,刘备对关、张用其刚,而对诸葛亮则用其谋。
大凡能成大事者,其共同点就是慧眼识才、知人善任。他们用人不拘常法,”遇欺诈之人,以诚心感动之;遇暴戾之人,以和气熏蒸之;遇倾邪私曲之人,以名义气节激励之“,这样才能实现”天下无不入我陶熔中“的宏伟用人目标。
知人善任固然重要,知人善免也不能忽视。纵观历朝兴衰,凡坚持知人善免的,都能做到政通人和。管理者只有将善任与善免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只上不下、只进不出的封闭僵化的用人机制,建立一个能上能下、有进有出的开放灵活的用人体系,这样员工才会努力进取,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组织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