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4
没有容身之地,因此它们再也不能败坏人们的心灵并诱使人们堕落了。
一句话,境由心生。一个人的心,决定了其作为。他的心若被道德占据着,自然就会依照道德去行事;反之,他的心中如果充满了自私、邪恶的念头,自然就会干出一些悖德之事。我国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把道德置于自己心灵之中的典范。
胡雪岩的阜康钱庄开业不久,就接待了一位特殊的客户。这个人名叫罗尚德,是驻杭州绿营兵的千总,他存入阜康一万两银子,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
原来罗尚德以前非常喜欢赌钱。他与未婚妻定下婚约却一直不提结婚的事,反而因好赌输掉了岳父家一万多两银子,最后岳父家提出只要他同意退婚,宁可不要他还那一万多两银子了。这个提议对于处在山穷水尽境地的罗尚德来说无疑是件好事,可是这也深深刺伤了他的自尊心。他不仅同意退婚,并发誓做牛做马也要还上这笔银子。
罗尚德后来投军,辛辛苦苦十多年熬到六品武官的位置,又省吃俭用,积蓄了这一万两银子。前几天接到命令,要到江苏与太平军打仗,因为没有亲眷相托,因而存入阜康钱庄。他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因为他既相信阜康钱庄的信誉,也因自己去打仗生死难料,存折带在身上是个麻烦。
得知这一情况后,胡雪岩当即决定:虽然对方不要利息,自己也仍以三年定期的利息照算;虽然对方不要字据,也仍立字据交由钱庄档手(相当于现在的总经理)刘庆生代管。
罗尚德后来在战场上阵亡了。临死之前,他委托两位老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转给老家的亲戚。两位同乡没有任何凭据就来到阜康钱庄,办理转移手续,原以为会遇到一些刁难或麻烦,甚至阜康会赖账。他们却没想到,一经证人证实他们确是罗尚德的同乡,没费半点周折,就从阜康钱庄连本带利把钱提了出来。
其实,罗尚德手上没有任何字据,帮他来办理这笔款的人,也同他没有很大关系,倘若否认这笔存款,当然无可厚非,在商场上也并不是没有前例。但胡雪岩却不肯这样做,从这一点上,我们能够看出胡雪岩仗义而守信的人品。
两个帮罗尚德办理取兑的同乡回到军营,讲了他们的经历,遂使这件事情流传开来,使阜康和胡雪岩的声誉一下子在军营里传开了。许多官兵把自己的积蓄甘愿长期无息地存在阜康钱庄,从而引来了大批的存进。
胡雪岩将道德置于自己的心灵之中,所以,他能取信于人、生意兴隆。但纵观我们周围,表面上有道德、内心却奸诈无比者甚多,这样的人去做事,哪怕像那“烹小鲜”的小事也不会成功,甚至会有大的损失。
一个人只有将道德置于自己的心中,他的心中才不会有自私、邪恶、不正当的意念。倘若一个人只是表面上装作有道德的模样,即使他装得很逼真,也终有露馅的那一天,终会被他心中的无德所害。
■ 管理般若功 ■
治大国就像煎小鱼
“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意思是,治理大国就像煎烹小鱼一样。这句话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见微知著,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另一方面,就是要像煎小鱼那样,不要用筷子去翻动,一翻就烂了,吃起来就不好吃了。
治国不是小事,执政者肩负着天下的重任,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举一动都要非常小心谨慎,切勿盲动。一项措施的制定,一项政策的出台,都要考虑再三,看它是否符合国情,会不会扰民,能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惠。而治理一个大的国家,更要谨慎。
事实上,最早提出“治国如做菜”的人并非老子,而是中国古代的大政治家伊尹。伊尹辅佐商汤取得天下以后,又辅弼商朝四代帝王,成为五朝贤相。他出身厨师,因其深通先“烹菜”后“烹国”的治道,被人们称为“烹调之圣”。
据说,伊尹本是个孤儿,后被一位烧菜师傅收养。他从小苦学烹饪技术,技艺卓尔不凡。他认为,一个厨师只有精通烹饪之“道”,才能烹制出好的菜肴来,才能做到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头、酸而不强烈、咸而不苦涩、辣而不刺激、清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
后来,商朝执政者汤召他进宫,要他列举天下的美味佳肴,并想跟他学习烹饪之道。伊尹从烹饪技术、用火之法、五味调和说起,并从“肉之美者”、“鱼之美者”、“菜之美者”、“饭之美者”、“水之美者”、“果之美者”娓娓道来,列举了天下美味。最后,伊尹说:“天子不可强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则至味具。故审近所以至远也,成己所以成人也。圣人之道要矣,岂越越多业哉!”
伊尹由烹饪术引申而言“君人南面之术”,颇有“治大国若烹小鲜”之意。商汤后来以伊尹为相,开创一代盛世,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
“治大国若烹小鲜”曾被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引用过。里根对它的理解是,治理国家就像煎一条小鱼一样,一定要谨慎小心,切忌大肆炒作,政纲也不要频繁更迭。
有经验的人都知道,在煎鱼的时候,如果翻得太勤,鱼就容易碎;而一动也不动,则难免把鱼煎糊。因此,只有将调料、火候掌握得适度,不急切,不躁动,这样煎出的鱼,才会色香味美;如果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加之心烦气燥,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最后煎出的鱼“一团糟”,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
同理,要保证一个社会平安、繁荣,治理者必须小心谨慎、清净无为、不扰害百姓,否则灾祸就要降临。所以,有“道”的君国,总是清虚自守、无为而治,更不会好大喜功。
如果执政者秉持主观意愿,随心所欲地治理国家,朝令夕改,忽东忽西,百姓就会无所适从,接着就会人心大乱、社会大乱。相反,如果执政者制定的政策法令能够一如既往得到坚定不移、不折不扣的贯彻执行,就能国富民强,外敌也会忌惮三分,就能无不为、无不治。
所以,执政者治理国家,企业家管理企业,道理跟煎小鱼一样,切不可常常翻弄。因为,一个国家几亿人,一个企业几十人至上万人,如果制度反复无常,被管理者就会无所适从,最终将使人思想混乱、步调不一。如果制度稳定,大家就会心境平和,专心工作,出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