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4
于电子技术,现在却最想参与销售和市场推广工作。经过一番艰难的争取,纳尔斯终于拿到了迪特鲁恩市的倍力电脑公司主管的推荐信,他毫不犹豫地回到了英国西部。
一位地区经理慧眼识英,雇用纳尔斯针对各种新型电脑开展工作。纳尔斯终于可以按照自己的职业计划起步了,他为自己日后的成功找好了一个突破口。仅5个月时间,他负责的地区电脑销量就由全国最后一名跃居第一名!
纳尔斯凭着卓越的才干,很快就得到公司高层领导的赏识。不久,他荣升倍力电脑公司笔记本电脑销售部的经理。后来,纳尔斯又当上了倍力电脑公司总经理。在纳尔斯上任后,倍力电脑公司的年利润一直保持在20亿美元以上。
纳尔斯成功了!而他的那些同学们,则多数都默默无闻地在一些无关紧要的岗位上待着,这就是少年有志与无志的区别。
■ 商海逍遥游 ■
成大业要早做准备
老子说:“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其原意是:如要积蓄力量,就该早做准备。早做准备就是不断地积蓄“德”。不断地积蓄“德”,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成大事要早做准备。积蓄力量越早,所积蓄的力量就越大,成功的概率自然就越高。
从14岁起,李嘉诚就出来打工了。最初,舅父让他到自己的钟表公司上班,但是李嘉诚并未应承,他有更高远的志向!他决定自己找工作,以谋求更大的发展。他这种“不求于人,反求诸己”的精神,也奠定了他稳健前进的经营作风和不浮躁的经营态度。
李嘉诚最初希望当个银行职员,因为他觉得银行是同钱打交道的,而且一般不会倒闭。但是,由于他在香港没什么根基,没能当上银行职员,而是成了一个茶馆里跑堂的小伙计。
在当小伙计的时候,他也从未放弃自己的大志向。他从小事做起,好使自己一步步地向目标迈进。他给自己安排课程,以自觉养成察言观色、见机行事的习惯。这些课程是:时时处处揣测茶客的籍贯、年龄、职业、财富、性格,然后找机会验证;揣摩顾客的消费心理,既真诚待人又投其所好,让顾客既高兴又付钱。
17岁时,李嘉诚就开始走上创业之路。虽然他屡遭失败,并几次陷入困境,但他仍然坚持一步步地向着目标前进。22岁时,李嘉诚就创建了长江塑胶厂,其事业就此步入正规。
在商业之旅中,李嘉诚起步得早,积累得多,所以他成功得也快。无独有偶,皮尔?卡丹也是一个靠着早立志、早准备而终成世界级富豪的人。
从小时候起,皮尔?卡丹就对服装设计有着浓厚的兴趣。放学后,他经常偷偷溜到商店的橱窗前,痴迷地欣赏里面那些各式各样的服装,并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出色的服装设计大师。他时刻关注着服装样式的发展变化,一有空就跑到服装店去,以至于许多服务员都对这位只看不买的小朋友非常熟悉。
后来,皮尔?卡丹在一家小裁缝店里初试锋芒,更坚定了他追逐童年的梦想的意念。所以,他才能够在以后经历的几次打击中毫不退缩,直到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享誉世界。
皮尔?卡丹,一个令全世界为之振奋的名字,一个成功人士的榜样,一个掀起了服装革命的设计师。正是对童年梦想的坚持,使他能够屡次遭遇打击不回头,终究成就辉煌人生。
俗话说,七岁看老。一个人有没有远大的志向,有没有成大事的魄力,往往从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得出来。世界上许多大人物在童年时代,就开始计划未来。
塞尔弗利曾担任伦敦最大的百货商店马歇尔公司的总经理。在他很小的时候,常常同母亲一起做一种假想的游戏。他的母亲常常这样对他说:“假如你长大了,找到了一份小小的工作,有一天晚上,你回家对我说:’妈妈,我的薪水每星期加了1块钱,现在,我们可以存一点钱了!‘这样过一两年后你就会对我说:’妈妈,我们现在可以买一辆四轮马车了。‘”
每天与母亲玩着这种游戏,小塞尔弗利拥有了很积极的心态,而且从小就产生了许多的关于经商赚钱的梦想。
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和青少年时期的理想是分不开的,甚至一个想法决定一个人一生的道路。可以说,正是儿时的梦想与理想给了塞尔弗利不断前进、走向成功的动力。
有志不在年少,成大事就要早做准备。你准备得越早,那么,你积蓄的力量就越多,你成功的信念就越牢固,你成功的概率也就越大。
■ 管理般若功 ■
打好基础才能走得更远
老子说,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意思是,打好根基,巩固蒂柄,是长久保持成就的途径。万丈高楼平地起,第一要打好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基础牢靠,根深叶茂。
现实中,很多管理者存在着严重的“眼睛向上,忽视基础”的毛病,因此常定位不准,导致高耗低效。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只有“眼睛向下,固本培元,打好基础”才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深知根深蒂固、长生久视的道理,因此他才将“广积粮”作为一大战略。
当时,朱元璋盘踞在江淮一带,军队的给养主要来自于“捎粮”。所谓捎粮,就是说军队的粮草都要“取之于民”。当时自然灾害频繁,青壮年又都去参军打仗了,农村缺乏劳动力,再加上战乱带来的破坏,粮食普遍匮乏。更何况朱元璋有几十万大军,老百姓有限的粮食如何供养得起?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揭竿反元的朱元璋比任何人都明白。他深知,“捎粮”只是自己一厢情愿的,老百姓并不愿意“给”。长此下去,百姓的不满情绪难免会爆发,那时就不好收场了。既然“捎粮”靠不住,那只有另寻新法,于是屯田制度产生了。
朱元璋任命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由他负责兴修水利,要求做到高地不怕旱、洼地不怕涝。接着,他又命令各部队在驻地开荒种粮,并规定以产量的多少来定赏罚,要求各部队除了供给自身的需要外,还要做到有存粮。同时,他还将民间的部分壮丁编为民兵,农时耕种,闲时练兵。
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开始了!康茂才所部当年就产粮一万多石,且有余粮。对此,朱元璋感到非常满意,立即下令褒奖。同时,他还不失时机地向全军说明,要解决粮食不足的困难,就必须把屯田工作做好。在此后的几年里,朱元璋的部队完全可以自给自足了。后来,朱元璋又下令禁止征收寨粮,曾给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的捎粮政策就此完全取消。
“广积粮”的结果,使朱元璋在短期内迅速从缺粮的窘境中解脱出来,在此后的漫长战争中,朱元璋再也不为粮草犯愁了。“广积粮”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为朱元璋的部队解决了粮草问题,它还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朱元璋部队的存在和强大,给劳动群众带来了实惠,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信赖,他们源源不断地向朱元璋输送兵员。另外,群众免除了“捎粮”之苦,有了充足的粮食,进而激发出搞好各种生产的积极性,从而繁荣了经济。而经济的繁荣,又为朱元璋政权带来更多的税收,也就形成了“良性循环”。
可以说,朱元璋能在元末征战中立于不败之地,并夺得最后的胜利,“广积粮”的政策无疑起到了根本性的作用。
根基是做事的关键。凡是在管理领域中有建树的人,必定懂得打好基础的重要性。对一名管理者来说,最重要的基础莫过于“民心”了。管理者若能不断地积累美好的品德,就能树立良好的形象,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有了深厚的群众基础,就能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