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4
。他的同龄人仍在追逐享乐的时候,拿破仑已经走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了。
拿破仑之所以能成为伟人,除了得益于他的天分外,很大程度上源于他能变打击为动力,并通过艰辛的努力把坏事变成好事。很可能,如果当初拿破仑像别的孩子那样拥有顺利的生活,世界上就会缺少一个妇孺皆知的英雄。
德摩西尼是古希腊卓越的演说家。可谁能想到,这位伟大的演说家天生就声音微弱、吐字不清!尤其是“R”这个字母,他怎么也说不清楚。当他面对大众演讲时,他吐字不清的毛病完全暴露出来,听众们都大肆嘲笑他。
为了克服自己的缺陷,为了使人们不再嘲笑自己,他把石子含在嘴里……对着大海演讲,一边向山上跑一边演讲,强迫自己一口气念好几百字,站在镜子面前演讲以矫正自己的姿势。
此外,他还特意建了一个地洞,每天在里面练习他的声音和演说的姿势,以此来抗拒外界的纷扰。德摩西尼的坚持终于取得了成果,人们给予他的不再是嘲笑,而是经久不息的掌声。摩西尼用他的行动证明了,只要努力,世间没有什么不可能!
那些能在讥讽、轻视中取得成功的人,是值得称颂和尊敬的。他们面对困难,面对坏事,不是选择逃避,而是想办法变难为易、变坏事为好事。那么,我们呢?难道就自甘沉沦?别忘了,只要不放弃,就一切皆有可能。
■ 管理般若功 ■
不做至察无徒的人
其政察察,其民缺缺。就是说,一个国家政令苛察黑暗,其人民就会怨声载道。执政者苛察治国,积极地“有为”,可能会暂时收到一定的效果,但终将搞得民不聊生、自食恶果。
周厉王为政苛察,搞得国人连话都不敢说,只能在路上互递眼神来打招呼,终于导致国人暴动,推翻了他的统治。明朝之所以灭亡,很大原因在于厂卫特务机构干预司法、行政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严苛的政治氛围令人们难以承受。又如希特勒执政时期的德国,虽然在短时期内造成一度繁荣的表面假象,背后则是民不聊生、人人自危,更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了。这些违背宽宏的治道的做法,用老子的话说,是“不道”,必会“早已”。
同样的道理,如果一个管理者太自负,大事不糊涂,小事也精明,事事都精于算计,就不可能拥有很多朋友,也不可能发现和培养更多的人才。诸葛亮是个至察的人,魏延脑后的反骨都被他看得一清二楚。结果,他不得不用马谡守街亭,蜀国后来不得不用廖化做先锋。
上述说的都是为政苛察的坏处,下面说说宽宏为政的好处。为政以宽,百姓就可以安居乐业,达到“民皆乐其生而遂其性”的境界,使社会风气归于淳朴厚重。
宽宏的政治体现在“我无事而民自富”,执政者所要做的非常简单,只是不矜、不贪、不欲、清静、节俭。不矜,可以不争;不贪,就没有聚敛;不欲,那么百姓可以得到安宁;国家富强,崇尚节俭,那么百姓可以富足;执政者淳朴厚重,那么社会风气就会比较淳厚。西汉初年,曹参曾经推行这种治国方略。汉文帝和汉景帝时继续实行,并且大见成效,开创了为后世称道的“文景之治”。
《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中说:“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实际上是在劝告人们,待人要少苛求、多宽容。这对于管理者的启示是:不要计较被管理者的缺点和小错。
组织用人,不是在寻求圣人、贤人,而是寻求对组织有用的适合相应工作岗位的人。被管理者中尽管有的人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只要不危害组织的利益,不必过分关注和追究。
西楚霸王项羽之所以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对下属过于苛察。殷王司马昂背叛项羽,项羽派陈平等人去攻打他,以迫使他投降。然而,不久后司马昂却投靠了刘邦。项羽认为陈平在这件事上未能尽心尽力,就要追究其责任,结果导致陈平也投靠了刘邦。
陈平投靠刘邦后,就有人告他的状。说他在家时与他嫂子私通,投靠项羽不被重用,投靠汉王后又收受贿赂等等。刘帮找到陈平问清情况。陈平说:“这些事都有。我哥哥死后,为了侄子我娶了嫂嫂;项羽不重用我,我才离他而去;到你这里后,你还没给俸禄,我只好收礼养家。我可帮你打天下,但我不是圣贤,你要找圣贤我可以辞职。”刘邦还是把他留下了。后来,陈平当了汉朝的丞相,并在保汉室、灭诸吕的政治斗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相形之下,刘邦的部属中有许多人曾反对过他或投降过项羽,均未受追究。所以,项羽虽常胜,人却越打越少;刘邦虽常败,人却越战越众。
不苛察的意思是指小事糊涂,大事聪明。例如,一个中小企业的老板,关键的技术、主要的客户、原材料和产品的购销网络一定要亲自掌握,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检查。至于具体的生产活动,则不必亲自参与。
但是,不“苛察”并不是说管理者就要当“老好人”。面对一些问题和矛盾,管理者如果漠然视之、放任自流,就非但不能换来“人缘”,反倒容易引起大多数人的反感。因为回避问题和矛盾,纵容缺点和错误,最终必然会损害大多数人的利益。对这种不讲原则的“老好人”式的管理者,人们又怎么会发自内心地信服呢?
察,并且及时、适度,就能把问题和矛盾化解于萌芽状态,是负责的表现。察,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意范围与重点,事关立场、作风、精神状态、人品道德等原则问题,就需要细察真究,决不含糊;而对那些鸡毛蒜皮、无关宏旨、纯属个人性格方面的枝节问题,则不必“察”之过细、责之过严。另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力求做到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不捕风捉影,不无中生有,不夸大其辞,不上纲上线,不简单粗暴,不以权压人。
管理者往往肩负着使事业兴旺发达、加速发展的神圣使命。其责任和义务都要求他们不断修正错误、不懈追求真理;要求其有宽广的胸襟,对小事不斤斤计较;又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在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面前,讲真理不讲面子,讲原则不讲私情,敢于直言不讳,勇于较真碰硬。正所谓“为官避事平生耻”,当宽则宽,当察则察,才是领导者应有的情怀。
总之,作为一个管理者,在管理中要审时度势、宽严有度。该管的要管,不该管的事就不要管,要“一半清醒一半醉”。既要坚持原则,又不能绝对化;对待他人,既要真诚批评帮助,又要注意团结。“察”到如此境界,自然就不会有“无徒”之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