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4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理解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反过来说,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无论做怎么事,都要以自己的感受去体会别人的感受,以自己的处境去想象别人的处境;放在对方的位置上,将心比心,把别人当成自己对待,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你不喜欢别人伤害你的自尊心,你就不要伤害别人的自尊心;你不喜欢别人欺负你,你就不要欺负人;你不愿意有声音干扰你读书学习,别人读书写字时,你的动作就要放轻……
■ 职场易筋经 ■
多为你的同事想一想
社会学家将人称为社会的动物,可见人是不能脱离社群而生活的。每个身处职场的人都不是孤立的,周围有许多与自己共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同事。能与同事融洽相处,才能工作顺利、事业有成、生活幸福。而“推己及人”就是一个人搞好与同事的关系的重要途径。
孙岩在一家公司工作三年多了,可还是个小职员。不过,他听说最近经理准备在员工中提拔一个人做主管。为此,老员工们都摩拳擦掌,新员工们也都跃跃欲试。孙岩也在盘算着,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经理的青睐,抓住这个难得的机会。
刚进这家公司时,孙岩刚刚大学毕业,满腔抱负。他哪知会在同一职位上一干三年,几乎连施展才华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机会来了,孙岩暗下决心要大干一场,把这个机会抓住。
那一天,经理宣布,大家好好合作,一起做个项目,最后根据各人的表现决定主管的人选。这个消息让孙岩和同事们很是兴奋。孙岩还是挺自信的,这些同事中,他的学历最高,而且与经理的关系也不错。
项目开始了,孙岩在工作中尽可能地表现自己。他的本职工作是做好项目的外联工作,可是他为了让经理看到自己的能力,竟把相关的工作也都做了,明显地抢了其他同事的活。一个同事就看不惯了,对他抗议道:“孙岩,我们也是项目组的成员,我们也有我们的工作,你凭什么包打天下?”孙岩很不屑地说:“我明白。可是如果每一个程序都由我一个人做,我对这个项目的全过程就比较熟悉,做的结果不就更好吗?”
孙岩有一个同事名叫黄晔,是刚进入公司的新人。他的表现完全与孙岩相反。他懂得与同事们合作,看重团队利益。因此,黄晔很快就融入这个部门,与同事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在这个项目中,他主动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同时很注意与同事协作,但从不抢同事的工作。
黄晔看到孙岩在工作中只想揽功,从来不顾别的同事的感受,导致整个项目进度特别慢,于是,他暗中与其他同事达成一致,大家绕过孙岩,各司其职,互相配合。这一切,孙岩完全不知道,还在辛辛苦苦地大包大揽。
几天后,黄晔和其他同事顺利完成了项目,并把结果上报了经理。结果,黄晔被升为主管。孙岩不服,经理对他说:“同事之间要做到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才能搞好团结!”
不过,要做到推己及人,单是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不够。还要进一步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要站得住,就要帮助别人也站得住;自己想要事事行得通,同时也要帮助别人事事行得通。懂得“成人之美”,主动帮别人成功,这才是推己及人的至高境界。希望各位职场人士都能推己及人,超越自己,视人如己。
■ 商海逍遥游 ■
利天下者,方能利己
老子说,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即以“道”治天下,德行就会普及。“道”的特性是什么?前面已经说过,在于“推己及人”,在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于“损有余以补不足”。
一个国家要想“祭祀不辍”,就必须“予民以惠”。在竞争激烈的商海中,一个企业要想永续生存,也要保持“惠民”的良好公众形象。这样才会生意兴旺,才能实现打造“百年老店”的长远目标。
同仁堂药店为什么能享誉神州?为什么其中药在国内外都能赢得很高的信誉?其成功固然离不开产品质量的优异,但同仁堂高明的“惠民”手法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清代,北京城内每年都要用一个月的时间挖一次城沟。同仁堂便抓住这个机会,在城门附近挖沟的地方高悬灯笼,为行人照路。灯笼上“同仁堂”三个大字在夜色中分外耀眼,过路行人在感激的同时,也加深了对“同仁堂”的印象,产生了好感。此外,同仁堂还热心参与慈善事业,冬天设粥厂,夏天送暑药,兴办义学,施舍棺木,大大提高了在贫民中的声誉。
同仁堂通过广泛的“惠民”活动,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关注与好感,从而取得了极佳的宣传效果,牢固地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可称得上是“善建者不拔”了。慈善的义举固然是出自商人的仁义之心,但这一义举的另一客观效果则是为商人树立了良好的形象,树立了一块无价的金字招牌。
李嘉诚在商场上成功了,但他并没有捂紧自己的钱袋,而是做善事,向社会捐赠大量财物。他不仅做到了“修之于乡”,还做了“修之于邦”、“修之于天下”。
他在家乡捐建了汕头大学,以及潮安、潮州两所医院。他慷慨解囊、善举义行在家乡广为流传,树起一座心碑。尤令人称道的是,他淡泊名誉,保持低调。他不同意以他的名字为潮安、潮州两医院命名,甚至不愿意参加剪彩仪式。有一年,汕头遭遇强台风灾害,李嘉诚还以个人名义捐了500万港元。
一天早晨,李嘉诚正吃着早餐听广播。惊闻中国华东地区发生百年未遇的特大水灾的消息后,他立即通知新华社香港分社,以自己旗下四大公司的名义捐出5000万港元赈灾,同时倡议全港市民捐款救灾。李嘉诚的善行义举显示了其崇高的人格和品德。但谁又能否定,李嘉诚的高尚形象没有给他的商业事业带来效益呢?
做生意,谁不想找一个人格高尚、信誉卓著的人合作?谁愿意与奸商交朋友呢?李嘉诚的善举是他在商业活动中的无形资产,而这个无形资产所带来的有形收益却是难以估量的。
日本“拉链大王”吉田忠雄,也是一个善于通过“立人”而“立己”,通过“达人”而“达己”的商人。他出生在日本富山县,少时贫穷,做过多种微贱工作,直到而立之年,才与人合办“三S”公司,专做拉链生意。
吉田虽然没读过多少书,却自有一套经营思想。他将其归纳为“善的循环”。吉田认为,做生意,赚钱固然重要,但是如果你不为他人着想,自身也就不可能受益。
对待消费者,吉田除了在质量和服务上让他们满意外,还千方百计在价格上为他们着想。据统计,1950年每米YKK拉链售价为106.5日元,到1980年在物价、工资及其他费用都上涨的情况下,YKK每米的价格却下降至不足70日元。
对待员工,吉田也以红利相赠,他鼓励员工购买公司股票,每股可得18%的股息。员工退休,可得年退休金330万日元。
对待其他制造拉链的厂家,吉田也让之以利,让他们做自己的代理商比制造商更有利。正是这种“善的循环”,使吉田登上了“拉链大王”的宝座。
后来有人问吉田忠雄:“贵公司的拉链占全世界总产量的35%,每年生产的拉链,可以在地球与月亮之间接上四个来回,你们是如何取得这样辉煌成功的呢?”吉田回答说:“我信奉’利天下者,方能利己‘的哲学。”
吉田解释说:“我一贯主张办企业必须赚钱,多多益善。但是利润不可独吞,我总是将利润分成3份,1/3以质量较好的产品及低廉的价格给大众消费者,1/3交给销售我们公司产品的经销商及代理商,1/3用在自己的工厂。”
先“让利”而后获利,使“善的循环”为人为己带来好处,也许就是吉田成功的根本。
不为别人的利益着想,就不会有自己的繁荣。如果我们散播善的种子,予人以善,那么,善还会循环给我们,善在我们之间不停地循环运转,使大家都得到善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