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4
有所悟。
职场上没有一步登天的捷径,唯有靠尝试和积累。不断地尝试失败,于是你积累了经验;不断地尝试成功,于是你积累了信心。职业生涯就是一个过程,积累、迸发,再积累、再迸发,最终建构起完美的职场人生和丰富经验。
职场的路有很多条,每个人只能走一条。走出去,便再也没法回头。职场的路上布满诱惑,每个诱惑背后都是个岔路口,人很容易被引入歧途。职场之上没有捷径,所谓的捷径只是离失败最近的那条路!
■ 管理般若功 ■
没有充分准备就是蛮干
职场之上没有捷径可走,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同样没有捷径可走。对于企业管理者来说,浮躁和急功近利是很危险的,好走捷径者最容易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蛮干。
有一段时间,“策划”这两个字被许多企业天天挂在嘴边,对它几乎迷信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好像一家企业一经策划,马上就会脱颖而出,从此跻身一流企业的行列一样。
的确,一个好的策划方案,一个新颖的创意,确实会使企业在某个阶段得益。但要想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一流企业,仅仅依靠策划是远远不够的。那些把希望全都寄托在策划身上的企业,往往是既浮躁又急功近利。结果,最多也只能是各领风骚三五年。这样的惨痛的教训不少:三株、亚细亚、秦池、爱多、飞龙……他们现在都成了警醒其他企业的反面教材。
曾经风光无限的亚细亚,就是因为把太多资源用在策划创意和执行上,从而在资金和人才上出了漏洞而黯然陨落。
亚细亚在开业的时候,搞的策划是极富创意的。不但通过豪华装修、鲜花绿草、人工瀑布等,强有力地冲击了人们的视觉,而且在全国商场中,它第一个设立迎宾小姐、电梯小姐,第一个建设了琴台,第一个创建自己的仪仗队。每天清晨,商场门口的升国旗、奏国歌仪式成为当时郑州一道亮丽的风景。他们还投入几十万元在郑州的各大媒体做广告,其广告语“星期天哪里去——亚细亚!”更是成了当地人的口头禅。
强大的宣传攻势,再加上新鲜的购物感觉,使亚细亚很快就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仅仅7个月时间,亚细亚就实现销售收入9000万元。其年销售收入更是达到1.86亿元,名列全国大型商场50强中的第35位。
后来,为更有力地应对外商大规模进军我国零售业,亚细亚商场扩股为郑州亚细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并制订出宏大的发展规划。亚细亚最终的目标是形成以零售业为龙头,以金融证券和房地产业为两翼,以实业开发为基础的大型企业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在全国商界排名第一;综合实力进入全国前10名,成为对中国经济影响巨大的企业。
两年之内,亚细亚先后成立了十多家大型连锁百货分店。然而,在亚细亚急速扩张的时候,他们在资金和人才方面的准备不足却为后来的衰败埋下了祸根。
其实,亚细亚当时无论在资金上,还是在人力资源上,都不具备开十多家大型商场的实力。那时候,亚细亚的自有资本不足4000万元,却要进行投资近20亿元的超级大扩张,风险之大令人忧心。而且亚细亚的全部分店都是自己进货、自己经营,这对企业自有资金的要求非常高。但是,亚细亚却忽视了这个重要的方面。
在短时间内的大举扩张,使亚细亚的人才奇缺。由于亚细亚对人力资源储备工作不太重视,以致北京、上海、广州三地大型商场相继开业后,管理人员严重匮乏。无奈之下,亚细亚急忙从西安招聘了数百名青年,经短期培训后安排上岗。由于对每个人的详细情况不了解,最后只好以貌取人,五官端正、口齿清楚的,被派去担任经理或处长,其他人员则任营业员。
由于资金的短缺和管理人员的严重匮乏,使亚细亚所有的连锁商店的开业之日便是亏损之时。后来,南阳分店亏损114万元,濮阳分店亏损593万元,漯河分店亏损990万元。北京日销售收入只有七八十万元,上海日销售收入为三四十万元;省内几个店每月亏损额为400万元,北京、上海、广州每月的亏损额达到2000万元。甚至在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正式开业的头一天,销售收入只有100多万元。
2001年,郑州亚细亚五彩购物广场被转让给了河南建业住宅集团有限公司,在中国零售业风云一时的明星企业亚细亚就此陨落。
亚细亚的失败,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有益的启示:一个好点子只能使你一时得利,脚踏实地才能使你受益无穷。就像建房子一样,只有先把地基打好,建成的房子才能经得起风雨。一个企业也只有先练好“内功”,从最基本的准备做起,才能发展成百年老字号。
无数的事实已经说明,一流的企业不是策划出来的,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稳步推进,才有可能发展成为一流企业。在这方面,韩国的三星公司“十年磨一剑”而成就辉煌的例子,极其值得我们中国的企业管理者学习。
在美国《商业周刊》2004年的企业排名中,三星仅次于索尼,成为亚洲第二大品牌。而在此前的若干年中,三星曾一度是廉价货的代名词。
在洛杉矶的电子行业出口产品评价会议上,三星把自己的产品,与对手的产品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三星的产品无论是设计还是性能上都远远落后于竞争对手,只能甘拜下风。痛定思痛,三星提出了“学习”与“准备”的发展策略。
三星的电子业以索尼和松下为学习的对象;重工业则是以三菱为范;库存管理学习的是西屋电器、苹果计算机和联邦速递;顾客服务则学习施乐;物流学的是HS和玫琳凯……
与此同时,三星还逐步将生产基地,由国内转移到其他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而将研发、设计、研究所等,陆续迁至欧美发达国家,以站在技术的最前沿。此外,三星还大规模启用了一批在海外经营中培养出丰富实战经验的人员。
更值得称道的是,三星不仅在产品成本、生产技术和人力资源等方面步步为营,在融资方面也稳步推进。例如,在决定对中国投资前,三星对中国市场进行了长达三年的跟踪调查和周密论证,最终确信中国的通信、半导体、电子零部件、保险、证券等行业,在未来几年发展潜力巨大,能得到高额回报,这才对中国的这些行业进行大规模投资,不仅赢得了高额回报,还迅速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正是靠着扎扎实实地稳步推进,三星才得以全方位地发展,跻身世界一流企业之林。从三星公司的崛起中,我们不难看出,只有踏踏实实、按部就班地沿着大道前行,才能站稳脚跟,并得到全面、长远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