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4
张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我学习,完全可以弥补非科班出身的不足。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在职场上同样适用,尤其是对非科班出身的职场人士而言,读书更是一种帮助他们掌握专业的知识、走出职业困境的好方法。
■ 商海逍遥游 ■
靠天道致富的范蠡
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意思是说,圣人不必亲身经历就能推知事理,不必亲眼看见就能明察秋毫。听起来很玄乎,能不能实现呢?我们说,是可以实现的!靠什么实现呢?靠的是“天道”,是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和运用。
将这个原理用在商业经营上,即为:经商要认识市场规律,洞察市场走势,按规律经营。历史上被誉为“商圣”的范蠡就是一个明见“天道”,善用“天道”致富的人。
范蠡,字少伯,楚国人。他出身贫贱,但博学多才,后投奔越国,辅佐越王勾践兴越灭吴,成为一代名臣。他在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均有建树,更是中国商人的鼻祖。
范蠡深谙商品贵贱之道,提出“论其有余和不足,则知贵贱”。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商品价格是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而波动的。另外,他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提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即商品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
这些都是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的。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对此,范蠡提出要“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即在物价便宜时,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就像抛弃粪土那样尽量抛售。另外,他还能见端知末,未雨绸缪,提出“水则资车,旱则资船”,即在水灾时,要准备车辆待旱;在旱灾时,要准备舟船待涝。
那么范蠡是如何判断商品价格是涨是落的呢?他靠的是知“天时”,也就是气候规律,以及四季交替运行的规律。
范蠡生活在农业经济时代,农产品是市场上最大宗的商品,也是他经营的最主要商品。当时的农业生产落后,受气候的影响很大,可以说是靠天吃饭的。气候、季节不同,粮食产量就不同,对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
根据四时更替的规律,范蠡“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即据季节变化的需要,预知市场所需要的商品,提早加以储备。
根据当时“六岁穰、六岁旱,十二年一大饥”的气候规律,范蠡采取了丰年收进粮食、灾年售出粮食的策略。由于丰年和灾年大致是轮换交错的,粮食不会年年丰收,丰年收进的粮食不愁没有机会售出;同样,粮食也不会年年欠收,灾年粮价上涨时,尽量抛售,不愁以后没有进货的机会。如此一来,他不但自己致富,也平抑了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灾年民不聊生,为后来历朝历代解决饥荒问题提供了有价值的探索。
老子说“不为而成”,即不必刻意去做就能成就功业。这在范蠡身上也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在山东一带,范蠡经商的传说很多,最著名就是范蠡贩马的故事。
范蠡在吴越地区生活了数十年,知道那里好马很少,而北方的好马却多得很。于是,他就想从北方贩马到吴越地区,这的确是一个能赚大钱的好生意。但是,从北方到吴越地区,何止千里,运送马匹极为不易,不仅运输成本很高,路上还有相当多的盗匪,可谓风险极大。
不过,范蠡并未就此放弃。经多方打听,他得知齐国有个名叫姜子盾的大商人,势力很大,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地区,与沿途的盗匪颇有来往,其货队通行无阻。于是,范蠡就写了一张告示,张贴在姜子盾所在的城邑的正门上。告示上说:本人刚组建起一只马队,开业酬宾,可免费帮人往吴越地区运送货物。很快,姜子盾就主动找到范蠡,请他帮忙运麻布。范蠡很爽快地答应了。就这样,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马匹在吴越很快以高价卖出,范蠡大赚了一笔。
范蠡不愧为一代商业奇才,他想往吴越运马,却只贴了一张似乎与此无关的告示,就把本来很难办的事办成了,可以说是“不为而成”,也可以说是“曲则全”!
据史书记载,在范蠡从商的二十余年中,他曾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就是放在今天,这也是一个奇迹!古人有“为富不仁,为仁不富”的说法,但范蠡可谓既富且仁。
范蠡的经商理念,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借鉴意义:把握市场规律,把目光放长远,积极研究市场行情,及时捕捉市场机遇,必然会财源滚滚。
■ 管理般若功 ■
巧妙利用间接经验
老子说,圣人不行而知。难道“圣人”真的天生就无所不知?不是的!老子的意思是,“圣人”不必每件事都去亲自实践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言外之意,“圣人”可以触类旁通,可以借鉴他人的经验或成果。
将这个观点用在企业管理上,就是说,企业要善于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间接经验来发展自己。模仿就是其中很有效的一种,它可以大大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的进程。先通过模仿积累足够的经验,再进行自主创新,能大大提高成功率。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汽车制造技术向来都被各国视为核心机密。不管是世界排名第二的日本,还是后起之秀的韩国,汽车产业刚起步的时候都是一穷二白。它们是如何飞速赶超传统汽车强国的呢?通过反求工程!即买回竞争对手的产品,加以拆解、分析、重构,从而实现产品设计与制造的过程。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日本汽车厂始终在广泛地借鉴着来自美国和欧洲的设计元素,并进行“日本化”的改进。反求工程,使日本人和韩国人消化吸收并掌握了比较核心的汽车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开创了日韩汽车的王国,催生出丰田、现代等世界名牌。同样,虽然中国自主品牌发展时间不长,但也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进步。
早年,中国也曾开发出“东风”、“井冈山”,也生产过“红旗”、“上海”,但和国际汽车工业相比,简直是相差千里。为了尽快赶上国际水平,中国的汽车工业采取了引进合资,把别人的高水平产品直接拿过来生产的办法。但由于工业基础差,连照猫画虎也难做到,仅桑塔纳的“国产化”就整整搞了10年。为了保证合资生产的桑塔纳达到德国水平,配套零部件企业“没有一条生产线不需要改造,没有一项技术不需要引进”。无独有偶,上海大众达到10万辆能力也花了近10年时间。虽然困难重重,进展缓慢,但有一点不能否认:借鉴外国的经验,确实提高了中国的汽车生产水平。
不过,纯粹的模仿很难超越原版。例如,1988年款雷克萨斯模仿奔驰,但真正让它确立起豪华车地位的,却是它摆脱奔驰影响后的独特设计。又如,吉利豪情的前脸再像奔驰,人们也不会就把它当奔驰来看。再如,来宝SRV和本田CRV,虽然外形很像,但在细节、做工,甚至视觉协调性上,都差别很大。
模仿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创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国门,中国的汽车工业面临着挑战,不创新就没有出路。
中国汽车正由造车工厂转变为设计中心,从单纯模仿转变为自主创新。目前全球500强企业有400多家在中国建立了700多个研发机构,而中国在汽车领域的研发和技术中心已经突破100家。烙有中国印记、带有中国元素的汽车正越来越多地驶入人们的生活。
在真正的“奇瑞制造”身上,再也找不出其他名车的影子;而双环从来宝SRV的“超级变变变”到“汲众家之所长”的CEO,进步十分明显;比亚迪在酷似花冠的F3之后,F6更加成熟。这就是巧妙借鉴其他企业的经验,走好从模仿到自主创新企业发展之路的奥妙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