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3
如说,一个人喜欢干某项工作,可单位领导偏偏安排他去做另外的工作。一句话,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如意。
所以,人们才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才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才说“做事重在过程而不是结果”。你努力过、奋斗过,不就足够了吗?你倾尽了全力,即使达不到目标,也了无遗憾了。
顺任自然决不是消极的生活态度,而是以积极进取为前提的。它不但不影响事物向有利的方向发展,还会使人活得更轻松、更愉快,反而对所为之事更有益处。
有个人由于身体不好,在考研究生前,突然想不参加考试了。但他又觉得,反正已经准备了,就随便考考吧!在这种心态下,整个考试过程中,他都很轻松,没有一点负担,结果发挥不错,竟然考出了很不错的好成绩。
众所周知,在重大比赛中,一靠实力,二靠心理素质。愿望越强,负担越重,最终反而会影响愿望的实现。平时注意培养顺任自然的心态,就能减轻紧张感,有利于超水平发挥。
人们应该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有向往、有追求,但也要懂得有些事情,其结果是难以左右的,应以顺任自然、随遇而安的心态坦然面对。总之,顺任自然,摆脱心理束缚,这是老子给我们的启示,是成功的奥妙,更是我们平安喜乐、怡然自得的源泉。
■ 管理般若功 ■
放权与自主管理之道
无为而治,提醒管理者不要事必躬亲,而要放权给被管理者,让他们依循自然大道,快乐、轻松地工作和生活。这样,他们才会自发自愿地发挥积极性,主动把工作当做使命看待,也就自然不会偷奸耍滑、作奸犯科。所以,管理者虽“无为”,却能收到“无不为”的效果。
松下幸之助在谈到企业管理中的“无为而治”时说:“当企业规模还小的时候,经营者可能有办法充分掌握每个细节,可是随着企业的成长扩大,企业家便无法完全照顾到每个细节了。如果身为领导者在公司膨胀以前,能预作企划,建立分工制度,那么企业中的每一分子就可以完全依照其在制度中的地位做事,就算领导者采取放任的态度,但制度可以造成相互牵制的作用,使得工作的推进仍有一定的方向可循。因此我认为所谓’无为‘,只是人力本身的无所作为,但制度本身仍运行不违,这才是领导的真义。”
日本名人坂本尤马在成名之前,曾在一项土木工程中当工头,他负责的部分进度快且质量高,但他不像其他工头亲自督促工人,忙来忙去,总是看到他借机会走,睡午觉去了。
松下将这一经验加以提高、充实、完善,指出:“想把所有的事情都握在手里亲自处理,只能做到一个人力量的范围,无法完成大事情。想要做大事,必须懂得分层负责,尽量去发挥。一个人受到重视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会更卖力地完成这个责任,个人的潜力也因而发挥得很透彻。”言简意赅地进一步发挥了“无为而治”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即实行“分层负责制”。
GE是世界上少有的多元化非常成功的企业,韦尔奇在总结GE成功的经验时说,GE虽然业务是多样化的,但是文化非常统一,任何人都绝对不允许对价值观有所怀疑,有所违背。也就是说,用统一的文化代替了统一的业务,也能实现企业的健康发展。GE也是高度授权的,各事业部权力很大,总部是战略和文化中心,似“无为”,但已经是“无所不为”。
老子说:“以无事取天下。”无为而治要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要平衡集权与授权的度,有所为有所不为。乱世靠有为,治世靠无为;创业靠有为,守业靠无为;管理靠有为,领导靠无为。
“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自然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其实,“无为”也是佛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佛家的“缘起性空”思想与“无为”是相通的,“空”与“无”的内涵是类似的。
总之,企业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员工感受不到管理者的存在,让他能够目标明确、自我管理、自我激励,把个人价值与企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价值。
老子既谈“道”,又论“德”。“道”与“德”相合,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道”是客观规律,其属性表现为“德”。“德”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去观察万物的本源。凡是合乎“道”的行为就是“有德”;反之,就是“失德”。
高不忘下,贵不忘卑,这是真正的“德”。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寡、不毂一样,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从而合乎“德”。所以说,那些最高的荣誉,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
“玄德”堪称慈母德范,它是最深刻、最本质、最核心的德,是老子给合于“道”的人及行为所打的“无限高分”。作为具体存在的“道”的践行者,即使不能真正与“道”合一,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所以,玄德是“道”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