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3
征战、不管老百姓死活的暴君,于是纷纷阵前倒戈。
战争的目的绝不是炫耀武力。“武”字拆开就是“止戈”,就是以战止战。战争虽然是不祥之物,不是君子所崇尚的,但战争有时候也是不可避免的。谁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是不对外发动侵略战争的。但是,你不侵犯别人,并不代表别人不来侵犯你。从1840年起,英国来了,法国来了,沙俄来了,日本人来了,八国联军也来了。怎么办?打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国人民经过100多年的浴血奋战,终于打败了所有的外来侵略者,从此站起来了。
暴力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完美地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要企图以强权控制对方,而最好像“周瑜打黄盖”那样,让对方心甘情愿为你服务。即使是强制性的提案,如果留少许修改的余地,就不会让人认为是被强加的。
比如,在开会时,管理者可以先提出一个划定范围的提案,然后说:“这就是我的想法,现在该你们发表意见了。”这时,大家就会开始热烈地讨论,并得出结论。最后,他可以说说:“好了,我们就朝着这个目标去努力吧!”虽然他最初就已决定了90%的大纲,只给下属留下10%的修正余地,但下属却完全没有被强迫之感,反而会觉得结论是大家的意见,当然就会口服心服地贯彻执行。
要追求内心的和谐,想问题、办事情,要多关心少排斥,多支持少挑剔,多谦让少争执。面对矛盾、摩擦、误会、纠纷等,要有求同存异的大度雅量,要有克己为人的奉献胸怀,要放开眼界、提高境界,不长“小心眼”,不搞“小动作”,不弄“小圈子”,要大事小事皆容得。
凤和强都是急性子的人,他们爱得热烈,也吵得热闹。凤喜欢唠叨,强却最烦这个。所以一旦凤唠叨,强就心烦意乱,家庭战争爆发也就再所难免。最激烈的一次,强还动了手。当然他并非故意,只是当时在气头上,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战后,凤跑回娘家去住,直到强再三赔礼道歉,凤才肯回家。
无论夫妻间产生何种矛盾,诉诸于暴力都不是好办法。家庭暴力让人最痛的不是伤口,而是心的伤痛。如果对方只是偶因冲动犯错,最好的办法就是以柔克刚,让他自惭形秽。生活中矛盾不断,需要我们去协调、去处理,在矛盾运动中将事物推向前进。但是,在协调、处理各类矛盾或问题时,一定要换位思考,求同存异,抓大放小,不诉诸暴力手段。
■ 管理般若功 ■
事常成于谨慎败于骄纵
老子说,胜而不美。即取胜了也不要得意。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得意就会忘形,就会骄傲,就会不再那么谨慎,就会纵情恣意,结果常常会像老子说的那样,“于几成而败之”。
不是这样的吗?难道你没有过在快要成功时,因一点小小的不慎而导致失败的经历?世人不明此理,常常是取得了一点点成绩,就骄傲自满。越到最后关头,越是沉不住气,结果常常功败垂成。
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不骄不躁、认真对待,切勿骄纵轻敌、疏忽大意,以防前功尽弃。在我国历史上不是没有过这样的教训。
战国时,秦国国富民强,气势最盛。秦武王以为从此可高枕无忧,便骄傲起来。一个谋士见这样下去不行,便进言提醒武王:“《诗经》上说’行百里者半九十‘,指的就是要看到最后关头的困难。今天的霸业是否能成,还得看各方诸侯是否出力,然而大王现在就沾沾自喜,以骄色示人,而忽视图霸的准备,若让其他国家知道了,进而攻击秦国的话,霸业就难成了。”
秦武王没有听进那个谋士的忠言,没能做到慎终如始、不急不躁、不骄不傲,故而他虽然精通治道,其霸业也只维持了短短四年。
所以说,要想成大业,就需要有一颗平常心,要听得进忠言,要回过头来看一下别人走过的路、经过的事,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引以为戒,顺其自然,不妄动,不盲从,按规律办事,一切的功败垂成都可以避免了。在这方面,做得最到位的,要数唐太宗李世民了。
他经常对身边的人说:“治国如同治病。病人希望尽快好起来,便求医心切。如果病人能听从医生的嘱咐,配合治疗,病就痊愈得快,反之,恐怕就要使病情恶化,甚至丧命。治国也是同理,要想保持天下安定,就得事事谨慎,在关键时候稍有疏忽,就可能招致亡国。
”现在天下的安危关键在我身上,因此,我要慎重地警惕自己。即使歌功颂德,我还需检点自己的言行,加紧努力。但是,只靠我一人是难有作为的,希望你们能做我的耳目,发现我有过失,请直言无妨,君臣之间如有疑惑而不说,对治国是极其有害的。“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从不骄傲自满、急于求成,更不执着于眼前成败得失,而是善始善终、顺其自然,所以很少遇到失败,很少因小失大。唐太宗做人、为政都能不骄不躁、慎终如始,因而能够创造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
事常成于虚心而败于骄傲,常成于慎而败于纵。要想万事顺利,就一定要抛弃骄纵之心,小心谨慎、安全”驾驶“,即便是一帆风顺也不可掉以轻心,只有这样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