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20:13
消除了朝廷的猜忌,从而保住了“勋名”。
曾国藩精通儒学,兼攻道、法,熟悉历代掌故,善用权术。在上面的事例中,他运用了知雄守雌、以退为进的策略,极其成功地使自己的功名得以保全。
凡善于韬光养晦之人,多能成就大业,且能功成身退、全身保命;而越是锋芒毕露、力压群雄者,越会被下嫉妒,被上猜疑,不但难有所成,而且很可能是落一个被车裂或被夷九族的下场。
■ 职场易筋经 ■
职场黑锅要酌情背
知白守黑,用黑格尔话说,就是虽然知晓光明,却将自己沉浸在深深的黑暗中。知荣守辱,就是知道什么是荣耀,却安守羞辱。
这给职场人士的启示,就是要忍辱负重,把荣誉让给旁人,把困难和误解留给自己。适当的情况下,不妨为上司或同事背背黑锅。
大学毕业后,秦琴被一家小企业招聘为总经理助理。那天,总经理要她翻译一份重要的文件,说是很紧急,要求她当天就完成。谁知道,当天早上她正在翻译的时候,老板的夫人来到了公司。
老板的夫人看到公司招财树的叶子掉了不少,再一看,发现盆里的土壤都有些干裂了。她当即责备秦琴说:“为什么不给树浇水,你太不负责任了!”秦琴觉得特别委屈,因为总经理曾经特别交待过,招财树由公司的销售经理负责,其他人不许碰。
怎么办呢?秦琴很想把总经理的交待告诉老板的夫人,可又怕得罪总经理,还怕让老板的夫人下不了台。
于是,她马上主动向老板的夫人承认错误,并说总经理一直吩咐她注意给树浇水,是她自己不小心忘记了,并立即起身给树浇了水。
秦琴帮总经理背了一次小小的“黑锅”。不过这也成了她的机会,后来总经理听说这件事后,就对秦琴特别照顾,还总是在董事长面前说:“那个秦琴表现很不错。”
短期而言,背黑锅是职场生涯的阻力。但长期来讲,在名誉上并不会有实质性的大损害。毕竟日久见人心,有背黑锅的度量,反而会让人对你青睐有加,未尝不是另一种助力。
不过,替上司背黑锅终究是件十分危险的事,一定要量力而为。
王卓,只有高中文化程度,可是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是广州一家民营企业市场采购部里的骨干,并且很有望升为部门的副主管。市场部主管很欣赏他,在工作中总是对他刻意栽培。为此,王卓非常感激主管,彼此间的交情也很不错。
最近,公司对外采购企业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主管经过再三挑选最终选择了一家与他有私人关系的工厂的原材料。而当原材料被送至公司后,却发现质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要求退货未果,给公司带来了很大的损失。
为此,老板大发雷霆,正当大家担心主管受此事影响,将失去年底晋升机会时,王卓挺身而出,替主管承担这个责任,说是因为自己疏忽导致的错误。王卓哪里知道,这事另有内情。原来,主管在这笔生意中贪了一笔钱。老板心知肚明,有意拿他开刀,却被王卓坏了事。于是,大老板一怒之下,便把王卓辞退了。
在一个组织内部,职位低、资历浅的员工往往没有背黑锅的筹码,非必要的话,应尽量避免承揽责任。即使有必要挺身而出,也要谨慎行事,否则一旦承揽下自己担不了的责任,当真只有像王卓一样,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了。
所以,是否背黑锅,要视其时间、地点、情况而定,要量力而为。既不应坚决不背黑锅,也不应毫不犹豫地背起黑锅。
其实,背黑锅并不可怕。有人的地方就有职场,有职场的地方就有江湖。身处职场江湖,发生一点小意外,背一个小黑锅,受一点委屈,实属寻常。关键看你用什么心态去面对,用什么方法去处理。
职场之上,不能针尖对麦芒,眼里不搀沙子;只能抓大放小,有所不顾,有所牺牲,有所不为,有所不争,有所糊涂,有所健忘。只有保持谦卑与可容受、可承担的状态,才能做到宠辱不惊、虚怀若谷、德性圆满,才能回到老子所说的最本初、最朴素无华的品质。
■ 管理般若功 ■
管理应以全局为重
老子说:“大制不割”。这句话,从不同的角度,可有不同的理解。如果我们从管理的角度来理解,老子这句话的含义是:好的管理,追求的是大局、全局、整体,而不是被割裂开来的某些局部、枝节。
河南双汇集团不仅是全国有名的火腿肠生产企业,其生产的冷鲜猪肉也全国知名。从前,双汇生产火腿肠的原料主要是冻猪肉。后来,为了使火腿肠的口味更好,双汇改用鲜猪肉作为原料。不过,这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动作。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双汇上马了一个屠宰车间,投入了不少固定资产和人工成本。而且,要自己杀猪,就必须有稳定的猪源。为保证每年数百万头猪源的供应,双汇集团在一年内出资上千万元资金,在周边地区建立了自己的养猪基地。
杀猪和养猪,这两个环节从局部看、从短期看,都是赔钱的,有的还赔得相当多。但是,时任双汇集团总经理的万隆却认为,做企业不能指望每个环节都赚钱,该赚的赚,该赔的赔,只要最后算下来是赚了大钱,我们就赢了。
这“最后算下来赚大钱”就是整体利益。杀猪、养猪这两个环节是赔了,但火腿肠口味更好了,销量更大了,利润也更多了。更何况,正是这一决策,使得双汇的产业链得到了有效延伸,为其后来大力推广冷鲜肉奠定了基础。现在双汇牌冷鲜肉已经占领了很大的市场,为其带来了滚滚财源。
所以说,没有局部的、暂时的、较小的赔,就没有全局的、长期的、更大的赚。这就是老子的辩证法,就是其“大制不割”的道理。
“大制不割”,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管理工作者要树立系统观,树立局部服从整体、阶段服从于全程的观念。可以说,它是极其正确的,也非常符合现代管理的潮流。
在深圳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特区,“三资”企业为稳定员工队伍,一般都从员工工资中扣“押金”。有一家大型私营企业,原来也每月从员工工资中扣10%的“押金”。后来,这家企业的老板引进国外的人性化管理理念,主动废除了“押金”制度,并承诺从下个月起,分期归还原来所扣的“押金”。又到了发工资的时候,员工们怀着兴奋的心情领到工资后,都傻了眼——所扣的“押金”竟然分文未退。询问领导,没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员工们开始吵闹起来:“老板说话不算数”,“老板太不讲信用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近期企业资金周转发生了一些困难,财务部门想拖一拖再返还工人的押金。拖一拖,对资本周转这一企业管理的局部来说,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拖一拖”的结果却是失信于员工。人无信不立,一个企业对员工失信,怎能赢得人心,怎能实施好人性化管理。“失信于员工”是事关企业全局的大事。为了资金周转这个局部利益而牺牲全局利益,这可是得不偿失的做法啊!
在一个管理系统中,局部要服务于整体。企业决策,要以整体效益为目标。企业管理,必须先抓大局,再看细节;先抓整体,再顾局部。管理工作决不可只从局部的、暂时的利益出发,也不能就事论事地处理问题,而必须从企业整体的、长期的利益出发,用系统的观念恰当地解决问题。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说的“大事小事全精明,少;大事精明,小事糊涂,好;大事糊涂,小事精明,糟;大事小事全糊涂,了”,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很明显,老子“大制不割”的管理思想,对今天的管理是有价值,是应当坚持的。当然,在两千多年前,不可能产生系统理论,老子也未能提出明确的系统观。然而,能在如此久远的年代,提出有系统观念内涵的论断,可以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