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40
通,如意通,他心通,宿命通等.当这种调和呼吸,修练神通的法门盛行的时候,正是魏晋士大夫崇拜老庄,谈论虚无,梦想神仙的时候.因为佛教最高的境界,是涅盘,是四大皆空,和道家的虚无相似;又有各种方法可以学到顺风耳、千里眼种种神通,也近于神仙之术;所以佛道两教,在当时很能发生关系.3世纪时,中国最着名的和尚道安便把佛法看作"升仙之奥室",他曾说过,从一数到十,从十数到一,无非期于"无为"和"无欲",以得到最高的"寂"而显神通.例如他《序安般经注》上说:
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
既"无为"又"无欲",便可到最高的"寂".到"寂"以后,便神通广大:
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
后来慧皎也曾说到禅的最高境界,在得神通,仿佛与神仙相似.例如论《习禅》,他说:
禅用为显,属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结为凝酥,过石壁而无壅,擎大众而弗遗.
佛教"简化"
当3世纪到4世纪间,时人已有主张整理佛教的了.中国固有的宗教,向无天堂地狱之说,也没有灵魂轮回之说.不过鬼是有的,但鬼也可以饿死.印度方面,则上有三十三天,下有一十八层地狱.所以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好像"小巫见大巫",惊叹佛教的伟大,五体投地地佩服,于是大批翻译佛教的经典,但经典渐渐地太多了,教义太伟大了,又觉得不能完全吞下,于是又想把佛教"简化"起来.上次说过,佛教要义在慧定,慧帮助定,定帮助慧,互相为用.当时人觉得印度禅太烦琐,像什么数息啦,什么四禅定啦,什么四念处啦……因此,江西庐山有一位慧远大师(按:道安的高足弟子),自创一宗,就是净土宗;并结一社——一个俱乐部,叫做莲社.他以为佛门的精义,惟在"禅智"二字.他尝说:
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
不过从前的禅,既觉得过于烦琐,自有简化的必要.当时从印度传入一种《阿弥陀经》,很简单(按:只一千八百余言,人称为《小经》).上次所说的印度禅,有五种安般法门,其中的念佛观便是净土宗的法门,《阿弥陀经》便是念佛观的经典.此经外,尚有《无量寿经》等.经中说西方有一净土,叫做极乐国.那里有无量福,无量寿,无量光;有阿弥陀佛(按:梵语Amita,即无量之义.);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花鸟都能念经,满地尽是琉璃.欲至其地,惟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两字,梵音读作"哪嘛"(Namah或namo),是敬礼的意思.只要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到极乐世界.何等简单!这就是当时佛教简单化的运动.
道生
到5世纪前半期,慧远有一个弟子,同时并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叫做道生(殁于434年).现在苏州虎丘还有一个生公说法台,就是相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地方.道生很聪明,得南北两派之真传,以为佛教还要简单化,他相信庄子所说的,"得鱼可以忘筌,得意可以忘象",以为只要得到真的意思,只要抓住佛教的要点,则几千万卷半通不通的翻译经典,都可以丢掉.印度佛教变成中国佛教,印度禅变成中国禅,非达摩,亦非慧能,乃是道生!他创了几种很重要的教义,如"顿悟成佛","善不受报","佛无净土"等."善不受报"是反对那买卖式的功德说;"佛无净土"是推翻他老师慧远所提倡的净土教;至于顿悟说,更是他极重要的主张,与顿悟相反的是渐修.佛家从数息到四禅定,从四禅定到四念处,都是渐修.只抓住一个要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我们听惯了不觉得,其实在当时是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因为如此,十二部大经典完全无用;所有一切仪式,如礼拜、忏悔、念经、念佛,以及寺观佛像,僧侣,戒律,都成废物;佛教起了大的革命!主顿悟的,叫做顿宗;主渐修的,叫做渐宗.那时《涅盘经》从印度输入,尚不完成,仅译成了一半;生公以为《涅盘经》小,说过"一阐提人(即不信佛教的)皆具佛性",是更为极端的顿悟说.因此,旧日僧徒便说他"背经邪说,独见忤众",把他驱逐出去.他临走时,于四众之中,正容起誓道: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身之时,据狮子座!
后来《大般涅盘经》传入中国,全部译出,果然与生公之说相合.于是生公仍返江南.后来讲经于庐山,踞狮子座而逝,很光荣.刘宋太祖文帝对于顿悟说,也很赞叹提倡,从此顿宗渐盛.可见禅宗之顿悟说,实始于4世纪后的生公.
菩提达摩
现在要讲到菩提达摩的故事了.
在5世纪(470年左右)刘宋将亡之时,广州来了一位印度和尚,叫做菩提达摩.因达摩由南天竺出发,所以从海道.宋亡于479年.他到宋,宋尚未亡(旧说520年始到,不确.按:520年为梁武帝普通元年),他到过洛阳,曾瞻礼永宁寺,事见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因这书中尝说:"达摩到永宁寺(510年造,520年毁),自称百五十岁."他来中国是470年左右,到永宁寺大约在520年左右,所以他在中国住了五十年.当时一个年少的印度和尚到中国来,道不易行,所以自称150岁,大概由于印度是热带,人多早熟,早生胡须,故自称150岁,以便受人尊敬吧.他到中国后,将中国话学好,四处传道,计在中国五十年,其道大行,尤其是北方.
达摩的教义,有两条路:一是"理人",一是"行人"."理人"就是"深信含生同一真理,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因人的本性相近,差别无多,只须面壁修行,所以"理人"又叫做"壁观".所谓"壁观",并非专门打坐,乃面壁之后,悟出一种道理来.至于"行人",就是从实行人的,内中又分四项:
(一)报怨行就是"修行苦至,是我宿作,甘心受之."意思是说,一切苦痛,都是过去积聚的,必须要"忍",才算苦修.
(二)随缘行——就是"苦乐随缘,得失随缘."
(三)无所求行——就是一切不求,只有苦修,因为"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四)称法行——即性净之理.
达摩一派,实为虚无宗派,因为他以为一切经谕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一部《大乘入楞伽经》,读此一经,即已具足.
达摩一派,主张苦修,凡受教的,只准带两针一钵,修种种苦行,传种种苦行的教义.
达摩一派,后来就成为楞伽宗,也叫做南天竺一乘宗(见《续高僧传》中的《法冲传》);因为楞伽就是锡兰岛,《楞伽经》所代表的,便是印度的南宗(参看唐僧净觉的《楞伽师资记》、民国二十年北平校刻敦煌写本).
达摩一派,既为一苦修的秘密宗派,故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但为什么后来竟成为一大禅宗呢?说来话长,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