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禅学指归

二、中国禅宗的起来

书名:禅学指归 作者:胡适 本章字数:5510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40


二、中国禅宗的起来

  往往一个故事,有两个不同的说法.从前有一个裁缝,辛辛苦苦地省下钱来,送他儿子念书,他自己仍旧做工.有一次,儿子寄信回家要钱,裁缝不认识字,请隔壁一个杀猪的看信.那个屠户也只认得几个字.便念道:"爸爸,要钱,赶快拿钱来!"裁缝听了很生气,以为儿子从小学念到中学,从中学念到大学,还不知道一点儿礼貌.后来有一位牧师来了,问裁缝为甚生气.裁缝把原委告诉他,牧师说:"拿信给我看看!"牧师看了信,便说道:"你错了!这信上明明写着:‘父亲大人膝下:我知大人辛苦,老是不敢多用钱.不过近来有几种必不可少的书籍和物件要买,我的鞋子也破了,我的袜子也穿了,希望大人能寄给我半镑钱,我很感激,倘若能寄一镑的话,那更感激不尽!"裁缝听了,很高兴,并且问牧师说道:"信上真的是这样写的吗?如果是这样,我立刻就寄两镑钱去."这便是一个故事的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是杀猪的说法,一种是牧师的说法.

  现在讲中国禅宗的起来,也有两种说法:

  (一)旧说,也可以说是杀猪的说法.相传灵山会上,释迦拈花,只有大迦叶微笑,于是释迦将"正眼法藏"传给大迦叶.从大迦叶以后,一代传一代,传到二十八代,便是菩提达摩.达摩在梁武帝时(西元520或526年)到广东.从广东到金陵(南京),见过梁武帝,因为武帝不懂"正眼法藏",于是达摩渡江而去,并且有"一苇渡江"的传说.渡江后,至北魏,住河南嵩山,面壁九年.当时他有两个弟子,一个叫慧可,达摩很赏识他,于是将法传与他.从达摩起,为东土的第一代,慧可为第二代,再传僧璨为第三代,道信为第四代,至第五代为弘忍.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县修行,他门下有两大弟子:一个有学问,叫做神秀;一个没有学问,是广东人,叫做慧能.当时一般门徒,以为传老师衣钵的,一定是班长神秀,对于外来的广东佬,很瞧不起,只叫他做劈柴挑水的工作.一天,弘忍欲传法,召集门徒,令各作一偈,谁作得好,便传衣钵.当时大家都毫无疑问地以为是班长,但神秀也不敢直接交卷,只题一偈于墙上,偈曰: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五祖看了,觉得也还不错,以为一个人能够这样修行,也可以.当时交白卷的门徒,个个都把神秀所做的偈,念来念去,被厨房里的慧能听见了,也做一偈,请人题在壁上.偈曰: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五祖看见了,说:"不行!"用鞋将偈擦去.但到半夜,五祖竟亲至厨房,将法传与慧能,令他即速逃走,躲过几年,方可传道.

  慧能走了之后,大家知道五祖已将法传与广东佬慧能,都很惊讶,就去追他,不过追不到了.

  慧能到了广东,躲了许多年,才公然传道.但那时神秀已在北方自称六祖了.慧能只能在南方传道,正好像孙中山先生当时只能在广东一带宣传国民革命一样.

  慧能后有二大弟子:一为怀让,一为行思.怀让后又传马祖(道一),行思后又传石头(希迁).马祖石头以后,宗派更多,总之,从如来拈花,到南能北秀,南派五宗,这是旧说.

  (二)新说:也可以说是牧师的说法.所谓牧师的说法,以为前二十八祖的传说、拈花微笑的故事,都是假的,这些考证,说来很长,我只讲一点儿.

  二十八祖之前二十三祖,还有一点根据,因见于《付法藏因缘传》,(按:此书六卷,元魏吉迦夜等译.)这书乃是叙说印度北方罽宾国一个学派的传授,和禅宗并没什么关系.而且印度人对于历史很不重视;印度向来没有历史,所以印度人向来没有历史的眼光,缺乏时代的观念,后来西洋人用希腊的材料(如亚力山大东征等事),和中国的材料,才勉强凑成一部印度史.因此,《付法藏因缘传》所说的,也不见得可靠.即就该书记载而言,到了二十三代师子和尚,因为国王反对佛教,他被国王杀了,罽宾国的佛法在那时也就绝了,后来讲佛法传授的,因为讲不过去,不得不捏造几代,以便传到达摩;当中加了四代,至达摩便是二十八代.此二十八代,就有两种说法,现在所传的与从前的不同.我上次说过:保存古代禅学史的,一为唐代敦煌的材料,一为日本的材料.从上面两种材料,足以证明现在所传的二十八代,始于北宋杭州契嵩和尚的伪造,(按:契嵩始作《传法正宗定祖图》,定西天之廿八祖,谓《付法藏因缘传》可焚云)即将原有之二十四五七代改易,将二十六代升上去,并捏造两代.此种说法,曾经宋明宗明令规定(按:嘉佑七年,即1062年,奉旨把《定祖图》收入藏经内),从《传灯录》一直传到现在.

  由此可见佛家连老祖宗都可以作假!

  中国禅学的萌芽

  我们现在拿敦煌本一看,还可以看出当时禅宗争法统的激烈.大家都知道中国只有六代,至于印度,究竟有多少代呢?有的说八代,但释迦与孔子同时,到梁武帝时约千余年,八代总不够吧?于是有二十八代说.但师子杀头了,于是有二十三代说,二十四,二十五,二十九代说,甚且有五十一代说.优胜劣败,折中起来,于是采取二十八代说.

  关于二十八代说法的变迁,既有敦煌的本子及日本的材料可证,我曾在《记北宋本六祖坛经》那篇文章里,列了一个关于二十八代传法世系的传说异同对照表,可以参看.

  如上所说,佛家对于老祖宗都可以作假,其他自可想而知.常言以为达摩未来中国以前,中国没有禅学,也是错误.关于古代禅宗的历史,有两部可靠的书.一是梁慧皎作的《高僧传》(止于公元519年),一为唐道宣作的《续高僧传》(《自序》说:"始距梁之始运,终唐贞观十有九年",即止于645年).在慧皎着书的时候,达摩还没有来,《高僧传》中已有21个学禅的,可见梁代以前,即已有这些个学禅的了.至《续高僧传》中,有133个学禅的,到唐初止.这都有史可考.并且自后汉末至三国,已有许多书谈到学禅的方法,可见中国从2世纪就有了禅学的萌芽.到了晋代(2世纪的晚年),敦煌有名安世高的,译出《道地经》,《大安般经》等书,有支曜译出的《小道地经》.3世纪的晚年(西元284年),有竺法护又译出一本大的《修行道地经》.到了晋末,大约是404年,长安有一位大师鸠摩罗什,译出大批佛书;这是就北方说,至于南方,410年,庐山也有一位印度和尚名佛驮跋陀罗的,翻译了一本《达摩多罗禅经》,当时慧远还请了许多印度和尚帮助他.顶好笑的,刚才我不是说过菩提达摩吗?《达摩多罗禅经》是410年就译出来的,(按:达摩多罗亦古梵僧名:有四人.)菩提达摩是于五百年以后才到中国,乃后来讲禅宗传授的,竟把两个人混作一个,或称为"菩提达摩多罗"!在梵文中,菩提达摩是Bodhi dharma,达摩多罗是Dharmatrata,明是两字,岂可混为一谈?总之,我们要知道在达摩以前中国就有人学禅了;说达摩未到时中国没有禅学,那完全是错误的.

  佛道通气

  上次说过,修了安般法门,可以得到五神通,即天耳通,天眼

通,如意通,他心通,宿命通等.当这种调和呼吸,修练神通的法门盛行的时候,正是魏晋士大夫崇拜老庄,谈论虚无,梦想神仙的时候.因为佛教最高的境界,是涅盘,是四大皆空,和道家的虚无相似;又有各种方法可以学到顺风耳、千里眼种种神通,也近于神仙之术;所以佛道两教,在当时很能发生关系.3世纪时,中国最着名的和尚道安便把佛法看作"升仙之奥室",他曾说过,从一数到十,从十数到一,无非期于"无为"和"无欲",以得到最高的"寂"而显神通.例如他《序安般经注》上说:

  安般寄息以成守,四禅寓骸以成定;寄息故有六阶之差,寓骸故有四级之别.阶差者,损之又损之,以至于无为;级别者,忘之又忘之,以至于无欲.

  既"无为"又"无欲",便可到最高的"寂".到"寂"以后,便神通广大:

  举足而大千震,挥手而日月扪,疾吹而铁围飞,微嘘而须弥舞.

  后来慧皎也曾说到禅的最高境界,在得神通,仿佛与神仙相似.例如论《习禅》,他说:

  禅用为显,属在神通.故使三千宅乎毛孔,四海结为凝酥,过石壁而无壅,擎大众而弗遗.

  佛教"简化"

  当3世纪到4世纪间,时人已有主张整理佛教的了.中国固有的宗教,向无天堂地狱之说,也没有灵魂轮回之说.不过鬼是有的,但鬼也可以饿死.印度方面,则上有三十三天,下有一十八层地狱.所以自印度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中国人好像"小巫见大巫",惊叹佛教的伟大,五体投地地佩服,于是大批翻译佛教的经典,但经典渐渐地太多了,教义太伟大了,又觉得不能完全吞下,于是又想把佛教"简化"起来.上次说过,佛教要义在慧定,慧帮助定,定帮助慧,互相为用.当时人觉得印度禅太烦琐,像什么数息啦,什么四禅定啦,什么四念处啦……因此,江西庐山有一位慧远大师(按:道安的高足弟子),自创一宗,就是净土宗;并结一社——一个俱乐部,叫做莲社.他以为佛门的精义,惟在"禅智"二字.他尝说:

  三业之兴,以禅智为宗.……禅非智无以穷其寂,智非禅无以深其照.然则禅智之要,照寂之谓.

  不过从前的禅,既觉得过于烦琐,自有简化的必要.当时从印度传入一种《阿弥陀经》,很简单(按:只一千八百余言,人称为《小经》).上次所说的印度禅,有五种安般法门,其中的念佛观便是净土宗的法门,《阿弥陀经》便是念佛观的经典.此经外,尚有《无量寿经》等.经中说西方有一净土,叫做极乐国.那里有无量福,无量寿,无量光;有阿弥陀佛(按:梵语Amita,即无量之义.);有四时不谢之花,八节长春之草,花鸟都能念经,满地尽是琉璃.欲至其地,惟有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两字,梵音读作"哪嘛"(Namah或namo),是敬礼的意思.只要一心念"南无阿弥陀佛",便可到极乐世界.何等简单!这就是当时佛教简单化的运动.

  道生

  到5世纪前半期,慧远有一个弟子,同时并是鸠摩罗什的弟子,叫做道生(殁于434年).现在苏州虎丘还有一个生公说法台,就是相传"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地方.道生很聪明,得南北两派之真传,以为佛教还要简单化,他相信庄子所说的,"得鱼可以忘筌,得意可以忘象",以为只要得到真的意思,只要抓住佛教的要点,则几千万卷半通不通的翻译经典,都可以丢掉.印度佛教变成中国佛教,印度禅变成中国禅,非达摩,亦非慧能,乃是道生!他创了几种很重要的教义,如"顿悟成佛","善不受报","佛无净土"等."善不受报"是反对那买卖式的功德说;"佛无净土"是推翻他老师慧远所提倡的净土教;至于顿悟说,更是他极重要的主张,与顿悟相反的是渐修.佛家从数息到四禅定,从四禅定到四念处,都是渐修.只抓住一个要点,"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便是顿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这句话我们听惯了不觉得,其实在当时是一句大逆不道的话!因为如此,十二部大经典完全无用;所有一切仪式,如礼拜、忏悔、念经、念佛,以及寺观佛像,僧侣,戒律,都成废物;佛教起了大的革命!主顿悟的,叫做顿宗;主渐修的,叫做渐宗.那时《涅盘经》从印度输入,尚不完成,仅译成了一半;生公以为《涅盘经》小,说过"一阐提人(即不信佛教的)皆具佛性",是更为极端的顿悟说.因此,旧日僧徒便说他"背经邪说,独见忤众",把他驱逐出去.他临走时,于四众之中,正容起誓道:

  若我所说,反于经义者,请于现身,即表厉疾!若与实相不相违背者.愿舍身之时,据狮子座!

  后来《大般涅盘经》传入中国,全部译出,果然与生公之说相合.于是生公仍返江南.后来讲经于庐山,踞狮子座而逝,很光荣.刘宋太祖文帝对于顿悟说,也很赞叹提倡,从此顿宗渐盛.可见禅宗之顿悟说,实始于4世纪后的生公.

  菩提达摩

  现在要讲到菩提达摩的故事了.

  在5世纪(470年左右)刘宋将亡之时,广州来了一位印度和尚,叫做菩提达摩.因达摩由南天竺出发,所以从海道.宋亡于479年.他到宋,宋尚未亡(旧说520年始到,不确.按:520年为梁武帝普通元年),他到过洛阳,曾瞻礼永宁寺,事见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因这书中尝说:"达摩到永宁寺(510年造,520年毁),自称百五十岁."他来中国是470年左右,到永宁寺大约在520年左右,所以他在中国住了五十年.当时一个年少的印度和尚到中国来,道不易行,所以自称150岁,大概由于印度是热带,人多早熟,早生胡须,故自称150岁,以便受人尊敬吧.他到中国后,将中国话学好,四处传道,计在中国五十年,其道大行,尤其是北方.

  达摩的教义,有两条路:一是"理人",一是"行人"."理人"就是"深信含生同一真理,客尘障故,令舍伪归真,凝住壁观,无自无他,凡圣等一."因人的本性相近,差别无多,只须面壁修行,所以"理人"又叫做"壁观".所谓"壁观",并非专门打坐,乃面壁之后,悟出一种道理来.至于"行人",就是从实行人的,内中又分四项:

  (一)报怨行就是"修行苦至,是我宿作,甘心受之."意思是说,一切苦痛,都是过去积聚的,必须要"忍",才算苦修.

  (二)随缘行——就是"苦乐随缘,得失随缘."

  (三)无所求行——就是一切不求,只有苦修,因为"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四)称法行——即性净之理.

  达摩一派,实为虚无宗派,因为他以为一切经谕都靠不住,靠得住的,只有一部《大乘入楞伽经》,读此一经,即已具足.

  达摩一派,主张苦修,凡受教的,只准带两针一钵,修种种苦行,传种种苦行的教义.

  达摩一派,后来就成为楞伽宗,也叫做南天竺一乘宗(见《续高僧传》中的《法冲传》);因为楞伽就是锡兰岛,《楞伽经》所代表的,便是印度的南宗(参看唐僧净觉的《楞伽师资记》、民国二十年北平校刻敦煌写本).

  达摩一派,既为一苦修的秘密宗派,故当时很少有人知道,但为什么后来竟成为一大禅宗呢?说来话长,且听下回分解.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禅学指归》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