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圣经的故事

第十四章 犹大王国的颠覆与流放

书名:圣经的故事 作者:亨德里克.威廉.房龙 本章字数:692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16


第十四章 犹大王国的颠覆与流放

  

  犹太人经过长期在亚述和巴比伦的流放生活后,

  他们才真正认识到他们过去的行为和以后应该做的事情。

  他们远离了自己美丽的家园,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村庄和

  城镇里生活,这时,他们开始精心研究自己民族古老的戒律和早期

  的编年大事件,他们在一个合适的时间,恢复了祖先信仰,对耶和华更加虔诚。

  犹太人的新主人是一个极其优秀的种族。早在伟大的汉谟拉比时代,巴比伦人就被世界公认为西亚最文明的种族了,汉谟拉比制定的法典要比摩西制订的《十诫》早一千年。

  巴比伦的首都是一座巨大而又坚固的堡垒,十二道高大的围墙环绕着的是房屋、街道、花园、神庙和集市,足足有一百万平方公里。

  城市设计得非常合理,街道不但直,而且宽大,房屋全都是用砖砌成的,非常宽敞,有些房子有两三层楼那么高。

  幼发拉底河穿越整个城市的中部,顺着河流,可以直接到达波斯湾和印度洋。在城市最中心处的一个矮山上,是豪华的尼布甲尼撒王宫。由于路上有很多阶梯,王宫就给人们留下了一个悬浮在空中的美丽大花园的印象,人们称之为“空中花园”.

  这座城市与现代的纽约一样,是那个年代的国际化大都市。

  巴比伦的商人也是绝顶精明,他们前往埃及和遥远的中国,与他们进行贸易上的往来。巴比伦人还创造了一种新的书写方式,后来经腓尼基人改善后,就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用的字母。他们还精通数学,正是他们最早提出来天文学的科学相关概念的,就像我们现代人一样,把年划分成月份,又把月份划分成星期。他们发明了重量和计量体系,这些仍然用于现代商业领域。

  是巴比伦人最先制定出的道德法律,这些法律后来被摩西收进了他的《十诫》中,后来,《十诫》就成了基督教会的根基。

  巴比伦人有超强的领导能力,他们有目的地逐步扩张自己的领土,但是,他们成功地征服犹大的大片领地,的确是个偶然的事件,因为这与他们制定的扩张策略没有一丝关系。

  巴比伦的统治者在一次征服亚兰和埃及的战争中,犹大独立王国正好位于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的重要交通干道上,征服犹大纯粹是出于军事策略。

  我们不清楚,在尼布甲尼撒执政时代的巴比伦人是否真的意识到了犹太人的存在,也许他们看待犹太人就像我们现代人看待普韦布洛的印第安人一样,就像我们现代人知道有个土着民族居住在美国西南部的某个角落里,过着半独立式的生活,但是,我们并不知道他们到底在什么地方,也不关心他们,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会有他们自己的管理机构对他们负责。这是因为我们现代人要处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事情,不会为一个在我们眼里只有名称和记忆中的一些宗教舞蹈的图片而费心劳神。

  你必须知道巴比伦人对犹太人的这种心态,否则你是不会理解犹太人后面的历史的。

  我们并没有看到任何迹象,预示亚伯拉罕和以撒的后代会在人类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世界史的最早的作者们根本没有提到任何犹太人的资料,比如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世界公认为“历史之父”),他竭尽全力记录从洪水时代(希腊的洪水,而不是古巴比伦神话中记载的诺亚方舟的洪水)以后发生的每件事。与大多数雅典人一样,他充满了好奇心和宽容心,他试图了解他身边的人曾经说过的、想过的或是做过的所有重要事情,并把这些记录下来。

  希罗多德是一个没有一丝种族偏见的人,他环游世界,为的就是获得第一手资料。他为我们讲述了巴比伦人、埃及人和许多地中海沿岸的其他民族的重要事情,但是,他没有听说过任何关于犹太人的信息,关于犹太人,他只是模糊地提到一些,说在巴勒斯坦平原上生活着一个古怪的来路不明的非常有经验的种族。

  那些与这些犹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迦勒底人,在他们眼中的犹太人就像我们现代人眼中的一小批可怜的俄国人或是亚美尼亚人,他们正穿过我们生活的小镇,向一个荒凉的西部前进一样。

  因为,我们只能在《旧约》中找到犹太人的这些信息了。

  但是,那部伟大的民族历史编纂者们(就像我在上文提到的希罗多德一样),并没有接受过严格的训练,他们根本不注意如何拼写这些异族统治者的名字,而且也不确定他们的具体位置,他们经常会在史书中写一些地点,但是没有人能够真正地辩别事实的真伪。

  另外,他们还会经常刻意地掩饰他们要表达的内容的真正意义,他们采用一种奇怪的象征方式。比如,他们提到一条鲸鱼活生生地吞下了一个因船失事落下的水手,几天后又把这个人吐到陆地上。这是他们在表达强大的巴比伦王国是怎样征服一个弱小的犹大王国,并且在半个世纪以后又被迫释放的事件。这种奇怪的方式在两千五百年前的人眼中是个非常简单的比喻,但是,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我们只知道巴比伦是一堆荒凉的石头和充满了垃圾的废墟,根本无法理解他们到底要表达什么事情。

  同样,《旧约》中的后二十卷内容还是夹杂着这种奇怪的写作手法,幸运的是,我们可以用更多的正确解释,重新构建公元前五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的真实历史。

  如果你想要理解后来发生的一些着名的戏剧性宗教事件,我现在将试着让你们在这些不可靠的信息资料的提示下,讲述你们应该了解的历史。

  这次流放在犹大人眼里,并不是遭受奴役。

  从世俗的角度看,大部分犹太人把从巴勒斯坦移居到美索不达米亚带来的巨大变化,看成是一种进步。在一个半世纪以前,以色列人曾经被分散在四五个小村庄和乡镇中,已经彻底被巴比伦邻居同化。但是,犹大人在公元前586年的流放生活,只允许他们生活在一个地方,那里真正成为犹太人的聚居区。

  这些犹大人是一批真正被强迫的移民,从拥挤的耶路撒冷贫民窟里搬到一个广阔的迦巴鲁地区。他们离开了迦南那贫瘠的故土,并在巴比伦中部的那个肥沃的土地上找到了新的家园。

  他们与一千年前的祖先一样,不用再忍受在埃及遭受的无端暴力,他们被主人允许拥有自己的首领和祭司,宗教习俗和教义没有被侵犯,他们有权力与留在巴勒斯坦的朋友写信往来,他们的主人甚至还鼓励他们继续从事在耶路撒冷盛行的古老手工艺制作。

  他们是一群自由人,有享用属于自己的仆人和奴隶的权力,他们允许参与任何行业或交易活动,因此,没过多长时间,就有一大批犹太人的名字列在了巴比伦富商的名单中了。

  最终,他们甚至有权参与到国家的高层中,巴比伦国王也曾经多次讨取犹太女人的欢心。

  总之,除了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外,这些流放者拥有他们想要的一切权力。因为从耶路撒冷搬到特哈沙(被俘虏的犹大百姓在巴比伦的一个聚居点)的过程中,他们甩下了许多在故国的沉重包袱。

  但是,他们现在又遭受一种新痛苦的折磨,哎!

  这种痛苦叫做思乡病。

  自从人类有思想以来,思乡病就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灵魂,它令犹太人心中原有的对故国昔日美好的画面,骤然变成了对自己的伤害和痛苦的回忆,这些回忆将“昔日时光”变成了“美好的昔日时光”,并且把它尊称为“金色年华”.

  当某个人变成思乡病的牺牲者时,他就会拒绝新家园中所有美好事物,他认为新邻居在各个方面都不如旧邻居(即使他们过去经常争吵),新城市是一个非常恶心的、令人反感的小村庄(即使新城市比他以前生活的村子大十倍,繁华二十倍),他们还认为新的气候只适合那些愚昧无知的野蛮人和原始人。

  总之,在他们的眼里,所有旧东西一下子变成了好东西,就好像所有新事物都是坏的、邪恶的一样。

  一个世纪以后,当这些流放的犹太人有机会重返耶路撒冷时,却有很少的人愿意回去。但是,只要他们生活在巴比伦,巴勒斯坦就会永远成为他们的失乐园,这种态度反映在他们传言和记载下来的所有事件中。

  总体来讲,犹太人在这半个世纪的流放生活中,极其枯燥乏味,他们每天都重复日常琐碎的事物,等待着。

  最开始,他们总是渴望突然发生一些事情,因为伟大的先知耶利米预言的在末世发生的恐怖灾难还经常回荡在他们耳边。

  但是,耶利米已经死了,并且一直没有合适人能够代替他。

  在前面的章节中,我简单地评论了一些有关犹太先知的本质,从远古时代以来,先知就是人民的精神首领,他们会经常表现出民族道德的具体行为。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犹太人不再仅靠口头语言传递他们的宗教教旨了,他们发明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的语言也有了一套正规的法则。

  起初,这种文字非常粗糙,没有元音,给人们留下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书写的句法结构规则也是这样的,根本分不清完成时态和未完成时态,一个动词既可以表示将来时又可以表示过去完成时,我们必须从句子的关系中去猜想真正的含义。

  这种表达形式并不是完全不好,它非常适合写

诗,所以,他们写了大量优美动听的赞美诗歌,但是,当作者必须解释出某些具体思想或是过去的事件时,这种表达方式就不是那么见效了。

  我们只能通过这种表达方式看历史,根本无法得知先知预言的事件是从何时开始,何时结束的。直到犹太人学会了邻居亚兰人的文字以后,他们才能把事件描述得准确一些,即使这种文字对于现代人来说仍然是那么粗糙,但是,对于犹太人来说足以准确地表达出要记录的事件了。

  这些充满了新思想的先知们,凭借把影响散播到所有犹大同胞中,无论是生活在巴比伦、埃及还是爱琴海中的岛屿中,为犹大国的同胞们提供了便利的条件。这些成效还使原来模糊的礼拜仪式变得有规则了,并且使《旧约》和《塔木德经》中提到的法典和民法体系的编纂变成可能,它也使先知转换了角色,他们开始为新一代的年轻人讲解祖先的着述,他们从过去的身教者转变成为一个用毕生精力研究法律的哲人。现在,我们偶尔会听到某个先知在同胞间奔走呼号,用通俗的语言布道教义,但是,随着培养先知的学校数量的激增,这些毕业的先知们的影响力也相应地削弱了。

  耶和华不再像过去一样像风似的掠过平原和丘陵了。

  他演变成一套道德准则,他不再在浩瀚无边的大漠上雷鸣般地与人们交谈了,我们只能在安静的图书馆里听到他的声音了。先知变成了犹太的大祭司,变成了神职人员,他们向人们解释并详述上帝耶和华的意志,并在这些过程中逐渐把上帝意志的精华埋葬在语言学的注释和考据的纸堆下。

  但是,这种新的变化与其他类似的变化一样,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在流放时期,产生了几位与原来公认的领袖相媲美的重要人物。

  其中有两个重要的人物在这些人中非常突出。其中一个叫西结,另一个人的名字我们无法得知,只知道他是先知中的布道福音者,他说的是一种新语言,是一种在以色列王国和犹大王国从来没有听到过的语言,我们会发现《旧约》中第二十三卷的后半部分记载着他的《以赛亚书》。

  这卷书共有六十六个章节,前面的三十九个章节很有可能是先知以赛亚的作品。以赛亚住在约坦、亚哈斯以及西底家执政时期,并且在西拿基立和尼布甲尼撒执政时期就预言到了以色列和犹大的命运。后面的二十七个章节很明显是生活在数百年以后的人的作品,因为这些内容使用的是一种不同的语言和文体。

  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内容被排在一起,没有任何解释的文字,我们不要为这种事情感到奇怪,因为《旧约》的编纂者就像我在前面提到过的那样,他们不是编书的行家,他们会把无论从什么地方找到的卷帙粘在一起,没有留下一丝“编辑”过的痕迹。

  《以赛亚书》的后半部分的真正作者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编纂者们掩藏在前半部分作品的先知名下,这也没有多大的关系,因为这位“无名作家”已经获得了比同代人更多的声誉,尽管这些人的家谱也被编入《旧约》的某些枯燥乏味的书页中。

  他的作品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爱戴,就是在于他对耶和华的神力与人格的一种崭新的想象。在他眼里,耶和华不再是一个小小的闪族部落的上帝,耶和华的名字已经被写在了浩瀚的天空上了。

  耶和华是全人类的最高统治者。

  甚至强大的巴比伦国王和最威严的波斯国王也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看成是这个惟一上帝的忠实仆人,因为上帝的意志是天下所有人的法律。

  不管怎样说,上帝并不是一个把异教徒视为敌人的残忍的上帝,恰恰相反,他把他的爱和同情散播给所有人,即使是生活在黑暗中和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的名字的人。

  他没有把自己深藏在一朵美丽而又神秘的云彩后面,所有能看到事物的人都会看到他,所有能听到声音的人都能清楚地听到他的话。他是人类的慈父,是一位想尽一会办把不满足于现状的羊群赶到一个他们向往的避风港的牧羊人。

  这样的话已经远远超越了那个时代。

  为此,这些普通的流放者对他感到极其不安。

  这样一个热爱所有生命的慈父,对于被流放在巴比伦的犹太人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他们的生存依赖仇恨,就像他们每天都需要面包一样,他们想让耶和华消灭那些邪恶的巴比伦入侵者。

  因此,他们迫不及待地转向那些更加古老而又严格遵守教义的人,这些人相信耶和华已经选定了亚伯拉罕和雅各的后裔作为神圣意志的传达者,他还要预言出所有非犹太民族的人趴在胜利的新耶路撒冷群众脚下的辉煌日子。

  在深得这些流放者爱戴的众多先知中,以西结坚强地站在了队伍的最前端。

  他在故国出生,父亲是一位祭司,在耶路撒冷这种浓重的宗教氛围中成长,在那里,他肯定听过先知耶利米的布道。

  后来,他也变成了一位伟大的先知。在他的聚居地,他扮演着一个地位显赫的年轻人的角色,因为在这次大规模的流放生活的头几年,当强大的巴比伦人刚刚征服犹大王国时,他就在第一批被赶出首都的犹太人当中。

  他在幼发拉底河南岸的一个叫提勒亚毕的村庄定居,并在那里听说了耶路撒冷被巴比伦攻陷的消息。直到死去,他一直生活在那里。

  从文学价值的角度看,以西结着作的文学价值远远落后于无名作者写的《以赛亚书》。以西结的文笔生硬,他极其缺乏老犹太首领身上的非凡魅力。他还会经常陷入一种迷幻的精神错乱状态,这表明他看到了异象,并且听到了一种神秘的声音。

  但是,总体看来,他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人。

  他与先知耶利米一样,从来没有停止劝导那些走上迷途的狂热分子,在这些人眼里,耶路撒冷是无坚不摧的,因为它是上帝选民的神圣都城。他对这些人发出警告,告诉他们一个没有实际行动的理想是不会成功的,是永远无法拯救一个国家的。

  当耶路撒冷城被强大的巴比伦人占领时,许多没有太大信心的人对本民族的前途一下子感到了绝望,这样,以西结就以会赢得更加美好未来的辩护人的姿态站在了人们的面前。

  他一直预言耶路撒冷圣殿将会被重建,耶和华的祭坛上会再次洒上献祭的牲畜血的美好日子。但是,按照他的理论,重新建立起来的国家不会有存活的希望,除非犹太人发自肺腑地愿意进行实际的改革,后来,以西结详细讲述了一些改革措施。

  这时,他扮演的是一个希腊邻居柏拉图的重要角色。

  他把自己心中的生活描绘成一个人人向往的“理想国”,他还要进一步加强《摩西约法》中的那些夹杂在神圣的祭拜耶和华的正规仪式中的某些异教的祭拜形式。总之,他主张重新建立起大卫和所罗门的王国,圣殿不是国王的宫廷,必须变成服务于国民生活的圣殿。

  按照以西结的这种说法,圣殿是祭拜耶和华的地方,宫廷最多是国王的家。两者的区别应牢牢地印在人民心里。

  另外,普通人必须深深地崇拜上帝的神圣,并且必须懂得上帝是远离所有普通人,独自生活的。

  因此,在以西结描绘出的理想国里,圣殿应该用两面半圆形大墙紧紧地围绕起来,矗立在宽大的庭院中,这样,才能使大墙入口处的百姓始终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表达对圣殿的尊敬和崇拜。

  所有与圣殿有关系的事情都是神圣的。外国人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不能踏入这个圈子。即使是除了祭司以外的犹太人,其他人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会有权力进入。祭司们在一起组成一个紧紧相联的联合会或是协会,只有撒督的子孙们才有权力向往这种至高无上的尊荣。

  祭司的影响力日益扩大,就像摩西先前制定的计划一样,直到某天,摩西成为国家真正的领导者。祭司们为了加强他们对子民的控制范围,增加了许多祭日和节日,并把整个社会重点放在向耶和华赎罪的祭拜上,他要让人们的心中深深地刻上人是有罪的坚定信念。祭司不鼓励人们设立私人祭坛,凡是与“至圣所”礼拜活动有关的一切事情,都要以全体犹太人的名义进行。这个时候,国王在礼拜仪式中代表的是整个国家。另外,国王只是一个名义上的国王,不会掌握任何实权。

  过去,大卫和所罗门拥有所有祭司掌握的特权。而理想国的国王则没有这些权力。祭司阶层将变成一个永久存在的机构,在他们眼里,国王就像是自己的一个仆人,并不是自己的主人。

  最后,耶路撒冷的周边乡村(这是最好的土地)将归祭司所有,以便让他们有一个正规而又体面的收入,而不必再像以前一样通过法律或法规提出申请后再被准许的方式。

  以上讲述的内容的确是一个非常新奇的计划。

  但是,对于和以西结同时代的人来说,这个计划有大量充分的理由可以实现。一旦人们重新修建圣殿,流放的犹太人得到机会返回家乡,他们就会建立起一个计划中的严厉的教会国家。

  这天的到来要比绝大部分流放者的预想要早得多。

  在东部遥远的群山以外,一个年轻而又残忍的年轻首长正在操练他的骑兵,他将是拯救犹太人于外国枷锁中的大救星弥赛亚。

  他的波斯子民们称他为库鲁斯。我们则是以居鲁士这个名字来认识他的。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圣经的故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