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八十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2543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第八十章

  

  【原文】

  小国寡民[1].

  使有什伯之器[2]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3].

  虽有舟舆[4],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5]之;

  使民复结绳[6]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注释】

  [1]小国寡民:小,使……小.寡,使……小.

  [2]什伯之器:什,通十.伯,通佰.器,侯王们用的餐具.这里指侯王们用的餐具复杂多样,可见其生活奢侈.

  [3]远徙:往远处搬迁.徙,迁徙、搬迁.

  [4]舟舆:船和车.

  [5]陈:陈列、摆出来.军队之拉开阵势.

  [6]结绳:在绳子上打结.远古时期,没有文字,人们就靠在绳子上打不同的结来记录事情,传递信息.

  【译文】

  回到当初国家很小,人民很少的状态.

  人民很少,生产的物质产品有限,使得各种各样复杂的器具都用不上了;民少百姓们就会爱惜生命,不愿长途跋涉,舟车劳顿地往远处搬迁.

  到那时,船和车都有,也不必去使用;有军队和兵器,也没有了用武之地;还让百姓们像古人一样靠在绳子上打结,记录信息、传递消息.

  这样就可以储存下很多的财货,可以让老百姓有美味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安定的居所、快乐的生活.相邻的两个国家遥遥相望,甚至可以听见对方鸡鸣狗叫的声音,可是百姓们都安居乐业一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

  【阐述】

  东方有桃花源,西方有乌托邦.这都是关于理想国度的一个梦想.

  梦想总是很美,美得让人感到虚幻,不可能实现.但要知道,这都是无可奈何下的浅吟低唱,实属不得已而为之.因为人活下来最需要的精神食粮就是希望.

  小国寡民,就是老子指给人看的一个希望.这个希望很淳朴,很简陋,很乡野,有田园山水的乐趣.这里绝对没有城邑都市的喧嚣纷杂,没有高楼大厦别墅公寓的雄伟壮阔,没有显摆,没有竞争,没有死乞白赖地计较,只有怡然自得,各自为政,退回到傻傻的、笨笨的、呆呆的生活状态.

  老子的政治哲学以"无为"为源动力,以农村生活为旨归,"此章所论,盖其主张农村之概念也"(孙思昉《老子政治思想概论》).暂且抛开严肃的政治思想话题不说,单说生活感受,老子主张农村生活的概念,的确让身处现代生活的城市居民感到"于我心有戚戚焉".

  田园乡村,人可以诗意地栖息的地方.都市文明是现代的、工业的、商业的,却是竞争的、压迫式的,人的心灵身在其中会受到拘迫束缚.古朴淳厚的农村田野生活则是"乐园",虽然它对今天的人们而言是"遥"不可及的,或许只存在于意想之中.郊区的"农家乐"看似乐园,因为沾染了都市的气息而让人感到呼吸都不那么畅快,别别扭扭的.

  魏源《老子本义》中说:"《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可以治人."《老子》一书在中国历史上既发挥过高境界的"明道"的效用,也对养生治身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同样在治国平天下也有独到的思考."小国寡民",是老子心目中的理想国度."小国"就是面积小人口少的国家,"寡民"就是人少,与"小国"意涵相通.上

古之时,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邦国多而小,后世则少而大.国家大了,人口就众多,治理起来就不像小国小邦那么容易.小国寡民,基于小邦小国或者说农村社会而构想出来的生活图景.

  如果治人,也就是古人所谓的"牧民"——把老百姓当牛羊一样看管好,这是历代政权的主要任务.人多了,别人可能不怎么把你当做回事,人活得无奈就有可能所以形成"轻死"的传统.不珍惜人,不珍惜性命,为争口饭吃而你死我活.以前说出人头地,实际也就是挤出人群的意思.历来的"英雄"为挣脱人群的羁绊,并试图驾驭人群而挖空心思殚精竭虑,更多的人则淹没在人海当中.人多了,如果能做事的人不多,或者说没有多少事可做,那些不能做事的和"多余"的人只好做算计他人的事情.

  正如庄子所言,如果地广人稀,走了很远的路才能看到一个人,因为觉得彼此都属于"人",想必会有相见恨晚的惊喜感,就像空谷足音一样,怎么会不互相珍惜,友爱相处呢?

  人口少的国度里,民众不被用来作奴隶,也不会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而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口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政令能够通达,实施改革措施容易见效,意见也较易集中,这就是船小好掉头.百姓素质的提高也会很快,这样就不必将个别贤士能人奉为典型让人崇拜,引发沽名钓誉的潮流.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国民富足,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盗贼横行于世.

  如何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呢?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是多么希望在有一个和平的地方,不受打扰,没有压迫,过一种平静安谧的生活.当时,应该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拓开垦,老百姓远徙他处,到达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地方重新建立一个国家,不是不可能.如果只是在原来统治者的领地周边,必然会受到攻伐,这个时候也许只有移民迁徙,到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遥远的地方去,才能彻底脱离"魔掌",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只能是一个揣度和想象.

  在这个新的国度里,人们从结绳而治开始逐步形成新的文化.所以,在此章中老子说"结绳而用之",这不是什么消极退步的想法,而是意在表明要从头开始建立新的社会文化秩序.这个构想出来的新国度,先秦时的"桃花源",古老的乌托邦,有新土地、新空气,人们有新的心境,社会有新制度、新文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可以选择新的生活,沐浴在新的政治文化中,有全新的生活方式不必受旧制的羁绊,最终演绎成新的文明.

  比邻而居,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可想象的.把这个社会理想揆诸当代社会,就更加显得脱离实际,不可思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同样对于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我们不能太过苛刻.毕竟这是老子在两千多年提出来的,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就勉强往好的方面去想吧.在所谓的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竞争更加激烈,人心都绷得紧紧的,人要不断地去面对去改变,适应变革的环境,才不会落后,才不会被淘汰掉.显然,老子的主张带有强烈的避世色彩,把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引向清静无为、淡泊名利还是可以的.但老子同时提出了"重死"的主张,让人们珍视生命,这个观点是无论何时都值得提倡的.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