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古之时,这块土地上建立起来的邦国多而小,后世则少而大.国家大了,人口就众多,治理起来就不像小国小邦那么容易.小国寡民,基于小邦小国或者说农村社会而构想出来的生活图景.
如果治人,也就是古人所谓的"牧民"——把老百姓当牛羊一样看管好,这是历代政权的主要任务.人多了,别人可能不怎么把你当做回事,人活得无奈就有可能所以形成"轻死"的传统.不珍惜人,不珍惜性命,为争口饭吃而你死我活.以前说出人头地,实际也就是挤出人群的意思.历来的"英雄"为挣脱人群的羁绊,并试图驾驭人群而挖空心思殚精竭虑,更多的人则淹没在人海当中.人多了,如果能做事的人不多,或者说没有多少事可做,那些不能做事的和"多余"的人只好做算计他人的事情.
正如庄子所言,如果地广人稀,走了很远的路才能看到一个人,因为觉得彼此都属于"人",想必会有相见恨晚的惊喜感,就像空谷足音一样,怎么会不互相珍惜,友爱相处呢?
人口少的国度里,民众不被用来作奴隶,也不会被武装起来去打仗,而是过着安居乐业的生活.人口少,管理起来比较方便,政令能够通达,实施改革措施容易见效,意见也较易集中,这就是船小好掉头.百姓素质的提高也会很快,这样就不必将个别贤士能人奉为典型让人崇拜,引发沽名钓誉的潮流.社会物质生活丰富,国民富足,就不会再有那么多的盗贼横行于世.
如何实现"小国寡民"的理想呢?在老子生活的时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不安,人们是多么希望在有一个和平的地方,不受打扰,没有压迫,过一种平静安谧的生活.当时,应该还有很多土地没有开拓开垦,老百姓远徙他处,到达统治者鞭长莫及的地方重新建立一个国家,不是不可能.如果只是在原来统治者的领地周边,必然会受到攻伐,这个时候也许只有移民迁徙,到一个类似于"桃花源"的遥远的地方去,才能彻底脱离"魔掌",建立新的社会政治秩序.这只能是一个揣度和想象.
在这个新的国度里,人们从结绳而治开始逐步形成新的文化.所以,在此章中老子说"结绳而用之",这不是什么消极退步的想法,而是意在表明要从头开始建立新的社会文化秩序.这个构想出来的新国度,先秦时的"桃花源",古老的乌托邦,有新土地、新空气,人们有新的心境,社会有新制度、新文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可以选择新的生活,沐浴在新的政治文化中,有全新的生活方式不必受旧制的羁绊,最终演绎成新的文明.
比邻而居,老死不相往来,这种自给自足的生活在现实中是不可想象的.把这个社会理想揆诸当代社会,就更加显得脱离实际,不可思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同样对于老子"小国寡民"的思想,我们不能太过苛刻.毕竟这是老子在两千多年提出来的,对于当今社会的意义,就勉强往好的方面去想吧.在所谓的信息爆炸的社会中,竞争更加激烈,人心都绷得紧紧的,人要不断地去面对去改变,适应变革的环境,才不会落后,才不会被淘汰掉.显然,老子的主张带有强烈的避世色彩,把个人内在的精神世界引向清静无为、淡泊名利还是可以的.但老子同时提出了"重死"的主张,让人们珍视生命,这个观点是无论何时都值得提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