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七十九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29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第七十九章

  

  【原文】

  和大怨[1],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

  是以圣人执左契[2],而不责于人.

  有德司契,无德司彻[3].

  天道无亲[4],常与[5]善人.

  【注释】

  [1]和大怨:和,调和、调解.大怨,不是一般的仇怨,慎重的仇恨.

  [2]左契:契,契约,合同.古代的借贷合同由竹木制成,分成左右两半,左片就是左契,可这负债人的名字,由债权人保管;右片是右契,刻着债权人的名字,由负债人保管.还债时,以两片相合为凭据.

  [3]司彻:掌管收税的官.彻,周代的税收政策,种地的人要将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国家.

  [4]无亲:没有感情,无爱无憎.

  [5]与:帮助.善人得到"天道"的帮助,不是因为它有感情,而是因为善人遵循天道,是自然的结果.

  【译文】

  结下深仇大怨,即使后来得到调解,也一定会留下小的嫌隙,这怎么能算是好的结果呢?

  所以圣贤之人宽容大度,即便拿着借贷契约,也不去责难债务人.

  所以有德的人就像是掌管契约的官员,拿着借据,但不去追讨;无德的人就好像收税的官员,刻薄寡恩.

  天道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着,他不会因为身份地位而偏向与谁,但是善人却因为懂得遵循自然的法则而得到天道的帮助.

  【阐述】

  为政者不可蓄怨于民."怨"来自于何处?政治威权下的赋税,大多用来获利;横征暴敛,主要用来榨取民脂民膏;严刑苛政,则是为钳制而设.这些都会构怨于民.如果在政治作为上能以"德"教化百姓,给予而不索取,惠及苍生,辅助百姓,

则天下人心大治.当然,一般而言,所谓的"德政"都只是存在于意念之中,还没有实现但有可能,可引导现实的弊政向理想的德政教化靠拢.

  "既不欲攻之,则从而和之,欲有为于天下者,舍二术无从矣"(王夫之《老子衍》),有所作为的人对待他人外物基本上就是这两个策略——"攻"和"和",很少有什么中间状态.

  有一句话糙理不糙的俗语,宁可得罪君子,不可得罪小人.得罪小人,哪怕只是言辞上的,或者是看似无碍的小小的不舒服不至于挡了谁家的财路,也极有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即便你主动去调解平息"大怨",也会留下怨恨,因为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雅量胸襟.所以,最好的处世方式就是尽量不要去碰那个"怨".

  按照老子的思路,如果说以德和怨、以德报怨,或者逃避都还不是妥善的解决办法,那么最好就是根本不去和他人结怨.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还是老话:清静无为.不蹚那个浑水不就可以了吗?人在河边走总会有湿鞋的时候.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是诗人的主体性情投射到外物身上,反过来又为自己的情感增添了几分热度和浓度.这是文学手法,要的就是感人至深的效果.老子说,"天道无亲","天地不仁",不过是想在告诉世人,天地宇宙自然规律没有什么偏心偏爱偏私,它们只是经常和"善人"待在一起.这里的"善人"可不是感情充沛且能联属词句的文人墨客,也不是什么日常生活中的行善之人,而是"善于自为"之人,顺自然天道而为.

  老子心目中的那个"老天爷"是不会去帮助"善人"的."善人"之所以得到恩惠和帮助,仍在于人的自为.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