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七十七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556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第七十七章

  

  【原文】

  天之道[1],其犹张弓[2]与?

  高者抑[3]之,下者举[4]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5].

  孰能有余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是以圣人为而不恃[6],功成而不处[7].

  其不欲见贤[8]邪!

  【注释】

  [1]天之道:天,指自然.道,规律.

  [2]其犹张弓:犹,就好像.张弓,拉弓射箭.

  [3]抑:抑制,压低.

  [4]举:抬高.河上公注:"言张弓和调之,如是乃可用耳,夫抑高举下,损强抑弱,天之道也."

  [5]损不足以奉有余:搜刮穷人的东西,去供养那些富裕的人.损,减少,这里指统治者的横征暴敛.

  [6]为而不恃:为,作为,这里指做了好事.侍,自以为了不起.

  [7]不处:不占有功绩,以用功之人自居.

  [8]见贤:贤德得到彰显.见,被看见,得到彰显.

  【译文】

  自然的运行规律,不就和拉开弓射箭一样吗?

  瞄准得过高就往下压一压,瞄准得过低就往上抬一抬.多余的部分就把它去除,不够的部分把它补充上.

  自然的规律,就是多的用多余的部分去补充不足的部分.

  人类社会就不是这样了,总是让贫穷的百姓去侍奉富贵的统治者.

  谁能把自己多出来的去供天下那些贫穷的人享用?只有那些遵循自然规律的人.

  所以圣贤的君子做了好事也不自以为了不起,成就功业也不以有功之人自居.

  正是他的无求无欲,使他的贤明得到彰显.

  【阐述】

  自然规律,社会规律,人生哲理,这三者放在一起谈论会遇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比如"天地不仁","圣人不仁",那我们的人生还需要不需要博施仁爱了呢?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和社会生活运转的轨辙不大一致.人是物,又不是物,整个社会人群都在天地之间生存生活,却和斗转星移日

起日落的大自然不怎么合拍.圣贤都大声疾呼说,要效法天地,实则最残酷的事实是人非但不法天法地,而且还与之相悖而行.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政治社会剧烈变动,群雄逐鹿兼并战争愈演愈烈,经济生活领域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豪强崛起鲸吞社会的资源和财富,弱小的社会存在.有人说,这个世界是公平的.其实,这个世界是不公平的,最大的不公平就是有穷人和富人.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老子的眼光很犀利,直陈社会的本相.不足者,就是所谓的穷人;有余的,当然是富人.在老子看来,天之道,就好比张弓一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地万物在不经意间微妙地维持着一种均衡,高了,往下去去;太靠下的,往上抬抬.有余的,就减少一些;不足的,就补充一点.天道,是拿有余的来供给弥补不足的,而人道则不然!反而是用不足的来增加有余的,有余的却不会弥补不足的.进一步而言,就是富人越来越富,穷人越来越穷,富人增加的正是穷人减少的.

  世界是不公平的,因为现实生活不是按天地大道来运行,人各有其身,各有其私,"不得其均".那么,人类社会如何才能把有余之人的财富拿来供给不足之人呢?老子说,"唯有道者",即有道之人才能够做到这一点.那什么样的人才算是有道之人呢?王弼说,只有自然而然,"与天地合德,乃能包之如天之道".这些解释都属哲思的范畴,太玄妙,让人摸不着头脑.

  天道有其自身的法则——损有余补不足,人间的现实是:"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间法则是有利于富人或者说既得利益集团的,穷人似乎永远是被损害和被侮辱的.于是乎,老子希望人间有一个均贫富的观念,让大家都有利.至于如何仿效天道法则去具体实现均平,老子并没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来.如果仅仅通过"莫之令而自均"的方式进行,那显然是行不通的.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