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七十一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56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第七十一章

  

  【原文】

  知不知[1],尚[2]矣;不知知[3],病[4]也.

  圣人不病,以其病病[5].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注释】

  [1]知不知:知,知道.不知,不知道的知识.

  [2]尚:上等的,最好的.

  [3]不知知:不知,不知道的知识.知,以为自己知道.

  [4]病:毛病、弊病.

  [5]以其病病:第一个"病",动词,把……当做毛病.后一个"病",名词,指不知道自己还有所不知的毛病.

  【译文】

  知道自己的知识还有欠缺,很好,说明还可以进步;明明还有自己没掌握的知识,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就会固步自封,阻碍前进,是祸害.

  圣贤之人没有这种毛病,是因为他把无知却以为自己有知也当做一种毛病.就是因为把自以为什么都知道当成毛病,所以才不会犯这种毛病.

  【阐述】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

  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喜欢对别人指手画脚,教导别人.其中特别让人反感的人,就是缺乏自知之明,不懂装懂的人."不知知"的直接后果,是固步自封,影响自己的进步,又因为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而喜欢指导别人,则会误人子弟、贻笑大方,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厌恶和反感.只有"知不知"的人才能取得非凡的成就,并且越能保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要做到时时刻刻的"知不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人们有时会疏忽,有时会自负,难免有自以为是的时候.像宋代文学家苏轼这样的人,一生谦虚好学,都会因好为人师而出洋相.

  王安石当宰相时,苏轼曾去做客.有一次,王安石不在家,苏轼看到他的书桌上放着一首诗,题为《咏菊》,刚写了两句:"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遍地金."苏轼根据自己的经验推测:"西风当然是指秋风,秋天开的花就是菊花了,当时菊花正是盛开之时,怎么会被吹落呢?"于是他提笔按照原诗的韵律续了两句,"秋花

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然后便回去了.王安石回来,看了苏轼的续诗,摇头一笑,并没有找他去理论.后来,苏轼被调到黄州.住了一年多后,他发现并不是只有菊花石黄色的,当地就有一种不是菊花的黄花,并且西风也不是只在秋天里刮.黄花被风吹落的时候和王安石"吹落黄花遍地金"的描述是一样的.这是他想起,自己给王安石的两句续诗,觉得非常惭愧,对王安石的敬重之情更甚.

  由此可见,"不知知"是人类常犯的通病,对此老子告诉我们要"知不知",对于未知的领域,要不屑的探索,并且对待已经知道的要淡然,觉得自己总是"不知",永远把自己当成一只没有装满水的杯子.

  老子心目中的得道圣人是:"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他是真正的大智若愚,知是本质,不知是表象.这种人才是真正的高人.《论语?为政篇》中有相似的论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不仅是求知时理智上的诚实,同时也是为人道德上的真诚.

  柏拉图笔下的苏格拉底是公认的智者、哲学家,但是他却说:

  "只有一件事我是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苏格拉底和受他的影响西方哲学家们一直都在追问,人类认识的范围、限度、可能性和确定性.康德用一生进行哲学思考,精粹无非就是回答了三个问题.康德有所谓的"三大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这三者构成了康德的哲学体系.这三大批判对应的问题是:人类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能期望什么.

  无知却以为自己无所不知,这样的人容易忘乎所以,到最后会变得越来越虚骄狂妄,因为自不量力,而干出力不能及的蠢事.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继而任意妄为,肆无忌惮,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典型的"不知知",读了几本兵书就以为自己懂得了战争,结果兵败身亡.所以,我们要认识到"不知知"是"病",要戒骄戒躁,时刻警惕它,并且将谦虚谨慎贯彻始终.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