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六十七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2776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1].

  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2]!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3].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4].

  慈,故能勇[5];俭,故能广[6];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7].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8]!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9].

  【注释】

  [1]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天下的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大,好像没有具体的形象.肖,像,与……相似.

  [2]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如果有和它相似的东西,那它早就渺小了.王弼注:"久矣其细,犹曰其细久矣.肖则失其所以为大矣,故曰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三宝,指道的三个属性.持,抓、紧握.保,保护.

  [4]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慈爱、仁慈.俭,不浪费、不奢侈.不敢为天下先,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甘居人后.

  [5]慈,故能勇:河上公注:"以仁慈,故能勇于忠孝也."

  [6]俭,故能广:广,广泛地储备,指富有.范应元注:"俭约,故能不暴殄天物,而使天下不尚奢侈,家给人足,可谓广矣."

  [7]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不敢事事争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领.器,万物.长,君长、头领.

  [8]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且,取、求.河上公注:"今世人舍慈仁,但为勇武也;舍其俭约,但为奢泰;舍其后己,但为人先,所行如此,动入死地."

  [9]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上天要救助他,就让他怀有一颗慈爱之心.河上公注:"天将救助善人,必与慈仁之性,使能自当助也."

  【译文】

  天下人都说我所说的"道"太大,好像没有具体的形象.正是因为它无限的大,所以好像没有形象.如果有和它相似的,那他早就是渺小的东西了.

  我有三件法宝,牢牢地抓在手里保护着.

  一个是仁慈,一个是节俭,还有一个是不把自己的利益放在第一位.

  心怀仁慈,所以无所畏惧;节俭,所以能积累深厚;不首先看重自己的利益,所以能领导万物,成为君王.

  如今丢掉仁慈,只要勇敢;丢掉节俭,只要广积财富;不愿甘居人后,事事争长短,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仁慈,两军交战时运用就会获胜,防守时运用就能巩固城池.老天要帮助谁,就让他怀有仁慈之心.

  【阐述】

  老子在此章中讲到了所谓的"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者是有顺序可言的.这三件"大宝贝"首先被墨家学派承接过去,并在那里开了花,结了果.所谓的慈,就是墨家讲的兼爱;俭,就是节用;不敢为天下先,即非攻.

  "慈"是老子三宝中最先提倡的.什么是"慈"呢?我们先从"慈"字本身来看.《说文解字》中说:"慈,爱也.从心,兹声."也就是说"慈"字的含义是用心来表示的,慈就是"爱".但"慈"与一般意义上的爱又不能画等号.

  "慈"有特定的含义,标示出层级关系,特指上对下的爱,以及父母对子女的爱.此章中的"慈"应该说主要指统治者对被统治的下层老百姓的怜爱之意.心怀慈爱,百姓就不会吃不上饭,就不会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来,生活安定,百姓自然不会有轻死、反抗,自然而然天下就会太平了.

  为什么老子要以"慈"为宝呢?因为老子生活的时代,不管是统治者还是社会上的

人际交往,"慈"都是稀缺品.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看到这种现实,怎能不使悲天悯人的老子深思,由此他提出并倡导"慈",这一法宝.

  在老子看来,悟"道",行"道"的人,就会"慈".没有比战争更与"慈"相违背的了.如果逼不得已要作战的话,能够谨守慈爱之心,那么作战即可战无不胜,守城则可固若金汤.因为慈爱之人,会发自内心地爱惜民命,人民自然会乐意帮助他,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老天赐予的财富,所以"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里并不是说天会仁慈地保护你,而是老天让你有一颗慈爱之心,用兵之时,你的"慈"就会成为你的重要力量,助你克敌制胜.由此可见"慈"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所以老子又说"慈故能勇",人的内心满怀慈爱,行为处事时就会透射出来,这是一种并不自认为很高尚的品德,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中的"上德",是清静无为,顺乎自然的外在表现.

  "慈悲为怀"本是佛教用语,就是要本着慈悲之心,解救人世间的苦难.《智度论?大慈大悲义》是这样说慈悲的:"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后来"慈悲"被广泛地应用,指慈爱和悲悯,儒家和道家都很看重.人生在世,拥有一颗慈爱之心,就好比拥有了一件法力无边的法宝,具有无穷的力量.所以"慈"才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推崇.

  老子希望人们都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我们现在理解,这种慈爱之心是包括了上对下的仁慈,下对上的敬爱和同一层级之间的友爱的一种更广泛的爱心.充满爱心,除了自爱,还爱人之老,爱人之幼,爱自然,爱他物,这样就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老天赐予可以保护你的.如果失去爱心,就会生性残酷,满心仇恨,那样的世界该是多么可怕.

  爱,是人本性的需求,施与爱和得到爱是人性使然,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着爱心,社会才会和谐发展.所以,"慈"在"三宝"当中排第一.

  其次是俭,老子并没有否定人类的所有欲望,他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肯定人的自然欲望的.他批判的是不知节制地纵欲,这样的话,对养生没有好处,对国家没有好处,所以他提倡节俭,这是能保有慈爱之心的必要条件.试想一个骄奢淫逸、纵情声色的人,能对谁慈,能对谁爱?谈到限制纵欲的问题,俞平伯认为,人是有灵性的,能支配外界环境而不为外界所支配,并且每个人的自然欲望是有限的.可是如果需求无度,就会刺激占有欲,迷失自我,被束缚而丧失健全的道德,以至于只看到动物性的一面,而泯灭了人性,酿成犯罪.可见欲望对道德的妨害是何等之大.俞平伯的观点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老子的论说正反结合,"慈"和"俭"都是从正面循循善诱."不敢为天下先",则是老子从反面境界人性中突出的弱点,告诉人们要谦下、不争,从而使充实、安定.

  "不敢为天下先",这回老子一贯的处世智慧是相对应的,他强调的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何其光,同其尘"、"处下".因为他知道如果争为天下先,那么整个身心就会陷入争强的洪流当中,将会无休止的争夺,世间的名位、财富是没有尽头的,那么人也会因为无法自拔而身心俱疲.当然老子五千言也因为极其简练,而容易被人误解.这句话就被人人为是胆小、怯弱,没有上进心,当不了大丈夫,成就不了大事业.但我们要明白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一体的,老子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一再提倡的"道"是"不争"、"谦下"的.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