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人际交往,"慈"都是稀缺品.战乱频仍,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哀鸿遍野是当时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看到这种现实,怎能不使悲天悯人的老子深思,由此他提出并倡导"慈",这一法宝.
在老子看来,悟"道",行"道"的人,就会"慈".没有比战争更与"慈"相违背的了.如果逼不得已要作战的话,能够谨守慈爱之心,那么作战即可战无不胜,守城则可固若金汤.因为慈爱之人,会发自内心地爱惜民命,人民自然会乐意帮助他,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老天赐予的财富,所以"天将救之,以慈卫之".这里并不是说天会仁慈地保护你,而是老天让你有一颗慈爱之心,用兵之时,你的"慈"就会成为你的重要力量,助你克敌制胜.由此可见"慈"中蕴涵着无穷无尽的能量.所以老子又说"慈故能勇",人的内心满怀慈爱,行为处事时就会透射出来,这是一种并不自认为很高尚的品德,就是老子所说的"上德不德"中的"上德",是清静无为,顺乎自然的外在表现.
"慈悲为怀"本是佛教用语,就是要本着慈悲之心,解救人世间的苦难.《智度论?大慈大悲义》是这样说慈悲的:"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后来"慈悲"被广泛地应用,指慈爱和悲悯,儒家和道家都很看重.人生在世,拥有一颗慈爱之心,就好比拥有了一件法力无边的法宝,具有无穷的力量.所以"慈"才受到儒释道三家的推崇.
老子希望人们都怀有一颗仁慈之心.我们现在理解,这种慈爱之心是包括了上对下的仁慈,下对上的敬爱和同一层级之间的友爱的一种更广泛的爱心.充满爱心,除了自爱,还爱人之老,爱人之幼,爱自然,爱他物,这样就拥有了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是老天赐予可以保护你的.如果失去爱心,就会生性残酷,满心仇恨,那样的世界该是多么可怕.
爱,是人本性的需求,施与爱和得到爱是人性使然,都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充满着爱心,社会才会和谐发展.所以,"慈"在"三宝"当中排第一.
其次是俭,老子并没有否定人类的所有欲望,他说:"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肯定人的自然欲望的.他批判的是不知节制地纵欲,这样的话,对养生没有好处,对国家没有好处,所以他提倡节俭,这是能保有慈爱之心的必要条件.试想一个骄奢淫逸、纵情声色的人,能对谁慈,能对谁爱?谈到限制纵欲的问题,俞平伯认为,人是有灵性的,能支配外界环境而不为外界所支配,并且每个人的自然欲望是有限的.可是如果需求无度,就会刺激占有欲,迷失自我,被束缚而丧失健全的道德,以至于只看到动物性的一面,而泯灭了人性,酿成犯罪.可见欲望对道德的妨害是何等之大.俞平伯的观点和老子的思想是一致的.
老子的论说正反结合,"慈"和"俭"都是从正面循循善诱."不敢为天下先",则是老子从反面境界人性中突出的弱点,告诉人们要谦下、不争,从而使充实、安定.
"不敢为天下先",这回老子一贯的处世智慧是相对应的,他强调的是"善利万物而不争"、"何其光,同其尘"、"处下".因为他知道如果争为天下先,那么整个身心就会陷入争强的洪流当中,将会无休止的争夺,世间的名位、财富是没有尽头的,那么人也会因为无法自拔而身心俱疲.当然老子五千言也因为极其简练,而容易被人误解.这句话就被人人为是胆小、怯弱,没有上进心,当不了大丈夫,成就不了大事业.但我们要明白老子的处世思想是一体的,老子之所以会这样说,是因为他一再提倡的"道"是"不争"、"谦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