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六十三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75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第六十三章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1].

  大小多少[2],报怨以德.

  图难于其易[3],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是以圣人终不为大[4],故能成其大.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难之[5],故终无难矣.

  【注释】

  [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这是在重申无为而治、顺其自然、清心寡欲.河上公注:"因成循故,无所造作,不预设备,除烦省事也,深思远虑,味道意也."

  [2]大小多少:以大为小,以少为多.苏辙注:"世人莫不畏大而诲小,难多而易少.至于难而后图,大而后为,则事常不济矣.圣人齐大小,一多少,无所不畏,无所不难,安有不济者哉."

  [3]图难于其易:解决困难从容易处着手.图,图谋、解决.河上公注:"欲图难事当于易时,未及成也.欲为大事,必作于小,祸乱从小来也."

  [4]终不为大:好大喜功,夸夸其谈.冯达甫注:"终不为大,谓始终不忽于为其细,始终不放过事物始作之时.不待酿成大问题才着手,所以能完成大计,‘天下’二句,正诫人防微杜渐."

  [5]犹难之:把事情都想得很困难.王弼注:"以圣人之才,犹尚难于细易,况非圣人之才,而欲急于此乎?故曰犹难之也."

  【译文】

  以不干涉的态度做事,以不生事端的心理去处理事情,把恬淡寡味当成美味.

  以小为大,以少为多,以善德回报别人的仇怨.

  解决疑难问题,要从容易的部分着手;做大事要不避小处,注意细节.

  所以圣人从不夸夸其谈,说要成就大的事业,却往往能成就大事.

  那些轻易许诺又不兑现的人,一定很少有人相信他,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很容易,而贸然行事的人,一定会遭遇很多的困难.

  所以,圣人把什么事都看得不简单,并且认真对待,反而没有什么能难倒他.

  【阐述】

  之前并不理解什么叫"君子之交淡如水",以为"淡如水"就是少来往,尽量不表现出热乎劲儿.现在,按照老子的思想来解读"淡如水"的话,就可以理解为在内心里做到自然而然,日常里不没事找事做到清静无为,但有事的

时候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只要内心别有挂碍就好.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传达的境界是很高的.以无为之心去作为,以不搅扰的方式去做事,以恬淡无为作为味,这提供了反向而动的可能性.如此思路走下去,水是无味的,是淡淡的,交往像水一样无味无碍无牵无挂,人与人之间又可以有多少作为和热情啊.

  老子并非只讲"空空如也"的大道理,同样告诉我们处理具体问题时应该注意到哪些细节.比如处理艰难之事,就从容易处着手;面对细小容易的事情,则不可轻视大意.

  真正聪明的人总是冷静深沉,目光锐利,善于从常人忽略的细微之处,发现重要的端倪,从而根据已知推断出未知的事情,作出准确的预测.如果事关重大,沉着谨慎的人即使心里十分清楚,也不会向你和盘托出,总是根据自己的判断,斟酌利弊的有所保留.所以,当从别人那里接受信息时,为了安全起见,觉得对自己有利,就宁可信其无;觉得对自己不利,就宁可信其有.古往今来,哪怕是我们周围,总不乏这样的聪明人,他们很会察言观色,从细微出准确地窥探他人内心,从容地予以应对.

  任何事物都是经历由弱到强的过程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绝不可以轻视看似弱小的事物,小可以变大,少可以变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质的改变,所以如果不想让事物变质,就要未雨绸缪,防微杜渐.

  毛泽东常常教导我们:凡是都有两种可能,我们要做好两手准备,就是要争取好的可能,同时要准备好应对坏的可能的办法,甚至往往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我们宁肯把困难想得更多一些.有些同志不愿意多想困难,但是困难是事实,有多少就得承认多少,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我们要承认困难,分析困难,向困难作斗争."

  《荀子?劝学篇》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我们也常听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细微之处不可小视.所以事情开始时就要非常谨慎,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同时也容易将不幸消灭于无形.等不想要的局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形成定局,就来不及挽回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