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六十二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44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1],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2].

  美言[3]可以市[4]尊,美行[5]可以加人[6].

  人之不善,何弃之有?

  故立天子、置三公[7],

  虽有拱璧[8],以先驷马[9],不如坐进此道.

  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

  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注释】

  [1]奥:深处、奥妙、深藏.河上公注:"奥,藏也.道为万物之藏,无所不容也."

  [2]所保:所要保有的,要保持的.

  [3]美言:老子提倡的是"行不言之教"、"处其实不居其华",这里指花言巧语,华而不实的话.当然,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为得道君子的嘉美之言.

  [4]市:买,换来.

  [5]美行:做给别人看的,沽名钓誉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体道者的良好的行为举动.

  [6]加人:被别人看重,器重.加,使……重.

  [7]三公:西周时期,设立了专门讲解阴阳之道的三个职位:养身、传授、德义,即太师、太傅、太保.

  [8]拱璧:一种中间有圆孔的圆镜形玉.

  [9]驷马:四匹马拉的车.古时只有天子、大臣才能乘坐马车,一车套四匹马.

  【译文】

  自然的运行规律,深藏在万物发展的背后,是善人的法宝,不善的人更要去学习保有.

  花言巧语可以换来名誉地位,沽名钓誉的行径可以让你更尊贵.

  对于那些不善良的人,哪有抛弃他们的道理?

  所以天子即位,三公任职时,前面供奉着宝玉,后面跟着四匹马拉的车,还不如坐下来听人讲讲治国之道.

  古代的人为什么把道看得那么重要呢?

  不就是因为,遵循自然规律能满足自己的要求,使有罪的人得到感化,以免再次犯错吗?所以"道"才被天下人

看重.

  【阐述】

  为人之君,当行"无为"之道.此章中的"道"就是清静无为之道.

  老子心目中的理想的圣人不是一副伶牙俐齿的样子,他宽厚淳朴,总是用自己的行动影响、感化别人,却并不在乎虚名.沽名钓誉、以哗众取宠来突出个人是老子坚决反对的.真正的圣人帮助别人是发自真心,而不是要获得人的称赞,绝不会粉饰自己的行为,而为自己获得利益.

  圣人想要的和一般人不一样.一般人对声色犬马、金银财宝,趋之若鹜,对恬淡的生活,和治国大道弃之如敝履.而圣人正好相反,他们想要的正是恬淡宁静的生活和深奥的"大道",对稀世珍宝却视如粪土.以此推演下去,作为一个执政者一定要懂得如何治理国家的"大道"——清静无为,这其实比他所拥有的金银财物、香车宝马都重要得多.

  大道是无比重要的,缘由是拥有大道的人可以做出更好的工作来.这个是可以验证的.比如,说话如何说得好听顺耳,还能办成事就很重要.这其中亦有道理可言.

  赞美之辞,总是令人心情爽快.如果能在愉快的氛围中实现劝谏,那效果一定会更好.有的时候,赞美之辞不一定非得落实在上司的某件具体的行动上,而可以采用"顾左右而言他"的方式,让上司自己进行积极的联想,不自觉地改正错误.有时当发现某人做错了事,很多人会一针见血地向对方提出,这样不免会引发对抗意识.而对抗意识一旦产生,往往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如果换一种做法,通过讲述一个积极的榜样,让对方心里的不良动机刚刚产生就自行泯灭,并随之产生一种良好的愿景.在这种激发了对方正方向的心绪的情形下,很多事情就变得容易沟通与解决了.终归来说,我们多数人在心底里是理想主义者,总喜欢让别人说自己有那个"好听"的动机.

  这其中的道理还真耐人琢磨.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