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9
.太多的人,因为意识到了自己所说的话的后果,而追悔莫及.越想多说话,说坏的危险就越大.
马其昶《老子故》有:"谨言也.道存于身,不言而喻.若务腾口说,则其存焉者寡矣."大道的存在是无法言说的,人的言语总是有限的,而"道"看不到头儿,也摸不着尾,无穷无尽,有限的语言怎能将这无限的"道"说尽呢?即使表达出来了,也已经不是真正的"道"了.言辞总会有偏颇,甚至说出来的也有可能是错的.如果人人都把这错的当成"大道"去执行,那真正的"道"就被蒙蔽了,那样可就贻害无穷了.所以,老子主张还是不要说得好,用心去体会道理,往往比语言表达出来的要准确、深刻.有些东西也许就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有的时候是想说,说不出来,但也有不必言说,一切自明的情况,所谓"无声胜有声".比如说观察一个人,看他如何待人接物,看他是否注意细节,看他的音容笑貌从很多的侧面就可以读懂此人了.孔夫子就一再教导人要"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说话可以愚笨一点,但行动起来则要机敏迅捷.在追求权势的战斗中,似乎总充满了机关算计、尔虞我诈的争夺,但敦厚无为言语木讷,照样可以赢得胜利.
老子的人格理想就是"挫锐"、"解纷"、"和光同尘".河上公注解"和光同尘"说:"虽有独见之明,当和之使暗昧,不使曜乱人也.当与众庶同垢尘,不当自别殊."和光同尘,"玄同",就是让天地万物处于同一世界而发挥自己本来的作用,自然趋于和谐的状态;消除个体之我的固蔽,把一切隔阂都消解融化掉,超越世俗拘限,泯灭人伦关系的偏狭,用开豁无偏的心境胸襟对待一切人和物.
所谓的合乎大道,就是以自然为原则,不以亲疏、贵贱、利害为原则,而是顺其然而然,这就会像王弼说的"无物可加之",所以才会为天下尊贵.内心达到这种境界,阿谀奉承、金钱贿赂、美女引诱、打击报复就都不会对人形成什么实质的影响.
老子好像不喜欢谈什么人生境界,只是在此章有所流露.老子哲学很冷静,只是在老老实实地告诫你,教导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