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无偶才称为"一",成双或成偶就成"二"了.《淮南子原道篇》也有近似的论述:"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和于天下者也.""无匹和于天下者"就是"一".可见按照冯友兰的观点,"一"就不成其为"一"了.
所以"一"和"道"一样,都是不能表达,不能评论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也就不是"一".《庄子齐物论》中对此的论述很深刻:"既以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庄子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就不用言说了,既然已经把它说了出来,还能再说它不能言说吗?用"言"来表达"一",而"言"又并不是"一",既已有了"一"又有了"言","一"加上"言"就变成了"二",可见"一"一旦成为"言"的对象,就不再是"一"了.
事物达到和谐的统一,就是中和.中和状态广泛存在与自然界、社会、和人体之中.在自然界,如旭日高照,天朗气清,云淡天高,惠风和畅,高山流水,鸟语花香,月朗星稀,木茂草荣……在社会中,表现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合,生产力发展,国家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团体紧密团结,友好互助,家庭和睦,邻里友爱等.对人来讲,在外部表现为人际关系融洽,乐于助人,人亦乐助;人体内部则表现为,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四肢百骸配合正常,阴阳平衡,身心安泰.古代的王公大臣们高高在上,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却用人们厌恶的孤、寡、不谷自称,也是为了达到平衡,使人觉得自己谦虚,以便得到同情和支持.
人人都应该上与天和,下与地和,中与人和.身体和则身体健,家庭和则家庭安,国家和则国家强,全球和则世界太平.中和状态既然如此美好,所以大至宇宙、地球,中至国家、民族,小至家庭、个人,均应以处于中和状态为佳.
老子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就是说前人教给我的道理,我也用它来教育别人.其中最重的一条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者即胡作非为的人.不得其死就是不能善终.
老子对于强横势力深恶痛绝."教父"指教育的根本内容,老子把强横者不得好死作为教育人的根本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