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四十二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73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1],一生二[2],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3],冲[4]气以为和.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5],而王公以为称,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6],不得其死.

  吾将以为教父[7].

  【注释】

  [1]一:混元之气,指道是一个统一体.

  [2]二:阴阳二气,指天、地.它们是由道产生的.

  [3]负阴而抱阳:背面乡音,正面向阳,指事物都存在正反两方面.

  [4]冲:冲击、激荡,阴阳二气相交.

  [5]不谷:君王自称的谦辞之一,指品行不善.

  [6]强梁者:强横、霸道的人.

  [7]教父:父,根本.教父,教导的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内容.

  【译文】

  道是浑然天成的一个整体,它逐渐区分幻化生成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产生的更多的事物,到现在繁衍出万事万物.

  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互相激荡,交融达成一种和谐的状态.

  人们厌恶的,不过是孤立、不足、品行不良,王公大臣却以此来称呼自己,以博取同情.

  所以受益和缺损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转换,有可能因为缺损而受益,也有可能因为受益而缺损.

  前人这样教导我,我也这样教导别人,其中一定要指出的是,横行霸道的人不得好死.

  这是我要交给别人的最根本的一条.

  【阐述】

  老子说"道生一",冯友兰是这样解释的:"道生一,所以道是‘太一’.这个‘太’就是‘太上皇’、‘老太爷’那个‘太’,皇上的父亲称为‘太上皇’,老爷的父亲称为‘老太爷’.‘一’是道之所生,所以道称为‘太一’."(《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二册)

  在冯友兰看来,"道"和"一"好比是一对父子关系.如果真像冯友兰所说,"道生一"就像"太上皇"生出"皇帝"一样,那就是"太一"生出"一".可是"一"是绝世仅有、独一无二、至大无外的.《韩非子扬权》篇说得最直截了当:"道无双,故曰一.""道"是无双或无偶的,所以成为"一",反过来说也是一样,"一"正因为是无双或

无偶才称为"一",成双或成偶就成"二"了.《淮南子原道篇》也有近似的论述:"所谓无形者,一之谓也;所谓一者,无匹和于天下者也.""无匹和于天下者"就是"一".可见按照冯友兰的观点,"一"就不成其为"一"了.

  所以"一"和"道"一样,都是不能表达,不能评论的.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用语言表达出来的"一",也就不是"一".《庄子齐物论》中对此的论述很深刻:"既以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庄子这段话大致的意思是:既然是"一"就不用言说了,既然已经把它说了出来,还能再说它不能言说吗?用"言"来表达"一",而"言"又并不是"一",既已有了"一"又有了"言","一"加上"言"就变成了"二",可见"一"一旦成为"言"的对象,就不再是"一"了.

  事物达到和谐的统一,就是中和.中和状态广泛存在与自然界、社会、和人体之中.在自然界,如旭日高照,天朗气清,云淡天高,惠风和畅,高山流水,鸟语花香,月朗星稀,木茂草荣……在社会中,表现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相适合,生产力发展,国家稳定,经济文化繁荣,社会团体紧密团结,友好互助,家庭和睦,邻里友爱等.对人来讲,在外部表现为人际关系融洽,乐于助人,人亦乐助;人体内部则表现为,五脏六腑功能协调,四肢百骸配合正常,阴阳平衡,身心安泰.古代的王公大臣们高高在上,荣华富贵享之不尽,却用人们厌恶的孤、寡、不谷自称,也是为了达到平衡,使人觉得自己谦虚,以便得到同情和支持.

  人人都应该上与天和,下与地和,中与人和.身体和则身体健,家庭和则家庭安,国家和则国家强,全球和则世界太平.中和状态既然如此美好,所以大至宇宙、地球,中至国家、民族,小至家庭、个人,均应以处于中和状态为佳.

  老子说: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就是说前人教给我的道理,我也用它来教育别人.其中最重的一条就是"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者即胡作非为的人.不得其死就是不能善终.

  老子对于强横势力深恶痛绝."教父"指教育的根本内容,老子把强横者不得好死作为教育人的根本内容.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