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爱之心后才会提倡守义;丧失义气之心后才会强调礼来约束别人.
要制定礼来约束天下人,是因为统治阶层失信于民,威望降低,用强制的办法规范别人的言行,会使人言不由衷,弄虚作假,是造成社会混乱的第一要害.
那些自以为了解了道的人,只会通过事物的表面现象妄加揣测,其实是非常愚昧的.
所以圣贤之人,崇尚道的敦厚,拒绝浅薄;崇尚淳朴、实在,拒绝浮华.
这就是君子放弃仁、义、礼、智,而选择道、德的原因.
【阐述】
"德"就是一种"得",即"得道"."德"和"道"是合而又分,分而又合的,"道"是隐藏在事物内部的,看不见,"德"可以彰显出来使人了解.遵循"道"就是"德"."道"无尊卑,那为什么"德"会区分上下呢?那是因为"得道"的程度不一样.
"上德",是"唯道是从"的"得",是"道"之显,即一切都遵循"道"的规律的表现.其实"上德"的根本特性是"道",就是清静无为,顺其自然,施恩与人,完全出于自然之心,不是故意做给别人看的,也不是因为有利可图,想要别人报答."上德"与"无为"一样,认为一切都是自然的,不必人为地做些什么.
老子认为社会会出现种种问题,并不是因为没人治理,恰恰是人们想尽问题去治理它,才使它问题重重.如果像那个钓鱼的人治理臧地那样,就会避免人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治理而产生的损害,百姓自然就按照自然的规律生产、发展了.这种无策之策,无治之治就是"上德",治国以"上德",就会使国家安定太平.
"下德"是执着于"有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功利性很强,有明确的目的,王弼解释为"求而得之,为而成之".老子认为,封建社会制定的那些区别尊卑贵贱的礼仪,就是"下德",如王弼所言"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皆下德也,仁义礼节是也".而这样的"德",往往使人言不由衷,弄虚作假,行不遂心,萌生出来的都是些假仁假义.当年国民党要员拜谒中山陵,并不是出于对孙中山先生真心的崇敬,而是各有自己的打算,面和心不和,对他们这种各怀鬼胎,鲁迅先生曾写诗讽刺:"大家去谒陵,强盗装正经.静默三分钟,各自想拳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