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三十四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461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第三十四章

  

  【原文】

  大道泛[1]兮,其可左右[2].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3],功成而不名有.

  衣养[4]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5];

  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6].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注释】

  [1]泛:影响范围大,广泛地运行.

  [2]左右:代指包罗万象.

  [3]辞:施加影响,进行命令.

  [4]衣养:有的写作"衣被",指覆盖,承载.

  [5]小:渺小.

  [6]大:强大.

  【译文】

  道,博大精深,在天地间广泛地运行,世间万象,无所不包.

  万物依靠着它,才能生生不息,它却从不强行命令,创造了万物,却不以功业自居.

  抚育润泽万物,而不以主人自居,总是无欲无求,可以用渺小来形容;

  万物归附了,却不去主宰,控制它们,又可以用强大来形容.

  因为它始终不抬高自己,显示自己的强大,反而使万物承认了它的伟大.

  【阐述】

  本章论述的是大道的本质特征及其功用.

  大道有"衣养万物"之功用,却"终不自以为大",这就是"道"的高尚品德.它,大到没有边际,像江河泛滥一样,弥漫四方,左右流淌.王弼说:"言道泛滥,无所不适,可左右上下,周旋而用,则无所不至也."

  道,真是让人感到惊异,按照老子的说法,它可以周而复始,有用之不尽的能量.万物持承大道而生,但"道"却并不以自己的威严使万物认识到自己的存在,跟没要求万物对它进行顶礼膜拜.它使万物得以生生不息,却不说自己是万物的主人.它没有占有欲,不把一切视为其私有之物.

  本章中所说的"功成而不有"与第二章中的"功成而弗居"和第十章中的"长而不宰",意思相同.从"道"的角度来说,是指"道"生成万物

,助长万物,不是刻意的,不是让人有感觉的,而是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作用在成就以后就自然地不再发挥影响了,这就是"不有".正因为这样,"道"才可以至大无边."道"是这样,做人不应该也是这样吗?

  一个臣僚应该具备像泥土一样的素养,默默无闻地奉献,不与他人争功,不抢他人尤其是领导的"风头".其实,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心里很清楚功劳是真正属于谁的,不要担心领导会忽略你的存在,其实他已经离不开默默奉献的你了.

  子路是蒲地的父母官,他廉政爱民,修缮水利,造福百姓.为防备水灾,在春天里他就帮助百姓修理沟渠;见百姓生活辛苦,就按人头分给每个人一竹篮饭和一壶水.

  孔子听到有人在传诵学生的这种善举,就赶快派子贡去制止子路的这些做法.从子路的为官之举看,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父母官,那么作为圣人的孔子,为什么要去阻止学生的"善举"呢?做个"大善人"难道会是个大错误吗?

  子路心里也没有想明白.这些政策是我政绩中最值得自豪的,老师却要制止我,当然要去问个明白了.子路见到老师孔子,就直接问:暴雨将要来临、担心发生水灾,这才帮百姓修沟渠来预防;当地百姓中的大多数都没饭吃,官府这才出资给百姓每人分发一竹篮饭和一壶水.老师您派子贡去阻止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老师会去阻止学生做仁义之事吗?平时,夫子用仁义教导学生,却又阻止学生去做仁义之事,学生请求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孔子不愧为圣人,他讲出的道理一下子就完全说服了子路.因为这番话给子路明示大道:认为百姓饥饿了就应该上报国君,然后开放国家仓库,让朝廷发放粮食给百姓;把自己的粮食分给百姓,就是没有向百姓宣扬国君的恩惠,反而显扬一个臣子的"仁义".这种仁义之举不但得不到奖赏,反而会引火烧身的.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