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助长万物,不是刻意的,不是让人有感觉的,而是一种安静的,潜移默化的力量,其作用在成就以后就自然地不再发挥影响了,这就是"不有".正因为这样,"道"才可以至大无边."道"是这样,做人不应该也是这样吗?
一个臣僚应该具备像泥土一样的素养,默默无闻地奉献,不与他人争功,不抢他人尤其是领导的"风头".其实,在这种情况下,领导心里很清楚功劳是真正属于谁的,不要担心领导会忽略你的存在,其实他已经离不开默默奉献的你了.
子路是蒲地的父母官,他廉政爱民,修缮水利,造福百姓.为防备水灾,在春天里他就帮助百姓修理沟渠;见百姓生活辛苦,就按人头分给每个人一竹篮饭和一壶水.
孔子听到有人在传诵学生的这种善举,就赶快派子贡去制止子路的这些做法.从子路的为官之举看,他确实是一个优秀的父母官,那么作为圣人的孔子,为什么要去阻止学生的"善举"呢?做个"大善人"难道会是个大错误吗?
子路心里也没有想明白.这些政策是我政绩中最值得自豪的,老师却要制止我,当然要去问个明白了.子路见到老师孔子,就直接问:暴雨将要来临、担心发生水灾,这才帮百姓修沟渠来预防;当地百姓中的大多数都没饭吃,官府这才出资给百姓每人分发一竹篮饭和一壶水.老师您派子贡去阻止我,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老师会去阻止学生做仁义之事吗?平时,夫子用仁义教导学生,却又阻止学生去做仁义之事,学生请求给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
孔子不愧为圣人,他讲出的道理一下子就完全说服了子路.因为这番话给子路明示大道:认为百姓饥饿了就应该上报国君,然后开放国家仓库,让朝廷发放粮食给百姓;把自己的粮食分给百姓,就是没有向百姓宣扬国君的恩惠,反而显扬一个臣子的"仁义".这种仁义之举不但得不到奖赏,反而会引火烧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