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二十七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686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1].善言无瑕谪[2].善数不用筹策[3].

  善闭无关楗[4]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5]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6].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7].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8],是谓要妙.

  【注释】

  [1]辙迹:车轮走过的痕迹,引申为踪迹.

  [2]遐谪:过失、漏洞、破绽.

  [3]筹策:竹制的筹码,古代用作计算的器具.

  [4]关楗:装在门内,以便反锁的木制设备,横着的是关,竖着的是楗.

  [5]绳约:绳索.约,用绳子捆住物体.

  [6]袭明:袭,覆盖.隐藏的聪明智慧.

  [7]资:借鉴,教训.

  [8]迷:糊涂,不明事理.

  【译文】

  善于远行的人,所到之处,无迹可寻.善于表达的人,说出的话,没有漏洞,别人无可指责.善于数字计算的人,不用借助工具,就能算的又快又准.

  善于闭门自守的人,不用把门锁上,别人也打不开.善于捆绑的人,不用绳索也能使东西绑在一起不松散.

  所以圣贤之人,善于救人,所以没有人被抛弃;善于救物,所以没有被扔掉,弃之不用的东西.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聪明智慧藏于内.

  所以善于守道的人,是不善于守道的人的老师,不善守道的人给善守道人提供经验教训,从而完善他们的认识.

  不看重老师,轻视别人的经验教训,自以为很聪明,其实非常糊涂,这就是奥妙所在.

  【阐述】

  自然无为是老子思想的主心骨,此章予以引申细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得道之人顺遂自然天道来处理人际关系,既不伤害人,也不受人伤害,既不被人厌弃,也不会摒弃他人.这是活在世上的一种大情怀,容纳众物而不纷扰.比如这个世界上有所谓的"善人",于是就有所谓的"不善之人".那么,如何处理这一组关系呢?老子说:"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善人可以成为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善之人却只能作为善人的

借镜.

  善人和不善之人这组关系,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必定会呈现为不同的处理手法,有的人温柔,有的人就凶悍一些.

  在日常的交往中,老子的智慧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不要走极端,不要过分,尽力去做到"善言无瑕谪".例如不要过多地谈论自己.自己说自己太多不外乎两种情况:一为了虚荣而自夸,二因自卑而自责.这样的话题既会让你失去对自己的准确判断,也会为听者对你感到不舒服.如果你处于显赫的位置,那么注意到这一点就更为重要.你经常在很多人面前讲话,而在这样的公共场合,只要你稍微显露出哪怕一点点的虚荣或者自卑,就会被关注你的人捕捉到,他们会把你当做愚蠢的谈资.另外,在朋友面前要尽量少谈论他人,否则别人会认为你有失谨慎.你的某句话很可能被认为是曲意奉承,或是出言不逊.这会增加使你陷于尴尬的概率.

  历史上能说会说的人有很多,我们需要多揣摩多效法.有时话还真不在多,在说到点子上,把握好当事人的心思,让说话时的"气场"融合流动,通畅无碍,发挥最大的效应.

  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国相萧何去世.曹参听到这一消息,马上告诉门客赶快准备行装,说:"我将要入朝当丞相了."时间不长,朝廷的使臣果然前来宣召曹参入朝.

  曹参最初的身份很微贱,与萧何的关系很融洽.等他们两个都官至将相,不免产生了一些隔阂.萧何素来瞧不起曹参这个人,但仍觉得曹参不失为相国之才.萧何病重,汉惠帝亲自来探望,趁机问道:"君百年之后,谁可以代君任丞相呢?"

  萧何并没有直接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而只是说:"知臣莫如主."狡黠的萧何把皮球踢了回去,心如明镜但就是不发话,静静地等待上级拿主意.

  惠帝说:"曹参何如?"萧何一听此话,马上叩头说:"皇上英明!臣死无遗憾了!"

  萧何这话说得八面玲珑,恍恍惚惚好像没有什么具体内容,但让上下左右都听着舒服.曹参接替萧何当上大汉的相国后,行事无所变更,一切都遵照萧何制定的法度.萧何在将死之际化敌为友,确定好继任者,处处显示着他为人处世的水平.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