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十四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53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第十四章

  

  【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1],听之不闻名曰"希"[2],抟之不得名曰"微"[3].

  此三者不可致诘[4],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5],其下不昧[6],绳绳[7]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8].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9].

  【注释】

  [1]夷:没有颜色.

  [2]希:没有声音.

  [3]微:没有形象,以上三个词都含有神秘不外显的意思,是指只通过人的感官是无法把握道的.

  [4]致诘:描述清楚,追究底细.

  [5]皎:光亮,引申为清楚、明晰.

  [6]昧:阴暗,引申为晦涩.

  [7]绳绳(mǐn mǐn):不清楚,纷繁复杂.

  [8]惚恍:似有还无,飘忽不定.

  [9]纪:规律.

  【译文】

  "道"无形无相,眼睛无法看到它的形象,我们称作"微";耳朵听不到它的声音,我们称作"希";用手去触摸它,又感觉不到它的存在,我们称作"夷".

  这三个方面不能严格地区分开来,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这个无形的"道",显示事物的表象,但又不清楚、明晰,隐藏在食物的内部,却又不阴暗、晦涩,它说不清,道不明,并且在不断地变化,没有语言能表达它的状态.

  这就是无形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我们称之为"恍惚".

  我们上前去迎它,看不见它的前头,我们从后面尾随它,又看不到它的后头.

  它遵循着恒久不变的自然法则,驾驭着存在于世间的万物.它能明白万物的发端和去向.这就是道的规律.

  【阐述】

  本章专讲道体存在的形态.老子给我们展示的是一个看不见,听不着,又摸不到的混元之体.道体高高在上,高到我们永远也看不到,摸不着,闻不见.不在云端,不在天外,也不存在我们生活

体验当中,因为它没有具体形象,没有颜色,没有声音,没有味道.一句话,人的感官无从探测到它,真是所谓的"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

  道体,这个我们探测不到的神秘存在,老子为什么就可以感受得到呢,为什么就可以描绘出来呢,如何去验证是真,还是假呢?既然道体超越人类的一切感觉感知的作用,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追问它呢?

  这一长串的追问是再正常不过的思辨.其实,老子本人都说,道体太神秘莫测了——"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老子显然是得道之人、体道之人,他能够把超验的东西描述出来.既然道体不是普通意义上的生活中的物,老子就用否定普泛经验的方法来讲说大道的存在形态.当老子帮我们脱掉经验世界带来的格套,显露出来的就是那个道体的"感觉".一面限定,一面突破,在回环曲折中,我们仿佛可以用心灵捕捉到那个诡秘深微玄妙的道体.

  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最大尊敬,就不应该让人看出你有多高的智慧和多大的勇气.应该努力让别人知道你,但不要让他们对你了如指掌,不要让他们离你太近,不要让他们与你朝夕相处.要想让人家永远不对你感到失望,那么就不要让他们看得出你的极限,不要过多地出现他们面前.那么,就让别人去猜测吧,他们会努力推算你的潜力!即便他们会怀疑你的真实能力,没关系,因为这肯定会比显示你的所谓的天才更能赢得别人的追随和崇拜.所以,活在世上一定要记住:即使你禀赋异常,能力了不得,志向高远,也要藏头露尾,或把自己置于云里雾里,像雾像雨又像风.

  验证真伪,只能透过信实无妄的心灵自身.对道体的贴切体悟,其实就是在经验世界中修为,最终超越这样一个有形体的世界,进入一种精神、心灵、神明的境界.道体,终归到底还是需要人心去感知的,否则一切描绘都无从谈起,无处施用.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