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第十三章

书名: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作者:老聃 本章字数:168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第十三章

  

  【原文】

  宠辱若惊,贵[1]大患[2]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3],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

  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注释】

  [1]贵:看得贵重,看得重要.

  [2]患:忧虑、祸患、得失.

  [3]宠为下:地位在人之下,才会接受恩宠;如果高高在上,就是施与别人恩宠.

  【译文】

  心情随着受宠或是受辱而大起大落,阴晴不定,把名利得失看得就像自己的生命一样.

  为什么心情会随着宠辱的得失变化呢?处在要接受恩宠的卑下地位,得宠时欣喜若狂,害怕失宠,所以又担惊受怕,受到侮辱就惊怒、惊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宠辱若惊.

  为什么把得失看得像生命一样重要呢?之所以担心自己的得失,因为要顾及我们有形的身体;如果我们的身体陨灭了,那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所以,看重自己的身体,是因为自己肩负天下的责任,那天下就可以托付给他.爱惜自己的身体,是为了治理天下,那天下苍生就可以依靠他了.

  【阐述】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总是希望成功,拒绝失败厌恶失意.长安花是好看,但挫折、失败、不如意之事又是常客,不请自来,还总是赖着不想走,即便我们大喊:"送客,送客!"

  老子在这里给我们讲述人生应当有的宠辱不惊的精神境界.人因宠辱而惊的根本症结是"为吾有身",也就是后来陶渊明所说的"身为形役".肉身形骸,寄居着我们的灵魂和思想,它好比就是一个具体的所在,我们能感触到,天天如此,那又怎能无视它的存在和感受?

  宠,是志得意满时的总代表.辱,是挫折失落的总代称.当一个人面对鲜花和掌声,功名和利禄时,如果不是有深厚的宁静致远,淡泊名利的真修养,便会得意洋洋,欣喜若狂,甚至喜极而泣,忘乎所以,内心自然会有大的起伏,这就是所谓的"惊".宠和辱,在老子看来,两者都会挫伤人的尊严.辱,对人格而言当然是负面

的,那么宠呢?它也会让人袒露人性欲望的另一面.人格要做到独立完整,其实应该心静如水、宠辱不惊.

  考试总是很残酷,你本领大不大不是自己说了算,得看最后的结果.只要你参加考试,就说明你还在乎这个考试,在意最后那个结果.如果考试的成绩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勾连得紧密的话,就会让身心同时受到考验.科举时代有个童生屡考不第,步入中年还是没有考中.屡败屡战,最后儿子都能和他同科应考了.考完试,到放榜的时候,儿子急急忙忙去看榜,看完之后急忙回家报喜.正好赶上父亲在房内洗澡.儿子急切地敲门,大叫:"父亲,我以第十名考中了!"

  老子在里边听到儿子兴高采烈的话,大声呵斥:"大呼小叫什么,一个秀才而已,真是沉不住气!"儿了听后不敢大声嚷嚷了,接下来轻声说:"父亲,你也考中了,第十二名!"父亲一听,顾不得还在洗澡,破门而出,又生气地骂道:"你怎么不先说这个呢?"此时,父亲都忘了自己一丝不挂,根本没穿什么衣服!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红尘中,"受宠若惊"是常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以利害关系为纽带,这就是俗话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得失之间,往往会让人难以承受这样的一种落差.

  可贵的交往,应当是不因对方的荣辱升降而有所改变,不做势利之交,因为这是难以长远的;不以"市道"为念,因为这是鄙俗的,只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这是做人的正道,交往的境界.

  老子有"贵身"的思想.所谓的"贵身",就是以身体为贵,尊重自己的生命,通俗点儿来讲就是——别作践自己,别糟践自己.还是老子那句话:"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身外之物,何足挂齿?我们都会这样感慨,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往往会牵绊我们,让我们心力交瘁.身不是烦恼的根由,贵身不是必须得忘身.清静本性,纯净欲望,淡泊名利,这些修为功夫会让宠辱毁誉得失是非都成为外在于身心的存在,惟其如此才能承受重托担当大任.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