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的,那么宠呢?它也会让人袒露人性欲望的另一面.人格要做到独立完整,其实应该心静如水、宠辱不惊.
考试总是很残酷,你本领大不大不是自己说了算,得看最后的结果.只要你参加考试,就说明你还在乎这个考试,在意最后那个结果.如果考试的成绩与自己的切身利益勾连得紧密的话,就会让身心同时受到考验.科举时代有个童生屡考不第,步入中年还是没有考中.屡败屡战,最后儿子都能和他同科应考了.考完试,到放榜的时候,儿子急急忙忙去看榜,看完之后急忙回家报喜.正好赶上父亲在房内洗澡.儿子急切地敲门,大叫:"父亲,我以第十名考中了!"
老子在里边听到儿子兴高采烈的话,大声呵斥:"大呼小叫什么,一个秀才而已,真是沉不住气!"儿了听后不敢大声嚷嚷了,接下来轻声说:"父亲,你也考中了,第十二名!"父亲一听,顾不得还在洗澡,破门而出,又生气地骂道:"你怎么不先说这个呢?"此时,父亲都忘了自己一丝不挂,根本没穿什么衣服!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红尘中,"受宠若惊"是常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大都以利害关系为纽带,这就是俗话说的"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
得失之间,往往会让人难以承受这样的一种落差.
可贵的交往,应当是不因对方的荣辱升降而有所改变,不做势利之交,因为这是难以长远的;不以"市道"为念,因为这是鄙俗的,只考虑自己的身家性命."士之相知,温不增华,寒不改弃,贯四时而不衰,历坦险而益固."这是做人的正道,交往的境界.
老子有"贵身"的思想.所谓的"贵身",就是以身体为贵,尊重自己的生命,通俗点儿来讲就是——别作践自己,别糟践自己.还是老子那句话:"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身外之物,何足挂齿?我们都会这样感慨,但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东西往往会牵绊我们,让我们心力交瘁.身不是烦恼的根由,贵身不是必须得忘身.清静本性,纯净欲望,淡泊名利,这些修为功夫会让宠辱毁誉得失是非都成为外在于身心的存在,惟其如此才能承受重托担当大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