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非天地有所虐待,生并非有意施以恩惠.这就是老子理解的天地,它的不仁,就是没有人心,无所亲爱,无所憎恶而已.
刍狗,代替活狗作为祭品,在祭祀之前很受人们重视,但用过以后就被丢在一边了.因此,有人认为老子以"刍狗"来比喻"万物"和"百姓"在自然和君主那里的地位.仁,指的是天地之德,不仁就是不仁义.推而言之,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不仁不义,上把下视之为草芥,不去爱惜.其实,通观全篇,我们知道老子倡导的是清静无为,憎恶智巧,并无轻视百姓之意.所以,这样的解释并不符合老子的本意.
这里的"刍狗"是一个非常好的比喻.吴澄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万物,而任其自生自灭.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老子的眼光是犀利的,冷峻的,坚硬的,但同时也是充满温情的.只不过,这一温情让一般人难以接受而已,正如蒋锡昌分析的那样:"盖生物生死,理有固然.不有生命之死,即无生命之生;不有生命之迭续,既无生命之亘延.老子看破此理,故以百姓为刍狗,于其生死祸福,毫不理会.此欲圣人清静无为,而任诸自然也."也许,无爱无憎更是一种广博弘大的心胸.
人心如果真能像天地一样,像虚空一样,就可以容纳万事万物是是非非,并且长短不齐的万事万物在他的心中是平等的、齐一的,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境界!
但需要注意的是,人类社会毕竟不能等同于天地自然,也不能把自然的规律不加抉择搬到社会生活中来.大自然无爱无憎,万物在其间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但社会是由一个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人构成的,人有思想,有是非,有爱憎.对于执政者而言,毕竟还是如孟子所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心的得失关系到执政者的存亡,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
儒家的孔子、道家的老子都讲"守中",但"中"字的内涵却有所不同.儒家的"中",是合乎中庸之意,不走极端,不偏激,有礼乐方面的限定.道家的"中",则是无为之道,中空之境;"守中",就是持有天地中虚静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