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8
道家哲学思想看来,是产生争端的所在,是所谓的不吉祥、不吉利的"凶器"(《庄子?人间世》)."尚贤"就是好名的一种表现.不尚贤,就是告诉我们要断绝好名之心.
老子阐述自己的社会政治思想,认为体现大道的圣人要治理百姓,就不应当尊尚贤才异能之辈,以免让百姓产生争夺权位功名之想.先秦时期,选贤用能是一股强大的时代潮流,诸侯国对所谓的人才、贤才很饥渴,争相任用贤才参与政治生活,打理国家事务.
在儒家早期的思想表述中就有"举贤才"、"尊贤容众"的提法(《论语》),到了战国时期就成为诸子百家的口头语.唯有老子逆向而动,提出不尚贤的主张.老子的这一思想主张似乎有些不合时宜.其实,老子并不贬低真正的人才.先秦时代是诸子百家最活跃的时代,是士子、知识分子崛起的黄金时代,尊贤尚能似乎是应有之义.你不用这些人,别人用了,就有可能把你给灭掉.对于人才,大家争相聘用以壮声威,强大自己的实力.
但老子并不这么看,他论述的着眼点更具人性,视野属于高瞻远瞩类型.在社会政治的层面之上,如果统治者给予贤才过分优越的地位、权势和功名,就会让"贤"、"才"成为一种诱惑,这样会引起纷争.人的天性本来是纯洁朴素的,没有善恶高下之分.如果社会崇尚贤能,那就是在挑动人的欲望,占有和逐欲就成为暗潮涌动的激流,必然会导致天下大乱.所以就不要把那些可以引起人们欲望的东西,主动地去示之以人,在此境况下人们也许能保持无知、无欲的纯洁本性.
在老子看来,懂得自然之道,顺应人的天性的当政者和领导者才是高明的.惟其如此,才可以让百姓和下属各尽其能,各守其职,各得其所,相安无事.过多的规章制度只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也就是说,最好的政策应该是清静的、无为的政策.治理国家也好,管理公司也好,不要去搅动太凶,越是有动作,越是有作为的样子,越会让人心躁动,失去应有的节律."无为"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干,而是依循人心事理去干,无声无息没有波澜,自然而然成事.
"为无为,则无不治",这是老子的教诲."无为"思想可以视为老子政治理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