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7
宜以净布覆盖像上。
《药师经》①供于几上。不读诵时,宜以净布覆盖。
供佛像之室内,须十分洁净,每日宜扫地,并常常拂试几案。
供佛之香,须择上等有香气者。
供佛之花,须择开放圆满者,若稍残萎,即除去。花瓶之水,宜每日更换。若无鲜花时,可用纸制者代之。
此外如供净水供食物等,随各人意。但所供食物,须人可食者乃供之,若未熟之水果及未烹调之蔬菜等皆不可供。
以上所举之供物,应于礼佛之前预先供好。凡在佛前供物或礼佛时,必须先洗手漱口。
此外如能悬幡燃灯尤善,无者亦可。
以下略述修持课仪,分为七门。其中礼敬赞叹供养回向发愿,必须行之。诵经持名持咒,可随己意,或惟修二法,或仅修一法,皆可。
一、礼敬
十方三宝一拜,或分礼佛法僧三拜。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药师琉璃光如来三拜。此外若欲多拜,或兼礼敬其他佛菩萨者,随己意增加。礼敬之时,须至诚恭敬,缓缓拜起,万不可匆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二、赞叹
礼敬既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赞偈云:
归命满月界,净妙琉璃尊;
法药救人天,因中十二愿;
慈悲弘誓广,愿度诸含生;
我今申赞扬,志心头面礼。
上赞偈出药师如来消灾除难念诵仪轨。唱赞之时,声宜迟缓,宜庄重。
三、供养
赞叹既毕,于佛前长跪合掌,唱供养偈云:
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
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
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香。
供养毕,或随己意增诵忏悔文,或可略之。
四、诵经
字音不可讹误,宜详考之。
诵经时,或跪或立或坐或经行皆可。
五、持名
先唱赞偈云:
药师如来琉璃光,焰网庄严无等伦。
无边行愿利有情,各遂所求皆不退。
续云,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琉璃光如来。以后即持念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一百八遍。若欲多念者,随意。
六、持咒
或据经中译音持念,或别依师学梵文原音持念,皆可。
或念全咒一百八遍。或先念全咒七遍,继念心咒一百八遍,后复念全咒七遍。心咒者,即是咒中"唵"字以下之文。
未经密宗阿阇黎②传授,不可结手印。擅结者,有大罪。
持咒时,不宜大声,惟令自己耳中得闻。
持咒时,以坐为正式,或经行亦可。
七、回向发愿
回向与发愿大同,故今并举。其稍异者,回向须先修功德,再以此功德回向,惟愿如何云云。若先未作功德者,仅可云发愿也。
回向发愿,为修持者最切要之事。若不回向,则前所修之功德,无所归趣。今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回向之愿,各随己意。凡《药师经》中所载者,皆可发之,应详阅经文,自适其宜可耳。
以上所述之修持课仪,每日行一次或二次三次。必须至心诚恳,未可潦草塞责。印光老法师云:"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得十分利益。吾人修持药师如来法门者,应深味斯言,以自求多福也。"
①《药师经》:全名《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由唐三藏法师奉诏译为中文。《药师经》是赞叹药师佛行愿的佛经,是大乘经典之一。
②阿阇黎:又作阿舍梨、阿只利、阿遮利耶。略称"阇黎".意译为规范、正行、教授、智贤、传授。意即教授弟子,使之行为端正合宜,而自身又堪为弟子楷模之师,故又称导师。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九年三月在泉州光明寺所作讲演。
药师如来法门略录
--在泉州清尘堂所作的讲演
药师法门依据《药师经》而建立。此土所译《药师经》有四种:
(一)《佛说灌顶拔除过罪生死得脱经》一卷,即《大灌顶神咒经》卷十二,东晋帛尸梨蜜多罗译。又相传有刘宋慧简译《药师琉璃光经》一卷今已佚失,或云即是东晋所译之《灌顶经》。
(二)《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一卷,隋达摩笈多译。
(三)《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一卷,唐玄奘译。此即现今流通本所据之译本。现今流通本与原译本稍有不同者有增文两段,一为依东晋译本补入之八大菩萨名,二为依唐义净译本补入神咒及前后文二十余行。
(四)《药师琉璃光七佛本愿功德经》二卷,唐义净译。前数译惟述药师佛此译复增六佛故云《七佛本愿功德经》,以外增加之文甚多。西藏僧众所读诵者为此本。
修持之法具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四种如下:
(一)持名,经中屡云闻名持名因其法最为简易其所获之益亦最为广大也。今人持名者皆曰消灾延寿药师佛似未尽善,佛名惟举药师二字未能具足。佛德惟举消灾延寿四字亦多所缺略,故须依据经文而曰药师琉璃光如来斯为最妥善矣。
(二)供养,如香华幡灯等。
(三)诵经,及演说开示书写等。
(四)持咒。
所获利益广如经文所载,今且举十种如下:
(一)速得成佛,经中屡言之。
(二)行邪道者令入正道,行小乘者令入大乘。
(三)能得种种戒,又犯戒者还得清净不堕恶趣。
(四)得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
(五)得无尽,所受用物无所乏少。
(六)一切痛苦皆除,水火刀兵盗贼刑戮诸灾难等悉免。
(七)转女成男。
(八)产时无苦,生子聪明少病。
(九)命终后随其所愿往生:人中,得大富贵;天上,不复更生诸恶趣;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大菩萨接引;东方净琉璃世界。
(十)在恶趣中暂闻佛名即生人道修诸善行速证菩提。
灵感事迹甚多如旧录所载,今且举近事一则如下:
泉州承天寺觉圆法师,于未出家时体弱多病,既出家后二年之内病苦缠绵诸事不顺。后得闻药师如来法门,遂专心诵经持名忏悔,精勤不懈,迄至于今,身体康健,诸事顺利。法师近拟编辑药师圣典汇集,凡经文疏释及仪轨等,悉搜集之,刊版流布,以报佛恩焉。
跋
曩余在清尘堂讲药师如来法门,后由诸善友印施讲录,其时经他人辗转钞写,颇有讹误。兹由觉圆法师捐资再版印行,请余校正原稿,广为流布。法师出家以来,于药师法门最为信仰,近拟于泉州兴建大药师寺,其愿力广大,尤足令人赞叹云。
沙门①一音
①沙门:佛教用语,也称娑门,意为功劳、勤息。
本文系弘一大师在泉州清尘堂所作的讲演。
普劝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
--庚辰地藏诞日在永春讲,由王梦惺记录
予来永春,迄今一年有半。在去夏时,王梦惺居士来信,为言拟偕林子坚居士等将来普济寺,请予讲经。斯时予曾复一函,俟秋凉后即入城讲《金刚经大意》三日。及秋七月,予以掩关习禅,乃不果往。日昨梦惺居士及诸仁者入山相访,因雨小住寺院,今日适逢地藏菩萨①圣诞,故乘此胜缘,为讲净宗道侣兼持诵《地藏经》要旨,以资纪念。
净宗道侣修持之法,固以净土三经为主。三经之外,似宜兼诵《地藏经》以为助行。因地藏菩萨与此土众生有大因缘。而《地藏本愿经》尤与吾等常人之根器深相契合。故今普劝净宗道侣,应兼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谨述旨趣于下,以备净宗道侣采择焉。
(一)净土之于地藏,自昔以来,因缘最深。而我八祖莲池大师,撰《地藏本愿经序》,劝赞流通。逮我九祖蕅益大师,一生奉事地藏菩萨,赞叹弘扬益力。居九华山甚久,自称为"地藏之孤臣".并尽形勤礼地藏忏仪,常持地藏真言,以忏除业障,求生极乐。又当代净土宗泰斗印光法师,于《地藏本愿经》尤尽力弘传流布,刊印数万册,令净业学者至心读诵,依教行持。今者窃遵净宗诸祖之成规,普劝同仁兼修并习。胜缘集合,盖非偶然。
(二)地藏法门以三经为主。三经者,《地藏菩萨本愿经》《地藏菩萨十轮经》《地藏菩萨占察善恶业报经》。《本愿经》中虽未显说往生净土之义,然其他二经则皆有之。《十轮经》云:"当生净佛国,导师之所居。"《占察经》云:"若人欲生他方现在净国者,应当随彼世界佛之名字,专意诵念,一心不乱,如上观察者,决定得生彼佛净国。"所以我莲宗九祖蕅益大师,礼地藏菩萨占察忏时,发愿文云:"舍身他世,生在佛前,面奉弥陀,历事诸佛,亲蒙授记,回入尘劳,普会群迷,同归秘藏。"由是以观,地藏法门实与净宗关系甚深,岂唯殊途同归,抑亦发趣一致。
(三)《观无量寿佛经》以修三福为净业②正因。三福之首,曰孝养父母。而《地藏本愿经》中,备陈地藏菩萨宿世孝母之因缘。故古德称地藏经为"佛门之孝经",良有以也。凡我同仁,常应读诵地藏本愿经,以副观经孝养之旨。并依教力行,特崇孝道,以报亲恩,而修胜福。
(四)当代印光法师教人持佛名号求生西方者,必先劝信因果报应,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然后乃云"仗佛慈力,带业往生".而《地藏本愿经》中,广明因果报应,至为详尽。凡我同仁,常应读诵《地藏本愿经》,依教奉行,以资净业。倘未能深信因果报应,不在伦常道德上切实注意,则岂仅生西未能,抑亦三途有分。今者窃本斯意,普劝修净业者,必须深信因果,常检点平时所作所为之事。真诚忏悔,努力改过。复进而修持五戒十善等,以为念佛之助行,而作生西之资粮。
(五)吾人修净业者,倘能于现在环境之苦乐顺逆一切放下,无所挂碍。依苦境而消除身见,以逆缘而坚固净愿,则诚甚善。但如是者,千万人中罕有一二。因吾人处于凡夫地位,虽知随分随力修习净业,而于身心世界犹未能彻底看破,衣食住等不能不有所需求,水火、刀兵、饥馑等天灾人祸亦不能不有所顾虑。倘生活困难,灾患频起,即于修行作大障碍也。今若能归信地藏菩萨者,则无此虑。依《地藏经》中所载,能令吾人衣食丰足,疾疫不临,家宅永安,所求遂意,寿命增加,虚耗辟除,出入神护,离诸灾难等。古德云"身安而后道隆",即是之谓。此为普劝修净业者,应归信地藏之要旨也。
以上略述持诵《地藏经》之旨趣。义虽未能详尽,亦可窥其梗概。惟冀净宗道侣,广为传布。于《地藏经》至心持诵,共获胜益焉。
①地藏菩萨:或称地藏王菩萨,因其"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为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观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远劫来屡发弘愿",故被尊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
②净业:谓清净之业。即指世福、戒福、行福三种福业。又称清净业。《观无量寿经》谓世、戒、行三福名为净业,乃往生净土之正因。
本文系弘一大师于庚辰地藏诞日在永春所作的讲演。
为性常法师掩关笔示法则
--乙亥四月一日演音书印
古人掩关①皆为专修禅定或念佛,若研究三藏则不限定掩关也。仁者此次掩关,实为难得之机会。应于每日时间,以三分之二专念佛诵经(或默阅但不可生分别心),以三分之一时间温习戒本羯磨及习世间文字。因机会难可再得,不于此时专心念佛,以后恐无此胜缘。至于研究等事,在掩关时虽无甚成绩,将来出关后,尽可缓缓研究也。念佛一事,万不可看得容易,平日学教之人,若令息心念佛,实第一困难之事,但亦不得不勉强而行也。此事至要至要,万不可轻忽。诵经之事可以如常。又每日须拜佛若干拜,既有功德,亦可运动身体也。念佛时亦宜数数经行,因关中运动太少,食物不宜消化,故宜礼拜经行也。念佛之事,一人甚难行,宜与义俊法师协定课程,二人同时行之,可以互相策励,不致懈怠中止也。
课程大致如下:
早粥前念佛,出声或默念随意。
早粥后稍休息。礼佛诵经。九时至十一时研究。午饭后休息。二时至四时研究(研究时间每日以四小时为限不可多)。四时半起礼佛诵经。黄昏后专念佛。晚间可以不点灯,唯佛前供琉璃灯可耳。
三年之中,可与义俊法师讲《戒本》及《表记羯磨》六遍。每半年讲一遍。自己既能温习,亦能令他人得益。昔南山律祖,尚听律十二遍未尝厌倦,何况吾等钝根之人耶?《戒本》《羯磨》能十分明了,且记忆不忘,将来出关之后,再学行事钞等非难事矣。世俗文字略学四书及历史等。学生字典宜学全部,但若鲜暇,不妨缺略,因此等事,出关之后仍可学习也。若念佛等,出关之后,恐难继续,唯在关中,能专心也。又在闭关时宜注意者如下。
不可闲谈,不晤客人,不通信(有十分要事,写一纸条交与护关者)。
凡一切事,尽可俟出关后再料理也,时机难得,光阴可贵,念之!念之!
余既无道德,又乏学问。今见仁者以诚恳之意,谆谆请求,故略据拙见拉杂书此,以备采择。
性常关主慧
乙亥四月一日演音书印
①掩关:坐关。指佛教徒闭门静坐,以求觉悟。为期至少七天,长则不限。
本文系弘一大师一九三五年五月三日于泉州开元寺所作。
略述印光大师之盛德
--在泉州檀林寺念佛期所作的讲演
大师为近代之高僧,众所钦仰。其一生之盛德,非短时间所能叙述。今先略述大师之生平,次略举盛德四端,仅能于大师种种盛德中,粗陈其少分而已。
一、略述大师之生平
大师为陕西人。幼读儒书,二十一岁出家,三十三岁居普陀山,历二十年,人鲜知者。至一九一一年,师五十二岁时,始有人以师文隐名登入上海《佛学丛报》者。一九一七年,师五十七岁,乃有人刊其信稿一小册。至一九一八年,师五十八岁,即余出家之年,是年春,乃刊文钞刊一册,世遂稍有知师名者。以后《续刊文钞》二册,又增为四册,于是知名者渐众。有通信问法者,有亲至普陀参礼者。一九三○年,师七十岁,移居苏州报国寺①。此后十年,为弘法最盛之时期。一九三七年,战事起,乃移灵岩山,遂兴念佛之大道场。一九四○年十一月初四日生西。
生平不求名誉,他人有作文赞扬师德者,辄痛斥之。不贪蓄财物,他人供养钱财者至多。师以印佛书流通,或救济灾难等。一生不畜剃度弟子,而全国僧众多钦服其教化。一生不任寺中住持监院等职,而全国寺院多蒙其护法,各处寺房或寺产,有受人占夺者,师必为尽力设法以保全之。故综观师之一生而言,在师自己决不求名利恭敬,而于实际上能令一切众生皆受莫大之利益。
二、略举盛德之四端
大师盛德至多,今且举常人之力所能随学者四端,略说述之。因师之种种盛德,多非吾人所可及,今所举之四端,皆是至简至易,无论何人,皆可依此而学也。
(一)习劳
大师一生,最喜自作劳动之事。余于一九二四年曾到普陀山,其时师年六十四岁,余见师一人独居,事事躬自操作,别无侍者等为之帮助。直至去年,师年八十岁,每日仍自己扫地,拭几,擦油灯,洗衣服。师既如此习劳,为常人的模范,故见人有懒惰懈怠者,多诫劝之。
(二)惜福
大师一生,于惜福一事最为注意。衣食住等,皆极简单粗劣,力斥精美。一九二四年,余至普陀山,居七日,每日自晨至夕,皆在师房内观察师一切行为。师每日晨食仅粥一大碗,无菜。师自云:"初至普陀时,晨食有咸菜,因北方人吃不惯,故改为仅食白粥,已三十余年矣。"食毕,以舌舐碗,至极净为止。复以开水注入碗中,涤荡其余汁,即以之漱口,旋即咽下,惟恐轻弃残余之饭粒也。至午食时,饭一碗,大众菜一碗。师食之,饭菜皆尽。先以舌舐碗,又注入开水涤荡以漱口,与晨食无异。师自行如是,而劝人亦极严厉。见有客人食后,碗内剩饭粒者,必大呵曰:"汝有多么大的福气?竟如此糟蹋!"此事常常有,余屡闻及人言之。又有客人以冷茶泼弃痰桶中者,师亦呵诫之。以上且举饭食而言。其他惜福之事,亦均类此也。
(三)注重因果
大师一生最注重因果,尝语人云:"因果之法,为救国救民之急务。必令人人皆知现在有如此因,将来即有如此果,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欲挽救世道人心,必须于此入手。"大师无论见何等人,皆以此理痛切言之。
(四)专心念佛
大师虽精通种种佛法,而自行劝人,则专依念佛法门。师之在家弟子,多有曾受高等教育及留学欧美者。而师决不与彼等高谈佛法之哲理,唯一一劝其专心念佛。彼弟子辈闻师言者,亦皆一一信受奉行,决不敢轻视念佛法门而妄生疑议。此盖大师盛德感化有以致之也。
以上所述,因时间短促,未能详尽,然即此亦可略见大师盛德之一斑。若欲详知,有上海出版之《印光大师永思集》,泉州各寺当有存者,可以借阅。今日所讲者止此。
①苏州报国寺:坐落在苏州人民路(旧名马龙街)穿心街三号,处闹市僻静处,有静中取禅的意境。内设有苏州佛教博物馆、苏州弘化社、苏州佛博弘化艺术院等佛教文化、慈善机构。 报国寺始建于宋代咸淳年间,原在文庙西,名"报国禅院".明初禅院录开元寺,景泰天顺年间僧志学请於朝廷改院为寺。
本文系弘一大师在泉州檀林寺念佛期所作的讲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