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圣经的故事

第26章耶稣之死

书名:圣经的故事 作者:(美)房龙 著 逸凡 译 本章字数:870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7


第26章耶稣之死

  

  罗马总督只关心所辖领地的表面平定安宁,对摆在面前的耶稣案件的原委,并不在乎发生了什么。他批准将耶稣处死。

  耶稣知道得很清楚,事情的结局自然是不可避免的。当他还在加利利的朋友们中间时,他曾经不止一次地向他的门徒和亲戚们暗示过。

  许多世代以来,耶路撒冷一直是垄断性的宗教中心,这不仅给当地的大多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个人利益,而且它的持续成功也有赖于严格遵守摩西时代制定下来的古老律法。

  荒芜的土地即使是在大流亡之后,绝大多数犹太人仍然留在了海外。他们待在埃及、希腊、意大利半岛、西班牙和北非的城市里,要比待在犹大幸福得多。前者贸易活跃,金钱自由流通。而犹大国则土地贫瘠,即使辛勤耕耘,换来的收获也微乎其微。

  当波斯人允许犹太人回归故乡时,因为未动用军队,所以不可能指望有足够多的居民回到耶路撒冷去。自此以后,那里的情况并没有多少改善。

  在散居各地的犹太人心中,耶路撒冷还是他们深深景仰的民族宗教中心。可他们的祖国却是他们自己刚好建起了舒适家园的地方,除非使用绝对暴力,否则就无法将他们带回自己的出生地。

  结果是,居住在古国首都里的人几乎都毫无例外地与圣殿有所联系,就像我们今天大学城的居民,都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大学以获取每日所需的面包、黄油一样。一旦大学被迫关门,他们要么饿死,要么被迫迁徙。

  耶路撒冷的经济和精神统治权掌握在少数专职祭司手里。

  然后是他们的助手,这些人负责照管复杂的焚烧祭品仪式和较小的祭祀牲畜。他们实际上是经过充分培训、技术熟练的屠夫,关心的是别人送到他们这里来的牲畜的数量和质量,因为他们日常食物的大部分,都有赖于此。

  耶路撒冷的商人还有负责保持圣殿整洁的普通仆人。这些人待到傍晚人群散去后打扫庭院。

  接下来是钱币兑换商,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银行家的人,他们兑换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形色奇特的金属货币。

  然后是旅馆经营者、饭店经营者、寄宿家庭经营者,他们为每年到耶路撒冷来的成千上万的朝圣者提供食宿。那些朝圣者遵守律法,每年都会在指定的时间内到这里的古祭坛上献祭。

  最后就是在任何已经成为旅游中心的城市里都会见到的店主、裁缝、鞋匠、酒商、烛架制造商。

  这就是耶路撒冷的真实状况。

  人们聚集在这个宗教旅游中心,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举行特定的仪式。(人们坚信)这些仪式是不能在其他地方举行的,并且,除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一直担任祭司之职的阶层外,其他人也没有权利主持。耶稣去异邦

  如果你们想要理解,当耶稣再次胆敢进入耶路撒冷城时,人们投向他的强烈的仇恨目光,就必须先将上述事实弄清楚。

  他来了,一个木匠,来自加利利的偏僻村庄,在这位谦逊的导师的博爱中,甚至可以容纳罪人和税吏。

  此前他曾两次被勒令离开这里。

  耶路撒冷并不需要他。

  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他这次回来是又要制造更多的麻烦呢?还是满足于做几场演说就行了?

  不错,他不时地与同伴们进行的交谈,听起来毫无害处。但实际上,它们是非常危险的,这个人总在暗示一些事情。他不用模棱两可的词语,而在学识渊博的犹太法学家那里,则热衷把事情的含义隐藏在冗长的希伯来语措辞之下,以显其深奥博学,这种现象相当普遍。

  不,耶稣所使用的是人人皆能理解的词语。耶稣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你的上帝。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

  还有那些关于牧羊人和其他各类日常生活情形的寓言,讲来也都鞭辟入里。

  对耶稣明白无误地提及的虚假领袖和卑贱神明,有人试图给予辩驳。

  但耶稣又以一系列的新故事使这些人着迷,于是他们笑着认同了他。连小孩子都喜欢听耶稣讲故事,他们喜欢这个人,甚至爬上他的膝头。耶稣说:"让小孩到我这里来,不要禁止他们;因为在天国的,正是这样的人。"

  总之,这个拿撒勒人的所言所行,是一个体面自尊的拉比永远也不会做、不会说的。而耶稣那样愉快、平静地行事,连警察也拿他没办法。

  然后,再看看此人坚执的教义吧!

  难道他不是反复地阐述,上帝的王国无处不在,领土远远超过了耶和华所偏爱的少数犹大选民的疆域吗?

  难道他没有以医治一个生病的老妇人为借口,公然破坏安息日的规矩?

  人们不是说,在加利利,他曾经到罗马官员、外国人和其他那些绝对不允许进入圣殿大门之人的家里吃过饭吗?

  如果人们对耶稣的话当真,开始相信在大马士革或亚历山大祭祀上帝,就和在摩利亚山上祭祀一样,那耶路撒冷连同它的圣殿,还有那些祭司、旅店老板、屠夫以及其他所有的人将变成什么样了呢?

  耶路撒冷会遭废弃,祭司、旅店老板和屠夫等也会随着遭殃。

  而且,令人想来就惊骇的是,摩西律法的繁复建构,都将在可怕的"爱邻人"的新口号面前土崩瓦解。

  而事实上,这也正是耶稣生命结束前最后几个月所讲教义的全部要旨。

  他希望并且大声疾呼地劝导人们爱他们的邻人,停止彼此间的争吵。他眼前所见的周边的一切残忍、荒唐、不公正的行为,都让他心痛。就本性而言,他是一个快乐风趣的人。生活对他来说是享受,而不是负担。他爱自己的母亲、家人和朋友。村中一切简朴的娱乐活动,他都参与。他并不是隐居者,也不鼓励别人采取逃避生活的方式来救赎自己的灵魂。但是这个世界看来充斥了不必要的浪费、痛苦、暴力和混乱。

  他以自己伟大心灵的淳朴,为世界提供了疗疾的药方,他称之为"爱".这个词涵盖了他的全部教诲。

  他对现存的万物秩序不太感兴趣。

  他没有同罗马帝国发生争执。

  他也从没有对罗马帝国表示过拥护。

  狡猾的法利赛人曾经问他如何评价罗马皇帝,企图抓住他煽动暴乱的言论。但耶稣知道,所有的政府形式都不外是一种妥协罢了,所以对此拒绝表态。他劝告听众服从当地的法律,要更多地思考自己的过失,而不是他们统治者的优点和瑕疵。

  他没叫门徒们远离圣殿中的仪式,而是鼓励他们忠实地履行自己的宗教责任。

  他衷心赞美《旧约》中的哲理明言,不断在自己的谈话中提及它们。

  简言之,他尽量避免说出、宣扬或鼓动任何可能会被推断为公开挑战现行律法的言论。

  但在法利赛人眼里,耶稣却是个比所有最凶狠的反叛者更危险的人物。

  他让人们独立思考。

  宗教狂热分子至于耶稣最后的日子,人们已经说了很多,我们在此只需略作叙述。在这位伟大先知的一生中,再没有哪段时间能像他濒于死亡的那几天一样,受到基督教史学家们的大力关注了。

  这确实是一场恒久斗争的组成部分:一方固执地无视未来,另一方则勇敢地直视前方。

  耶稣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本身就是一场胜利。

  这并不意味着人们真正开始接受他所耐心解释给他们的新思想。而是人们一直在寻找能令自己崇拜的英雄(不论崇拜的时间多么短暂),而现在,他们开始崇拜这位拿撒勒的先知了,他在威严的大公教会成员面前所表现出来的亲切人格和沉着态度,符合了他们对英雄的想象。

  他们愿意相信任何有关耶稣的不寻常的事情。

  仅仅治病救人,已经不足以满足他们对于刺激的原始需求了。

  那个人病情严重的时候,耶稣恰巧来到这个村子吗?

  才不是呢!

  病人已经濒临死亡!

  直到最后,这个可怜的病人实际上已经去世了,已经被埋葬,能行奇迹的耶稣才让人把他从墓穴中挖掘出来,恢复其生命。

  这最后一个故事,也就是着名的拉撒路事件,深深打动了那些轻信人言的犹太国农民。从一个农庄传到另一个农庄,这些故事很快就加进了许多耸人听闻的细节,并成为中世纪传说和绘画当中非常流行的一个主题。

  最后,当人们听说这一令人激动的事件的主角来到耶路撒冷的时候,每个人都想见到他。因此,当耶稣骑着小毛驴进入城门时,人们兴奋地向他呼喊,抛撒鲜花,一片喧哗,就像平时庆祝节日一般。

  报酬不幸的是,公众的赞许就好比山岩上的篝火,虽然会产生强烈的火焰,但却持续不了太长时间。

  耶稣没有沾沾自喜,因为他知道,所有的欢呼和颂赞并不意味着什么。

  这类欢呼和颂赞他以前听过,其他人将来也会听到。

  如果人们足够明智,就不会把这些太当真。接下来的篇幅将把其中的智慧展现得更加清楚。

  耶稣进城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居住之所。他没有待在耶路撒冷城里,而是住到了坐落于郊外橄榄山上的伯大尼。前些年,耶稣经常同拉撒路以及后者忠诚的妹妹马利亚、马大住在那里。

  从那里到耶路撒冷的路程很近。耶稣吃了点东西,休息了一下以恢复前一天的疲惫之躯。随后,他便动身来到圣殿,再一次拿起鞭子,把牲畜贩子和货币兑换商从神圣的庭院当中驱逐出去。

  第二天一早,他就遭受到报复。

  犹太教公会接受了他的挑战。

  耶稣刚出现在圣殿门前,全副武装的卫兵就拦住了他,并质问他昨天下午凭谁的权柄做出渎神的举动。

  这里很快就聚拢了一大群人,分成了不同的阵营。

  有的人说:"他是对的。"

  另一些人则喊道:"应该将这家伙处死。"

  人们互相争论着,比划着手势,眼看就要引发群殴。就在此时,耶稣回转身来,环顾人群,待大家变得安静以后,他给他们讲了几个故事。

  没有什么比这更让法利赛人恼火的了。

  耶稣再一次争取了主动,他越过祭司,直接向群众讲话,而且同往常一样,只要是耶稣亲自出现,就能立即获得听众的好感。

  在与当局的公开斗争中,他是胜利者。士兵们不得不放他走。在朋友们的陪同下,他安静地回到住处。那一天没再受到打扰。

  但这一切并不说明什么。

  对于自己必欲除之而后快的人,法利赛人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的。耶稣很清楚这一点,因此,当夜幕降临时,他的心情异常沉重。

  让耶稣焦虑的原因还有另外一个。

  迄今为止,他的门徒们一直对他非常忠诚。总是追随在他左右的这12人,始终像兄弟一样相互爱护,用最大的善意,相互包容着彼此的缺点。

  犹大但他们中的一人却不大对劲儿。

  这人叫犹大,是加略村某个人的儿子。也就是说,他是犹太人,而除他之外,其余的11个门徒都是加利利人。这或许影响了他对耶稣的态度。

  他一直觉得自己受到了轻视,加利利人比他得到更好的待遇,他成了民族背景的牺牲品。

  这些并不是事实。但对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来说,丝毫没有恶意的话也会变成不可饶恕的侮辱。

  犹大加入耶稣的队伍,似乎是出于一时冲动。他骨子里是一个贪婪的恶棍,由于品格低劣而充满了强烈的复仇欲望。

  他在计算方面很有天赋,因此其他信徒要他掌管财务和记账,以使他们微薄的资金在12人中得到平分。

  即使有这样的职位,犹大仍不让人完全满意,这就使其他门徒对他无法信任。他总在抱怨他人硬要送给耶稣的礼物,曾不止一次公开表示了他对把钱花在"无意义的奢侈"上的抱怨。

  耶稣曾

和他谈及此事,并试图让他明白,对别人真心诚意送来的礼物表示怨恨,是多么的愚蠢和无礼。

  但犹大并没有被说服。他一言不发。然而,他也不离开耶稣。他仍旧把自己称作"十二门徒"之一。每当耶稣讲解自己特别喜欢的观点时,他总是在假装用心聆听,而心里却在另作盘算。耶稣的申斥刺伤了他的虚荣心。他决定卑鄙到底,施行报复。

  在耶路撒冷这里,他是在自己的族人中间,很容易得到报复的机会。

  趁其他门徒熟睡之时,犹大溜出房子。大公教会正在连夜商讨该采取什么措施对付耶稣,这时,听说外面有人要向他们提供非常重要的情报。

  他们叫卫兵将此人带进屋来,随后围上来,听他有何话说。犹大直截了当地直奔主题。大公教会是否想捉到耶稣本人呢?当然了!

  但考虑到这个拿撒勒人在群众中很受欢迎,逮捕他恐怕会引起骚乱吧?的确是这样。

  而且,一旦他们的公开逮捕遇到麻烦,罗马士兵将会出动,法利赛人的威信就会受到致命打击,且还有可能被撒都该人在政治上利用吧?非常正确。

  因此,不论要做什么事,都要悄悄地进行,要在黑暗的掩护下,同时尽量避免任何声响,是吧?犹大的确对情况了如指掌。

  但如果有一个了解耶稣行踪的人,愿意告诉他们如何秘密逮捕耶稣,以确保在把他安全关押进监狱之前无人知晓,又将如何呢?这正与大公教会的计划不谋而合。

  对这个珍贵的信息,大公教会愿意付多少钱呢?

  他们短暂商讨了一会儿。

  说出一个数目。

  犹大觉得满意。

  买卖成交了。

  耶稣被出卖给他的敌人。

  赏银是30个银元。

  最后的晚餐在郊外的伯大尼,耶稣安静地度过了他生命中最后几个时辰的自由时光。

  这天是逾越节,犹太人以吃烤羊肉和无酵饼来庆祝节日。

  耶稣让门徒到耶路撒冷去,找一个小旅馆,预定了一间屋子和一桌饭菜,以便大家在那里聚餐。

  傍晚降临时,表情淡然、一脸无辜的犹大同其他人一起离开了住所。

  他们下了橄榄山,进了城,发现一切都准备就绪了。

  他们围着一张长桌坐下,开始进餐。

  但这并不是一次愉快的晚餐。即将发生的事情在这一小群忠诚的朋友心中投下了恐怖的阴影,他们已经预感到了事态的严重。

  耶稣很少开口说话。其他人坐在那里,也阴郁地静默着。最后,彼得忍不住了。他一语道出了每个人心中想着的事情。

  "主啊,"他说,"我们想知道,你有什么理由,怀疑到我们之中的某人做了什么?"耶稣轻声回答道:"没错。你们中的一个人,现在就与大家同桌而坐。他将给我们所有人带来灾难。"

  所有门徒都站起来,围在耶稣身边,他们辩解自己是清白的。

  客西马尼就在这时,犹大悄悄溜出了房间。大家现在明白将要发生什么了。在那个局促的房间里,他们已经待不下去了。他们需要呼吸新鲜空气。于是,他们离开饭店,出了城门,返回橄榄山,打开了一座花园的边门。一个朋友曾告诉过他们,当他们想要自己的几个人独处时,可随时使用这个花园。

  这座花园以位于一角的一架旧榨油机命名,叫做客西马尼。那天夜色暖人。大家疲惫不堪。

  过了一会儿,耶稣离开了他的门徒们。但他的三个最亲密的门徒,还是隔着一小段距离跟着他。

  耶稣转过身吩咐说,在自己祈祷时,他们就等在那儿观看。

  耶稣被捕入狱最后抉择的时刻已经到来。逃跑的机会还是有的,但那将意味着默认自己有罪和自己理想的失败。

  在静静的树丛中,他独自进行着最后的激烈斗争。他正值大好年华,前景依然广阔。一旦被敌人抓住,他会死得很惨。他做出了抉择。他留了下来。他又回到朋友那里。看哪!他们竟然睡熟了。不久,整个花园都喧腾起来。

  犹太教公会的士兵们在犹大的带领下冲到这位先知面前。犹大走在队伍的前头。

  他张开双臂拥抱了主人,并亲吻了耶稣。这是士兵们等待的暗号。此时彼得意识到正在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从一个进攻者手中抢过剑来,猛砍过去,击中了那个人的头侧,血从骇人的伤口中喷涌而出。

  耶稣用手拽住了彼得的胳膊。不能使用暴力。这个士兵只是在履行职责而已。暴力只会导致暴力,而信念是不与短剑长矛对阵的。耶稣被戴上手铐,穿过耶路撒冷的黑暗街道,被带到亚那家中。亚那和他女婿该亚法共同担任大祭司之职。亚那和该亚法

  他们高兴地呼喊起来。敌人落入了他们手中。审讯立刻开始。耶稣为什么传播那些邪恶的教义?他攻击古老仪式的意图是什么?谁给他权利让他这样讲话的?耶稣平静地回应说,没有必要回答。祭司们对问题的答案一清二楚,他从未向任何人隐瞒过自己的思想,何必浪费时间继续谈论下去呢?

  一个从未听到囚犯对犹太教公会成员这种口吻说话的士兵,给了耶稣重重的一击。其他人随后抓住耶稣,把他捆绑得更紧些,拖到该亚法家里,让他在那儿过夜。

  再召集大公会已经太晚了。

  但兴奋的法利赛人和烦躁不安的撒都该人听到耶稣被捕的消息后,立刻从床上爬起来,连夜赶到关押耶稣的房间。耶稣正从容地坐在那里,等待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突然,门外传来喧哗声。士兵们抓到了一个门徒。他们解释说,一个女佣刚刚告诉他们,这个渔夫是耶稣最好的友人。他们进城时,人们看到他常跟耶稣在一起。

  可怜的彼得惊恐万分。

  灯光、嘈杂声和漫骂声,弄得彼得心慌意乱。

  彼得颤抖着否认自己认识耶稣。彼得不认耶酥

  失望的卫兵们恼怒地把他踢出屋外。

  耶稣再一次孤独地面对敌人。

  这一晚就这样在喧哗和骚乱中度过了。第二天清晨,大公会议召开。在没有调查证据和听取证言的情况下,他们判处这个拿撒勒人死刑。

  据说,这一天是4月7日,星期五。

  他们的主要目的已经达到,法利赛人为耶路撒冷城除掉了一大隐患。不过,到目前为止,他们的工作只完成了一半。罗马总督不断派信使打听消息。彼拉多想了解这场骚乱的原委。有人告诉了他事情的经过。所有这一切无疑非常有趣,但犹太人难道还需要他来提醒,未经该地区的罗马总督审讯,犹太国王或大公会没有任何权力处死任何人吗?本丢·彼拉多

  虽然不情愿,犹太公教会也不得不把耶稣移送到居住在宫殿中的彼拉多那里受审。

  虔诚的法利赛人留在宫外。那天是逾越节,犹太人不得接触异教徒的任何东西。

  彼拉多非常恼怒。自打他到犹大以来,麻烦始终不断。人们总是拿一些他不能理解的、看来又是非常荒诞和琐碎的事情来烦扰他。

  他命人把耶稣带进他的私人房间。他在那儿跟耶稣交谈起来。几分钟的谈话让他确信,耶稣罪不至死。控告是荒谬的。耶稣应被无罪释放。

  彼拉多派人招来大公会的代言人,明确告诉他,耶稣没触犯任何罗马法律。

  这是对法利赛人的沉重一击。

  他们的罪犯看来将要逃脱惩罚。

  他们向总督申诉,告诉他说,从犹大到加利利,耶稣一直都在煽动叛乱。

  这让彼拉多有了一个主意。

  "这人是加利利人还是犹太人?"他问。

  人们告诉他,"是加利利人。"

  "那就把他带到加利利王希律·安提帕那里,让他裁决吧。"彼拉多答道。他很高兴找到了一个将此事脱手的理由。

  但国王陛下像那位罗马官员一样不愿对此事承担责任。他到耶路撒冷,是来过逾越节,而不是来裁决死刑犯的。他听到过大量关于耶稣的事迹,他总把耶稣想象成一个类似魔术师的人。

  国王要求耶稣给他展示神秘巫术,这一荒谬要求理所当然地遭到了耶稣的拒绝。到这时,会见被打断了。

  虔诚的人们没有理由远离他们的这个同胞,人群开始自发地涌进法庭。

  "他说他是国王,"他们喊道,"他亲口告诉我们,他本人高于律法。"那些愚蠢的指控穿越耶路撒冷的街道,并被人们一再狂热地重复着。

  希律王明白,除非他迅速采取行动,否则会引发暴乱。与其冒丧失王位的危险,倒不如牺牲这个不受欢迎的臣民。

  "逮捕这个人。"他下令说,"给他打扮成他想象的国王样子,然后把他带回到彼拉多那儿。"

  不知哪儿找来的一件脏外套,被披在了耶稣的肩上。士兵们押着耶稣,在一大群人的跟随下,去见彼拉多。

  一个勇敢的人或许可以挽救耶稣。但彼拉多仅仅有这个初衷。他曾跟妻子谈起这个案例,妻子恳求他施行仁政。但他在耶路撒冷只有一小股驻军,而大公会成员的态度却越来越具有威胁性。撒都该派这时也已与法利赛人达成共识。他们是政客,宗教利益对他们而言是第二位的,他们担心的是释放耶稣的现实后果。为了国家利益,耶稣必须得处死。他们背地里暗示彼拉多,说准备将一些秘密材料送给罗马皇帝恺撒,详述发生的一切,包括他派来的总督如何公开站在帝国敌人的一边。

  这将意味着免职和失去养老金。彼拉多退缩了下来。然后,他屈服了。

  大祭司和他的同伙可以带走囚犯,并随心所欲地处置他。

  大公会开会讨论如何处决耶稣。

  按惯例,罪犯是被用石头砸死的。但耶稣的案子特殊。处死他的方式应该带点羞辱性。逃亡奴隶被抓住后会钉在十字架上,然后挂起来,直到饥渴而死。于是,他们决定就将耶稣钉死在十字架上。

  四个罗马士兵和一个军官受命执行这项任务。

  他们抓住耶稣,要他站好。那件脏污的紫袍子再次披上了耶稣的肩头,用荆棘草草编就的王冠也被戴在他的头上,两根沉重的木头制成的十字架,交叉着压在他的背上。

  他们等在那里,直到两个要同时处死的盗贼从牢房被押送出来。

  各各地傍晚时分,这支恐怖的队伍开始朝竖立着绞刑架的小山行进。这座山名叫"各各地"或"骷髅地",因为山上随处都是骷髅。

  因饥渴而虚弱、因拳打鞭笞而目眩的耶稣,几乎难以行进。

  路旁站满了围观者。

  他们看着耶稣背着十字架,吃力地拖着身体,爬上陡峭的小山路。

  躁动平息下来。

  人们的怒气已经消失。

  一个无罪的人将被处死。

  前往各各地的途中人群中出现了请求宽恕的呼声。

  但已经太晚了。

  这出恐怖的悲剧的沉痛结尾必须演完。

  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

  罗马士兵在他的头顶上贴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拿撒勒人耶稣,犹太国王".

  他们用罗马、希腊和希伯来语写下它来,以使人人都能读懂。这是对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侮辱,这些人应对这次不公正的、可怕的审判负责。

  最后一个钉子钉完后,士兵们便坐下来赌博。人们围成个大圈围在那观看。有些人是出于好奇,另一些人则是耶稣先前的门徒。他们冒险进城,想在最后一刻能与自己的导师待在一起。他们当中还有一些妇女。

  天很快就黑了。

  十字架上的耶稣轻声咕哝着没人能懂的话语。一个好心的罗马士兵用醋浸泡了一块海绵状的物体,放在长枪的枪尖上,递给耶稣。这种东西可以缓和耶稣被钉着的双手和双脚的疼痛,但耶稣拒绝了。

  耶酥之死耶稣靠着最后的坚强毅力,保持了清醒,做出最后一个祷告。

  他祈求宽恕他的敌人加诸给他的迫害。

  然后,他轻声说:"都结束了。"

  就这样,他死了。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圣经的故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