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圣经的故事

第20章耶稣诞生

书名:圣经的故事 作者:(美)房龙 著 逸凡 译 本章字数:8965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7


第20章耶稣诞生

  

  希律的国王统治期间,拿撒勒木匠约瑟之妻马利亚,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被犹太人称为约书亚,而邻国的希腊人则叫他耶稣。

  公元117年,罗马历史学家塔西陀试图解释刚刚在罗马帝国境内发生的一场迫害新教派的运动。

  塔西陀并不是尼禄皇帝的同党。

  可他却竭尽全力为这场特殊的暴行寻找理由。

  "这位皇帝,"他这样写道,"对一些被群众称为基督徒的男女施加了残忍的酷刑,这些人的罪行令人痛恨。他们的名字来自基督,此人当提比略皇帝在位时,被一个叫彼拉多的人处死了。彼拉多当时正好是亚洲一个遥远省份犹大国的总督。尽管一度受到压制,但这个可怕又可憎的迷信活动还是爆发了。它不仅毒害了邪恶之地犹大,也侵蚀着罗马。罗马城真的很不幸,世上的所有丑恶和混乱,都会被吸引到它这里来。"

  塔西陀叙述事情整个经过时的态度,就像1776年的英国记者说到大英帝国某个遥远殖民地爆发的某一微不足道、无关紧要的叛乱一样淡然。

  这个罗马历史学家并不确切地了解他所轻蔑地提到的"基督徒"是些什么样的人,也不了解使他们有此称号的"基督"又是怎样的身份。

  他不知道,也无心了解。

  罗马帝国这么庞大、这么复杂,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麻烦。多数的大城市中都居住着犹太人。他们彼此之间争吵不休。在他们将纠纷闹到地方长官那里去的时候,他们对某些不可理喻的律法的忠诚,也总令那些地方长官头疼不已。

  这个成问题的基督,很可能是加利利或犹大某个偏僻会堂的传教士。

  当然,尼禄可能是过于苛刻了。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看,对这种事情也不能太仁慈。就塔西陀而言,问题到此结束了。他不想深究基督的原委。

  塔西陀后来再也没提起过这个惹是生非的教派。

  他的兴趣纯粹是学术性的,正如我们对加拿大骑警与住在加拿大帝国西部森林和无边稻田里的奇怪的俄国教派间的纠纷的兴趣一样。

  关于这个话题,当时的其他作家也不曾给我们留下更多的信息。

  约瑟夫公元80年,有个叫约瑟夫斯的犹太人出版了一部本国的详细史书。他在书中提到了彼拉多和施洗者约翰。但在他的原稿中,我们并未找到耶稣的名字。

  提比留的尤斯图斯跟约瑟夫斯是同一时代的作家。尽管他对头两个世纪的犹太历史非常熟悉,可是他显然对耶稣并不了解。

  同时期的历史学家也对这部分历史沉默不语,所以,我们获得的资料,就完全来自《新约》的头4卷,即所谓的"四福音书"了。"福音"是古英语词汇,意思是"好兆头".

  与《但以理书》、《诗篇》以及《旧约》中的许多其他章节一样,"福音书"的作者名姓并非该书真正的作者。

  这4部福音书分别以马太、马可、路加、约翰4位使徒命名,但这些最初的使徒,似乎跟这些着名的文献没有什么联系。

  这个问题至今仍然是谜团重重。千百年来,它一直是学院式辩论偏爱的焦点。但神学问题上的论争往往徒劳无功。所以,我们将不下定论,而只是简单解释一下,为什么这个问题会引起这么多的争论。

  当然了,对于从小就不得不陷入印刷物(报纸、书籍、表单、电话簿、护照、电报、信函、空白纳税单等)的纸浆泥沼中的现代人来说,关于耶稣的生平,与他同时代的人居然没有给我们留下任何只言片语,这似乎令人难以置信。

  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种事没有什么好大惊小怪的。

  着名的《荷马史诗》,也是在走村串乡、向景仰先人的希腊青年颂赞赫克托尔和阿基里斯的光荣业绩的游吟诗人死后几百年,才变成文字的。

  在古代,信息的获取依靠口授的方式,人们因此发展出极强的记忆力。所有的故事都由上一代详述给下一代,其精细程度不亚于我们今天留给后人的印刷品。

  再者,我们也不应忘记,耶稣一旦拒绝如人们所热望的那样扮演犹太民族领袖的角色,他几乎就只能与贫穷朴实的渔夫、市民和小店主打交道,而这些人甭说是当专业编辑了,大多数人连字都不会写。

  最后,对像耶稣这样死在十字架上的人,当时没有谁会去白白浪费时间记录他的生平和教诲。

  耶稣的门徒们坚信,世界末日已经迫近。他们着手准备最后的审判,没有人会考虑编写一本很快就将被天堂之火焚烧的书。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越来越确信,世界仍将千百年地按照它的空间轨道继续运行。于是,人们才开始去访问那些认识耶稣、听过耶稣讲道、陪伴耶稣最后几年的人,搜集他们对耶稣的回忆。

  那些人中有不少还活着,他们将自己所知的一切都说了出来。先知耶稣的几次着名的讲道,就这样一点点汇集起来,最后编辑成了一本书。

  后来,人们又把耶稣的寓言故事整理成另一本书。

  为了汇编这些书,编者拜访了拿撒勒的老人们。

  在耶路撒冷,亲眼目睹了在各各地受刑而死的耶稣的人,描述了耶稣的最后时刻和他所受的苦难。

  很快,关于这个话题,涌现出不少文学作品。

  这类应需而生的书籍越来越受人们欢迎,在很短的时间内,资料就变得庞杂不堪了。

  如果你想要一个现代的例子加以说明,亚伯拉罕·林肯就是很好的一例。有关这位美国最卓越的先知的生平事迹,已被络绎不绝地写成了各种规模的书籍。普通人是不可能把这些书都通读的。即便他能把这些书找全,他也不可能从中辨别出哪些是真正有价值的来。

  因此,不时会有一些消耗毕生心血研究这一专题的学者,从所有材料中精选出一些来,为读者提供一本简明的《林肯传》。其中只包括一些重要的事迹,而删去了那些除了专业历史学者不会有人关注的东西。

  "四福音书"的作者就是用这种方法讲述耶稣的生平的。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用自己的语言重述耶稣的苦难和得道的故事。

  没有人能确切说出马太是谁,生活在什么时代。不过,从他叙述福音的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个淳朴的人,喜欢那些耶稣经常讲给加利利农民听的朴实故事,因此偏爱记下这些寓言和布道文。

  约翰则与之大不相同。他一定是个博学而又有些迂腐的学者,精通正在亚历山大神学院里讲授的最新学说。所以,他赋予他的"耶稣传"一种浓厚的神学色彩,而其他三部福音书却没有这种特点。

  第三部福音书是《路加福音》。传说,路加是一名医师。

  也有人说他可能是一名教师。

  路加曾郑重声明,自己拜读了当时流传的各种关于耶稣的资料,但没有一本令他满意。于是,他决定亲自写一本。

  他打算写些众所周知的事情,再增加一些先前作品中所没有的细节。为实现这一目的,他在马太和约翰不太关心的细节问题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经过认真刻苦的研究,他终于呈献给我们一本不朽的巨着。

  至于马可,他曾经是,现在仍然是所有研究《圣经》的学者专门留意的对象。

  在耶稣最后几天那不甚清楚的情况下,我们时常看到一位聪明伶俐的少年的身影闪现在一些史料中。他在各各地山上的悲剧中,起到了一个虽然不太重要但却实实在在的作用。

  有时,我们能看见他为耶稣奔走效劳。

  在最后的晚餐上,这个小伙子冲进客西马尼花园,告诉先知耶稣,公教会的士兵抓捕他来了。

  再听说他的时候,他成了保罗和彼得的秘书及旅行伙伴。

  但我们并不确切知道他是谁,实际上做过什么,又与耶稣本人有什么关系。

  客西马尼花园以他为名的《马可福音》使事情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这书看来正是他这样的少年,才能写得如此精彩绝伦,所记的很多事情都带有一种作者亲身经历的感觉。其他福音书中的大部分内容它都略而不提,但当它详细描述某一事件时,故事马上就会变成生动的史料,还有很多生动的小插曲充盈其中。

  这种亲近和亲历,通常被作为确凿的证据,证明这部作品至少可以认定是由掌握第一手材料的人写成的。

  然而,遗憾的是,与其他福音书一样,《马可福音》具有明显属于公元2世纪的某些特定的文学特征,因此它只能出自马可、马太或者约翰的孙子辈的人之手。

  完全缺乏同时代的证据,这使某些人总在强烈宣称,所有依据史实复写耶稣生平的努力都是徒劳的,除非能够找到将第1世纪前半叶与第2世纪后半叶衔接起来的证据(它们可能正埋在什么地方),否则结果只能如此。

  不过,我个人并不赞同这种看法。

  尽管目前已确信,4卷福音书的作者本身并不认识耶稣,就如同我们也不认识4卷福音书的作者一样。但对任何认真研究过这4卷福音书的人来说,它们共同取材于流行于公元200年间而如今已经遗失的大量文献,则是显而易见的。

  这种历史空白在欧洲、美洲和亚洲的早期历史中是司空见惯的。即使是一本介绍自然发展的着作,有时也会跳过个把百万年,而对这段跳过的时间发生的事情,我们就只能凭自己的想象或者科学知识去推断了。

  对于耶稣存在与否,都得到了同样热切的求证。

  对于福音书的权威性和可靠性,既得到过肯定,又受到过质疑。

  有人怀疑使徒书信的真实性,而有人则推崇它们的可靠特点。

  还不仅如此。

  《新约》中的每一个字,都必须认真经受语言学、年代学和教理批判方面的严格审查。

  《圣经》的两个出色阐释者对《使徒行传》中某个与耶稣理念毫无关系的难点的偶然分歧,还导致过多次战争的爆发,许多国家被毁灭,民族被灭亡。为纪念某些从未发生过的事情,一座座宏伟的教堂拔地而起;而对某些无可置疑的真实事件,却遭到了人们猛烈的攻击。

  有人教导我们说,耶稣是上帝之子;有人则持续地谴责(有时言辞相当激烈,而且固执己见)他是一个骗子。

  耐心的考古学家们深入探究上千个部落的民间传说,以此来解释人变成神的奥秘。

  争论的观点有的崇高,有的荒唐,有的猥亵,而人们都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似乎都不容辩驳。

  然而,问题依旧。

  或许还是早期的门徒们最明智。

  他们不写文章、不争论,也不劳神的思考。

  他们心怀感激地接受上苍赐予的一切,全凭信仰行事。

  从这些珍贵的遗产中,我们必须努力重构这整个故事。

  希律希律王是一位糟糕到极点的国王。

  他的王权建立在杀戮和阴谋的基础上。

  他缺乏治国方略,却野心勃勃。

  当时的西亚人民对伟大的亚历山大大帝仍然记忆犹新。

  希律认为,300年前一个小小的马其顿王子都能做到的事情,今天他这样一个强大得多的犹太国王,就更能做到了。

  于是,希律经过冷酷、残暴的周密谋划,打算为安提帕特家族赢得更大的荣耀。他既不在乎人民,也不理会上帝,只俯首于罗马总督。因为正是依靠罗马总督的恩典,他才保有邪恶的王位。

  1 000年前,这种专制制度或许还能畅通无阻。

  但到希律凄惨地死去之时,他将亲身体会到,这个世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

  罗马人在地中海周边地区确立了自己的统治秩序,与此同时,希腊人则探测了未知的心灵之潭,并努力以科学方式,来求得善恶本质的逻辑结论。

  希腊语(已变得非常简明,目的是便于与外族人交流)成为文明社会各处的通用语。

  即使是对一切外来食物持有强烈偏见的犹太人,也为拼写简便的希腊字母所折服。

  福音书的作者们虽然无一例外的是纯正的犹太血统,但他们的着作却没有用从巴比伦流放归来后就取代了古希伯来语的阿拉米方言书写,而是用希腊文字写就的。

  为了削弱已被

公认为是世界中心的罗马的影响,希腊化时期的希腊人聚集在着名的亚历山大城里以与罗马相抗衡。该城位于尼罗河口,以伟大的马其顿英雄亚历山大的名字命名,距耶稣诞生前好几个世纪就已经毁灭了的那个着名的埃及文明中心不远。

  希腊人聪明、易变、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对所有已知的人类知识进行了细致的检验和分类,而且饱尝了各种成功与失败。

  他们会回想起自己曾经的辉煌时代。那时,他们这些小城邦独自打败了强大的波斯军队,从而拯救了欧洲,使之免遭外敌入侵。

  他们还会记起(他们又怎么能忘记呢?)另外的一些岁月,由于他们自己的自私和贪婪,希腊城邦国家轻而易举地落入了组织良好的罗马人手中。

  希腊人虽然失去了政治上的独立,却成为了几年以前刚刚征服了他们的罗马人的导师,并因此而赢得了更大的声望。

  在享尽人生之乐以后,希腊的一些智者悟出了这样一个结论:尘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的,没有精神上的充实,就没有完满的人生,而精神的充实并非建立在整窖的黄金或堆在阁楼中的印度财富之上的。我们已经从《旧约·传道书》的作者那儿知道了这个道理。

  希腊人在得出一切结论之前,都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推理。所以,那些对未来的含糊其辞的预测,如果缺乏依据,他们是绝不会轻易相信的。

  希腊人把自己的精神领袖称为哲人(即"智慧之友"),而不是先知--像犹太人通常所称呼的那样。

  不过,在雅典的苏格拉底这类人和巴比伦的"无名先知"之间,有一个重要的相似之处。

  他们都努力遵循自己灵魂深处的信念做事,不在乎同胞们的偏见和飞短流长。

  他们都满腔热忱地把自己的正义观念传授给邻人,以使人们居住的世界变成一个更和谐、更文明的住所。

  希腊人中的犬儒学派,恪守原则的程度,就像住在犹大山地间的戒行派一样。

  其他如伊壁鸠鲁学派和斯多葛学派,则比较世俗化。他们常常在皇宫内传播自己的思想,还常常被聘作罗马阔少爷们的家庭教师。

  不过,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理念,那就是都认为,幸福完全源自内心的信仰,而非外在的环境所能表现出来的。

  在这些新学说的影响下,原来的希腊、罗马诸神很快失去了他们对信徒的约束力。

  首先是上流社会弃绝了古老的神庙。

  像恺撒和庞培这样的人,仍然奉行朱庇特祭祀的各种仪式。不过,他们把那个居住在奥林匹斯山顶云雾之间的威力强大的雷神,视作是可以吓唬小孩子和台伯河对岸郊外的无知民众的神话。要让有头脑的人去认真对待这类传说,那简直是荒诞至极。

  当然,没有一个社会完全是由知识精英和善深思者组成的。在罗马建立初期,城里就充斥着靠战争发财的人。作为长达3个世纪的世界之都,罗马像纽约、伦敦、巴黎这样的大城市一样,吸引了国际社会的各式各样的人。比较而言,大城市更容易获得成功,也不会有人问起你来历方面的尴尬问题。

  由于罗马征服了欧洲和西亚的许多土地,致使不少贫穷的罗马人变成了富有的乡绅。

  这些暴发户的儿女们以父母的地产收入度日,并跻身到把宗教视作是最时髦的上流社会。他们对伊壁鸠鲁与斯多葛的那种简单朴素的教义不感兴趣(更别提为生活简便,固执地住在破桶里的第欧根尼这种彻底的偏执狂的见解了)。他们需要某种更生动形象、更具消遣性的东西,一种能够产生幻想而又不致严重干扰舒适的日常生活的东西。

  罗马人如愿以偿了。世界各地的江湖术士、空想家、骗子和江湖郎中,从埃及、小亚细亚、美索不达米亚齐聚罗马,为获取钱财而向人们鼓吹通往幸福和拯救灵魂的捷径。就是在文明的今天,这些宣讲之人也能赚上很多财富。

  这些江湖术士冠冕堂皇地把自己的骗术称为"神秘教理".

  他们知道大多数男人(还有大多数女人)都非常喜欢拥有一些只属于自己的,而他人不知道的秘密。

  斯多葛派公开宣称:他们的生活准则能让全世界的人--不管是穷人还是富人,不论是白种人、黄种人,还是黑种人,都感到幸福、美满和高贵。

  掌握了无形知识(这些知识建立在神秘的东方神术基础之上)的精明术士,绝不会犯斯多葛派那样的错误。

  他们相当排外。

  他们只将"神秘之术"传授给一小部分人,而且收取高昂的学费。

  他们不会在光天化日之下向公众讲道,因为这样做的话,所有人都能免费来听了。讲道的时候,他们会躲进充满熏香的、挂着奇怪图画的阴暗的小屋子里。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表演的戏法,让那些受教育不多的人叹为观止。

  敬慕毫无疑问,在这些新传教士中,有些人是诚实的。他们相信自己的幻觉,以为真的听到了黑暗中传来的声音。这个声音带来了另一个世界的消息。然而,大多数人都是精明的冒险家,他们欺骗着那些甘愿受愚弄,且情愿为此付费的公众。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这些术士非常成功。秘仪之间的竞争激烈得丝毫不亚于我们现代城市中手相士与占卜家之间的竞争。然后,这个行当出现了暴跌:由于罗马帝国外部发生的一些变化,公众厌倦了这套新奇的把戏。

  通常,人们的幸福程度与其财富的拥有程度是成反比的。当拥有的财富的增长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人们就开始失去了对简单快乐的兴趣,而没有了这样的乐趣,人生从摇篮到坟墓的这段路程,就只剩下无尽的苦闷了。

  罗马帝国的状况,恐怕就是这一历史通则的最好实例。对越来越多的罗马人来说,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负担。他们整天吃喝玩乐,所以根本无法从平常的人生经历中获得满足感。他们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却找不到答案。

  拿撒勒古老的神帮不了他们。

  新真理的传播者帮不了他们。

  研究伊西斯女神、密特拉太阳神和巴库斯酒神教义的学者,也帮不了他们。

  除了绝望,他们一无所有。

  然后,耶稣诞生了。

  那是公元前4年。

  在加利利一个幽静山谷的斜坡上,有一个叫做拿撒勒的村庄。

  木匠约瑟和他的妻子马利亚就住在那里。

  约瑟他们虽然不富裕,但也不算贫穷。

  就像他们的所有邻居的家境一样。

  他们辛勤劳作,并教育孩子们,长大了要做一些对社会有用的事情。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是贤明的路得马利亚的曾孙大卫王的后代,而路得的故事对每个犹太儿童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

  约瑟是一个简朴的人,从没有离开过自己的村庄。但马利亚则在大城市耶路撒冷生活过很长一段时间。

  那时她已跟约瑟订了婚,还没有结婚撒加利亚

  马利亚有个名叫以利沙伯的表姐。表姐的丈夫撒加利亚是圣殿的一位祭司。

  以利沙伯和撒加利亚结婚多年,可是始终没有孩子。为此,夫妻俩很发愁

  然而,看哪,有一天,以利沙伯居然捎信给马利亚。在信中,表姐说她要生孩子了,问马利亚能不能前来帮忙。因为家里的事情很多,而自己又需要有人照顾。

  马利亚前往耶路撒冷城郊的表姐家,一直住到小侄子约翰平安降生才离开。

  耶稣诞生然后马利亚返回拿撒勒,与约瑟完婚。

  但不久,她不得不再次被迫踏上了另一个旅途。

  在遥远的耶路撒冷,邪恶的希律仍然为王。

  不过,希律的日子已屈指可数,他的权力在逐渐衰落。

  而在更遥远的罗马,恺撒·奥古斯都已经夺取了政权,把罗马共和国变成了罗马帝国。

  帝国要花钱,臣民们就得进贡。

  所以,威力无边的恺撒皇帝下令,东南西北四方的全体亲爱的子民都必须到官方名册上进行登记,以便收税官核查,谁纳了税,谁又没尽自己的义务。

  尽管加利利和犹大名义上是一个独立王国的行省,但涉及纳税的问题时,罗马人就会固执地提出一两点要求。广泛发布的命令是,不管多远,所有人都必须在规定的日期内到家族或部族的原籍去登记。

  约瑟是大卫的子孙,必须到伯利恒去登记注册,他忠诚的妻子马利亚与他同行。

  去伯利恒途中这是一次艰难的旅程。

  道路漫长,令人身心疲惫。

  等他们最终到达伯利恒时,发现城里所有的空闲房屋都已被先到的人住满了。

  那是一个寒冷的夜晚。

  好心的人对这位可怜的年轻妻子深表怜悯。

  人们在一间破旧马厩的角落里为马利亚铺了一张床。

  牧羊人就在这里,耶稣诞生了。当天夜里,城外的牧羊人正在谨慎地守护着他们的羊群,以防狼和贼的偷袭;同时心里琢磨着,什么时候他们期盼已久的弥赛亚能够把他们从这片不幸的土地上拯救出来,这片土地正掌握在那些不仅嘲笑耶和华的力量且嘲笑犹太人的神圣信仰的外族人手中。

  这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这些事儿很少有人提起。因为没过多长时间,犹太人受到残暴的希律王的逼迫,惊恐地匆匆逃往到荒山野岭。

  一天晚上,马利亚正在她和约瑟的新居--破旧的马厩那儿照料自己的孩子。

  突然,街上喧闹起来。

  一支波斯商队正从那里经过。

  他们带着仆人,骑着骆驼,身穿华丽的衣服,手指上戴着金光灿灿的戒指,头上包着鲜艳的头巾,这一排场,吸引了所有村民的好奇目光。

  年轻的马利亚和她的孩子引起了这些陌生人的注意,他们停下骆驼,逗弄起小男孩。临走时,他们送给漂亮的马利亚一些香料和丝绸。

  希律的阴暗王宫这原本是一件无害的事情,但犹大是个小王国,消息传得很快。

  在耶路撒冷,希律王坐在阴沉沉的王宫里,担忧着自己的未来。他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晚景凄凉。

  对被他谋杀了的妻子的记忆,永远伴随着他。

  夜幕很快就降下了。

  在他最后的日子里,他陷入猜疑当中,无声的恐惧处处伴随着他。

  当官员们禀报波斯商人在伯利恒的情形时,希律马上变得焦虑万分。像当时所有人一样,这位犹大国王深信,那些深肤色的波斯僧侣能够做出一番自以利亚和以利沙以来就没人再见过的魔法。

  希律认为,这些波斯商人肯定不是普通的商人,一定赋有什么特殊的使命。他们是不是来对他这个篡位者进行报复的?他现在坐着的王位,数世纪以前是属于大卫家的,而大卫就出生在伯利恒。那些波斯僧侣正在那里挑起事端。

  希律王仔细询问起每个细节。于是,他听到了许多关于那个神秘婴儿的怪事。西面和亚拿

  这个婴儿由于是家中的长子,所以出生后不久,就被送到圣殿去了。在圣殿献祭之后,一位名叫西面的老人和一位年迈的女先知亚拿,说了一些有关审判日即将到来的奇谈。西面还提到,既然他已经看到了将要带领人民脱离邪恶和堕落之路的弥赛亚,就恳请耶和华让他平静地死去。

  希律国王并不关心这一传闻的真假。有人这么说,也有很多人信以为真,这就足够了。希律下令,最近3年之内在伯利恒出生的所有男孩,都要被处死。

  伯利恒的大屠杀希律希望以此来摆脱一切可能与他争夺王位的人。但他的阴谋并没能得逞。

  一些父母得到了耶路撒冷的官员或亲友的警报,设法逃跑了。马利亚和约瑟是朝南逃跑的。根据一直以来的传说,他们逃到了埃及(这类传说总爱把耶稣的早期经历跟古代的亚伯拉罕和约瑟联系到一起)。

  希律王死了的喜讯传来,大屠杀的命令随之结束。马利亚和约瑟才又重新回到了拿撒勒。

  约瑟的木匠铺再度开张,马利亚则忙于哺儿育女。

  因为马利亚这时已经是其他四个男孩儿(雅各、约瑟、西蒙、犹大)和几个女孩儿的母亲了。她的这些孩子们都将看到他们的与众不同的兄长的胜利和死亡。这位兄长在母亲膝下,养成了把全人类纳入自己的爱心之中的博大胸怀。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圣经的故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