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圣经的故事

第14章沦陷与流亡

书名:圣经的故事 作者:(美)房龙 著 逸凡 译 本章字数:5949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7


第14章沦陷与流亡

  

  犹太人拒绝先知的教诲,直到在亚述和巴比伦的长期流亡结束后,他们才明白自己的过失,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远离故土,散居在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城镇和乡村,他们开始潜心研究古老律法和早期历史,以便在适当的时候,重新恢复对耶和华虔敬而至诚的信仰。

  犹太人的新主人(巴比伦人)是个卓越的民族。甚至早在汉谟拉比(他是巴比伦人伟大的立法者,比摩西早1000年)时代,巴比伦人就被视作是西亚最文明的民族。

  巴比伦庞大帝国的都城是一座固若金汤的堡垒。它由双层高墙保护,环绕着大约100平方英里的房屋、街道、花园、寺庙和市场。

  这座都城规划严谨,街道笔直宽敞。

  由砖砌成的房屋非常宽敞,有的高达两三层。

  幼发拉底河从都城的中心穿过,直通波斯湾和印度洋。

  着名的尼布甲尼撒王宫屹立在市中心一座人工砌成的小山上。

  宫殿阶梯林立,宛若悬在半空中的大花园,因此有"空中花园"的奇妙传说。

  如同今日的纽约一样,巴比伦城具有国际性。

  巴比伦巴比伦商人十分精明能干。他们同埃及,甚至遥远的中国进行贸易。他们发明了一种书写体系,后经腓尼基人加以改进,成为我们今天所使用的便捷字母。他们擅长数学,最先将科学的天文知识带给了世界,还把年划分为月、周。他们设计了重量和容量制度--现代商业的基础。

  而且他们首先制定了道德法典,后来,摩西将其采纳到他的《十诫》中,从而奠定了现代教会的基础。

  他们极具组织才能,稳妥而有计划地扩张领地。然而,他们对犹大的征服却是一个意外,与他们的扩张政策毫无关联。

  事情发生在他们的一位统治者去征服亚兰和埃及之时,而小小的独立国犹大正处在东西南北要道的交界上。

  巴比伦人出于军事需要,占领了犹大。

  这就是整个事件。

  至于尼布甲尼撒时代的巴比伦人是否意识到犹大的存在,大可怀疑。他们看待犹太人,也许就像我们看待某地的印第安人一样。我们知道,美国西南部的土着部落过着某种半独立的生活,但不知道它确切在哪儿,也不大关心。我们只是理所当然地认为,印第安事务局或内政部的什么人会关照他们的利益。然而,生活里充满了大量的事情,我们只管忙于自己的事务而从不为一个小种群去费神。他们对我们来说,除了一个名字和怪异的宗教舞蹈场面之外,别无他意。

  如果您乐意阅读下文,便会产生更深的印象。

  早期并无任何征兆,表明亚伯拉罕和以撒的后代将会在人类历史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早的世界史作者对犹太人只字未提。比如希罗多德,他试图真实地记录洪水时代(当然指的是希腊大洪水,它是古巴比伦神话的一部分,并非指诺亚遭遇的大洪水)以来发生的所有事情。与大多数雅典人一样,希罗多德既宽容又好奇,他想知道他邻居的所思、所言、所为等一切重要事件,以便写入自己的书里。

  他没有种族偏见,四处旅行以获取第一手信息。他记载了有关埃及人、巴比伦人以及地中海沿岸其他许多民族的要事,却从没听说过犹太人。而是含含糊糊地提及巴勒斯坦平原上有一个无名部落。该部落具有某种特殊的卫生习俗。

  我们只能把《旧约》当成了解犹太历史的主要信息来源。

  但是,正如我们前面所表述过的,这部伟大民族史书的编纂者不是专业的史学家。他们对外国主人的名字如何拼写毫不注意,他们对自己地理情况的认识也不清晰,他们所提到的地名总是没有人能肯定其位置。

  而且,他们时常故意隐含言辞的真意,使用一些奇怪的象征手法。当他们想表述庞大的巴比伦帝国如何征服了小犹大王国,而在半个世纪后又释放犹大俘虏时,便会讲到一条鲸鱼如何吞下沉船里的水手,数天后又将其吐在岸上。当然,这对2 500年前的人来讲并不难懂,但对我们这些只知晓巴比伦是一堆荒芜的石头废墟的人来说,就不那么清楚了。

  尽管如此,《旧约》的后20卷却从数量上弥补了其精确性,使得重写比较精确的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和公元前3世纪的历史成为可能。

  如果你想理解不久以后上演的伟大宗教戏剧的话,借助这一不太可靠的材料,我们将尽量告诉你应该知道的一切。

  流放,对犹太人而言,并不意味着奴役。

  以纯粹世俗的观点来看,从巴勒斯坦迁到美索不达米亚,对大多数犹太人而言,是一种进步。150年前,以色列人被放到四五个相隔甚远的城市乡村,湮没在巴比伦邻居之中。但公元前586年,遭到流放的犹太人却被许可聚居在一起,而形成名副其实的犹太人移民区。

  实际上,这群人是无意中成为朝圣者的。从耶路撒冷拥挤的贫民窟迁徙到广阔的迦巴鲁,他们离开迦南贫瘠的故土,在巴比伦中部丰饶的牧场和果园中觅到了新的家园。

  他们不像1 000年前在埃及那样,遭受异邦监工的无端暴力。

  他们允许保有自己的头领和祭司。

  他们的宗教习惯和宗教仪式不受干扰。

  他们可以同留在巴勒斯坦的亲友保持联系。

  他们还被鼓励从事在耶路撒冷熟悉的手工艺。

  他们是自由人,可以雇佣奴仆。对他们也没有行业和贸易限制。不久,许多犹太人的名字便出现在巴比伦城的富商名单里了。

  后来,犹太人甚至还可以担任高官。巴比伦王还曾不止一次地向犹太女子求婚。

  总而言之,除却不能自由来去,被流放的犹太人能够享有人生的各种乐趣。

  在从耶路撒冷迁至得尔哈沙途中,他们染上了故国的多种疾病。

  但是如今,唉!他们得了一种新的疾病。

  这种新病就是思乡病。

  这种痛苦,自古以来就对人类灵魂产生了奇特的影响。对故乡的幸福回忆放射出炽热光芒,在瞬间抹去往昔所有的痛苦和伤害;不可避免地将"旧时光"变成"美好的往日",并使"黄金时代"的美誉赋予在古旧环境中度过的岁月上。

  患上思乡病的人,便拒绝关注新家园的一切美好事物。新邻居比不上旧相识;新城市尽管比原先的村落大10倍,美丽20倍,看上去也就像个粗俗而简陋的小屋;新环境仅仅适合于未开化的人和野蛮人。

  总之,一切"旧"东西突然变成了"好"东西,而一切"新"东西却成了"坏的"、"恶的"和"令人不悦的".

  一个世纪后,当流放者被批准返回耶路撒冷时,却只有少数人抓住了这次机遇。只要他们留在巴比伦,巴勒斯坦土地就是他们"失去的乐园",这种态度反映在他们的言谈或记录的每一件事情中。

  总体说来,犹太人半个世纪的流放生活是单调而平静的。这些流放者埋着头过生活,并等待着。

  最初,他们满怀希望地等待先知现身,先知预言某种"突然事件"将要发生。犹太人这次大灾难的预言者--伟大的耶利未的声音,仍在人们耳旁回响。

  但是,耶利未已经死去,他的位置尚未有人取代。

  在前文中,我们曾提及犹太先知的天性。自古以来,他们就是犹太民族的精神领袖,在某些历史时刻,他们就是民族良知的具体体现。

  可是,时过境迁,犹太人不再依靠口头传达宗教教诲。他们现在有了自己的文字,他们的语言有了正规的语法。

  初期,这种文字相当粗糙。它没有元音,许多地方还需要依赖想象。

  造句的语法规则也很粗糙。句子的完成时态与未完成时态之间没有明确的区分,同一个动词既可以表达已发生之事,也可表示将要发生之事。我们只能从句子的内容来揣测其真正的含义。

  这种表现形式很适合于作诗。因此,很多诗篇十分优美。不过,当作者要表达具体思想或试图记录过去的事件时,这种文字便不那么成功了。

  它不能让我们明确区分预言和历史的界限。

  然而,犹太人已经竭尽全力了。直到他们从邻居那里学习了通行的亚兰文字时(尽管有些粗糙和不完善),文字才发挥出巨大的功效。

  这也提供给先知们一个机会,使他们把新思想传达给所有犹太人。无论他们住在埃及、巴比伦还是爱琴海的岛屿。文字还使先知们得以把模糊而古老的敬神仪式规范化,使《旧约》和犹太教法典《塔木德》中记载的宗教律法和民事法规系统化;文字还使先知们具有了不同于从前的职责。他们开始向下一代的孩子们解释古代先知的着述。先知也不再奔走传教布道,而是变成一个终生与书本打交道,并思考问题的圣哲。偶尔,我们还可听到先知在人群中奔波,在集市上演说。但随着培训先知学校的增加,这些学校毕业生的影响在相应地减少。

  耶和华再也不是吹过山川平原上的清风。

  他变成了一套清规戒律,他不再于沙漠的轰轰雷声中向人们宣教。从那以后,他的声音只能在幽深图书馆(书本中)里"听"到了。先知们变成了拉比、祭司,他们致力于讲解、注释、阐述和说明上帝旨意的精神,并逐渐将这些埋葬在日渐递增的学术注释和批评着述的垃圾堆下面。

  然而,这些新发展,如同所有类似的变化一样,并不是突然发生的。在流放期间,出现了几位人物,他们堪与被公认为民族精神领袖的前辈先知们媲美。

  突出的先知有两位。

  一位是以西结先知。

  另一位先知很遗憾,我们不知其名,他是"先知中的福音传道师",他的话语新颖,在以色列和犹太人从来没有听说过。他的着作收在《旧约》第23卷"以赛亚书"的后半部。

  该卷共66章,前39章或许是先知以赛亚的着述。他生活在犹大王约坦、亚哈斯和西底家统治期间,早在西拿基立和尼布甲尼撒之前,便预言了两个犹太国家的命运。

  但后26章的作者显然另有其人。此人生活在几百年之后,与先知以赛亚有着迥然不同的语言文风。

  然而,这两个不同部分,未加任何说明就合并在一起。对此,我们不必惊讶。如前所述,《旧约》的编纂者并非这方面的行家。只要是他们中意的东西,便"聚合"到一起,丝毫不露我们现代人所谓"编辑"的痕迹。

  就这样,"以赛亚书"后半部的作者就湮没在前半部的作者中去了,这倒无关紧要。作为无名氏,其声誉超过了许多同时代的人。而后者的族谱被列入了《旧约》某些乏味至极的篇章。

  他的作品的价值,在于对耶和华的威力和性情有新颖而独到的见解。在他看来,耶和华不再是小小闪族部落的上帝,他的名字响彻在全部土地的上空。

  他是全人类的统治者。

  即便是强势的巴比伦王,以及实力相当的波斯王(犹太人曾私下将最终解放寄托于此人),也都不知不觉地成为唯一上帝的仆人。耶和华的神意对所有人都是法律。

  然而,这位神灵并非一个仇视非信徒的残酷之神。恰好相反,他关爱和同情那些生活在黑暗中,甚至从未听说过他名字的人。

  他并不把自己的十全十美隐匿于云层后面,任何有眼的人均可看见他,任何有耳的人均可听见他的声音。他是所有人的慈父,像是一个把不温顺的羊群引入和平正义安全港湾的牧羊人。

  这些语言已远远超出了时代的前列。

  普通流放者对这些言论深感不满。

  关于上帝爱所有生灵的说法,他们并不喜欢听。犹太人这个小集团以仇恨度日(如同以面包果腹度日一样),时常祈祷复仇之日的降临。到时,耶和华会将可恶的巴比伦抢掠者统统消灭。

  于是,他们迫切地向他人求救。这些人谨慎严守过去严厉的教条,信奉耶和华只选择亚伯拉罕和雅各的子孙来传达他的神圣意志;这些人还常常预言,终有一天,所有其他民族将会匍匐在耶路撒冷胜利者的脚下。

  在流放的着名先知中,以西结凭借坚毅的力量鹤立鸡群。

  他在故国出生。

  他的父亲是个祭司,他在耶路撒冷浓厚的宗教氛围中成长起来,肯定听过耶利未布道。

  后来,他也成为先知。

  在他的聚居区内,他似乎是个举足轻重的年轻人。因为早在犹太人开始大流放的前几年,即巴比伦征服犹大国之前,他就第一批被迫离开首都。

  耶路撒冷沦陷的消息传到幼发拉底河南岸的小城提勒亚毕村时,他已在那儿建立了自己的家园。

  他在那里一直住到离世。

  他着作的文学价值远远比不上"以赛亚书"的无名作者,他的文风生硬,人品也不及前辈犹太领袖所具备的人格气质,且缺乏谦逊。

  他常常故作激动地陷入迷狂状态,并说在这种状态下看到奇异之象,听到神秘之音。

  总而言之,以西结是个相当务实的人。

  同耶利未一样,对于偏激的狂热分子(这些人相信耶路撒冷是上帝选民之都,必然是坚不可摧的),他从未停止过反驳。

  他警告他们,只有信仰,而没行动,从来都无法挽救一个国家。

  等到城市沦陷,很多缺乏信心的人对国家前途顿感绝望。这时以西结挺身而出,热情地宣传美好的未来会来到。

  他不断地预言,幸福的日子终将来临,圣殿将会重建,公牛之血会再次祭洒在耶和华的圣坛上。

  然而(依照他的观点),重建的国家必须进行某种切实的改革,不然,便没办法生存。以西结极其详尽地对这些改革作了描述。

  在这里,他暂时扮演了古希腊邻居柏拉图的角色。

  他根据自己的生活观,描绘了一个理想国。他要加强和充实"摩西约法"中的某些部分。在耶和华的神圣仪式中,那些律法曾使几种异教有机会以敬神的名义夹杂其间。

  总之,他呼吁重建大卫和所罗门的王国。

  在他设想的新国家里,圣殿,而非王宫,必须成为国家一切生活和活动的中心。

  根据这位先知的说法,圣殿是"耶和华之所",而王宫只不过是"君主之家".

  这种区别务必让人人知道。

  而且,平常百姓应该深切敬畏神圣的上帝,应该理解上帝远离世俗百姓的琐事。

  所以,在以西结的理想国里,将有两道巨大的高墙环绕着圣殿。圣殿则矗立在宽阔的庭院正中,众人只能被隔离在远处。

  与圣殿相关的一切事物都是神圣的。

  外国人绝不许进入圣殿围墙。

  犹太人,除祭司外,也只能在极少的场合才能入殿。

  祭司应该结成密切的联盟或行会。

  只有撒都的后代才能享有这种荣誉。

  他们的势力日渐强大,最终成为国家的真正统治者,犹如摩西早先预想的那样。

  为加强祭司对普通百姓的控制,应大大增加节日的数量,且尤其留意用于赎罪的供奉献祭。

  终生有罪的理念应根植于全民的心中。

  不容许私下献祭。

  任何同"至圣所"相关的祭祀,必须以全民的名义举行。

  在这种场合,国王代表国家。

  除此以外,国王仅仅是个名义上的元首,毫无实权。

  在古时候,大卫和所罗门尚有任命祭司之权。

  现在,这一特权也被取消。

  祭司阶层将成为一个自立的永恒实体,国王只是它的仆人,绝非它的主人。

  最后,耶路撒冷周围的所有沃土统统交给祭司,以确保他们有一定的收入。祭司希望通过的任何法律或法令,都不得有异议。

  这确实是一项奇特的计划。

  但对以西结的同代人而言,却似乎相当合理。一旦圣殿重建,流放者重归故土,他们便计划建立这样一个严格的宗教之国。

  这一天的到来,比大多数流放者预想的都要早。

  在东方遥远的山区,一个年轻的异教头领正在操练骑兵,他将成为犹太人的拯救者,帮助他们从异教的束缚中逃脱出来。

  他的波斯臣民称他为"Kurus"(库鲁斯)。

  我们称呼他"Cyrus"(居鲁士)。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圣经的故事》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