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1日 01:07
改变历史,也不会改变他们对将来全部历史发展的影响。
有一点可以肯定,一旦大卫逃离了扫罗的怨恨(或许扫罗就因为他是个"南方佬"而有偏见)并成为犹太王之后,他采取了非常明智的怀柔政策。
他热衷缓和北方人的偏见,甚至时常冒着得罪本族人的危险。可是,他的王国建立在温和折中的坚实基础上。因此,当国王年迈之际不能领兵打仗时发生的叛乱,也能轻而易举地化解掉。
所罗门在其统治的前半期,试图推行同样的政策。可惜,他不如大卫忠诚和宽容。凡是危害国家安全的人,全都被无情地迫害和杀死。
在外交方面,所罗门比他父亲更胜一筹。在一系列战争的胜利中(当然是由他的将军们去战斗,所罗门王本人不喜欢军营的艰苦生活),他保卫了边疆免受敌人侵犯,确保臣民享有和平与繁荣。
一段时间内,所罗门不仅在南方深得人心,在北方也大受欢迎。但是,进入中年,他开始犯下一系列错误,最终致使帝国覆灭。正如我们下文将要讲述的。
或许出于战略考虑,耶路撒冷被定为国都。以色列人当然愿意看到王宫和圣殿建在自己北方的领土上,但他们还是愉悦地接受了所罗门的决定,走几百里地去祭祀耶和华。
于是,所罗门大兴土木。
当然,其他君主也曾因为他们宏伟的建筑美梦而导致百姓破产的。可很少有国家像以色列和犹大那样,被"温和的君主"将金银搜刮殆尽。
刚开始时,以色列人并不反对,他们感到为耶和华效力无比荣耀,愿意做出巨大牺牲。但是当耶路撒冷被变成俗丽的都城,国王开始把宫廷收入花费在建造摩洛、基抹及其他十几个异教神庙时,民怨四起。
最终,当臣民处于被奴役或沦为实际奴隶的境地时,而所罗门还计划从俄菲、他施弄到更多的金银时,臣民们就威胁要叛乱了。
但是,还没等他们拿起武器,有位先知已经替民申冤。
所罗门的官员中有个叫尼巴的以法莲部落的人,他的儿子叫耶罗波安,是圣殿工地上的工头。一天,他在去工地的路上,碰到先知亚希雅从示罗前往耶路撒冷。先知身上穿着一件新外衣,这本身便是罕见之事。先知一般都穷困潦倒,除破旧的驼毛衫以外,穿不起别的。
先知一见耶罗波安,便脱下精美的外衣,把它撕成12片,把10片交给耶罗波安。这预示着耶和华将令他掌控10个以色列部落。
手下有很多密探的所罗门,在听闻密探呈报此事后,便下令处死耶罗波安。然而,在耶路撒冷这个小城,消息传得很快。耶罗波安得到警告,逃往埃及,当时的第22朝埃及法老示撒,给他提供了避难所。
示撒是个精明的政治家,东部边境的犹太帝国日渐强势,让他深感不安。
毫无疑问,他希望一旦所罗门死去,便利用耶罗波安来抢夺犹太王位。
果然如此。法老一听到罗波安继承父位,便给了耶罗波安足够的盘缠,资助他返回耶路撒冷城去争夺王位。当下,犹太国采取世袭君主制已有两代,但从士师时代还保留下来某些"选举"形式。因此,当统治者死后,各部落要开会"选举"新国王。
当来自各地的代表到齐后,便一起讨论时局,他们同意罗波安为王,但在拥立他之前,他们坚持要某种"大宪章"(即我们今天的"宪法"),以保证他们有权反对繁重的征税条例。
罗波安自小接受宫廷教育,很少接触臣民,他请来了曾为他父亲效劳的一些老臣。
他们会建议他如何行事呢?
老臣们告诉他,国家正在沉重的负担下挣扎,国王应该满足国民议会的愿望。
然而,罗波安喜欢行乐,不愿意听到人们谈论减少宫廷开支的事情。
他转而去询问那些在宫中一起长大的年轻贵族,问他们怎么看待公众的"节俭"要求。
年轻的贵族公子哥儿们对此深感不屑,反而怂恿他,给了他更愚蠢的回答。这让他和他的名字永远连在一起,遗臭万年。
"我父亲,"他们唆使罗波安这样说,"给你们很重的负担,很好!我,你们的新王,打算再加重一些负担。我父亲用鞭子抽打你们,而我要用毒鞭抽打你们!"
这简直是丧国之言!
10个部落拒不承认罗波安,拥立耶罗波安为王。
只有犹大和便雅悯两个部落继续对所罗门的儿子效忠。
就这样,犹太民族一分为二,再也没能统一。
建成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的国家的机会永远失去了。但是,整个世界从中获益。犹大和以色列合并起来(相当于现代的比利时王国),本可以发展成为西亚最重要的国家。
而分裂后,由于两个小国势力太弱,难以抵挡东面的强邻。
首先,公元前722年,以色列被亚述人入侵并被征服。
一个世纪后,犹大在迦勒底人手里遭遇相似的厄运。
犹太人被流放。
尽管他们远离圣殿和家园,但祭司仍然循规蹈矩地忠实于古老的律法。
他们什么也没忘掉,可是什么也没学会。
然而,先知们却充分利用这意外的机会,开阔了对人对事的视野,并研究了本民族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有机会去修正自己的宗教理念。
冷酷无情的耶和华,一直为摩西、约书亚和大卫所崇拜。他一直是居住在被人遗忘的西亚角落的农牧民的部落神。
由于被流放的先知们的远见卓识和勇气,古老的希伯来上帝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全球的、永恒的神灵,被现代世界人们接受,并视之为爱和真理的最高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