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3日 09:51
世俗庸人,亦同于俗
。即所谓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呼我以马,以马应之,无可不可。且同于道德,固乐得
之。即同于世俗,亦乐而自得。此无他,盖自信之真,虽不言,而世人亦未有不信者。
且好辩之徒,晓晓多言,强聒而不休,人转不信。此无他,以自信不足,所以人不信耳
。
跂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
道也、曰余食赘行(行作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也。
【注】此承前章言好辩者不能持久,犹如跂跨之人不能立行,甚言用智之过也。跂
,足根不著地也。跨,阔步而行也。盖跂者只知要强高出人一头,故举踵而立。殊不知
举踵不能久立。跨者只知要强先出人一步,故阔步而行。殊不知跨步不能长行。以其皆
非自然。以此二句为向下自见自是自伐自矜之譬喻耳。自见,谓自逞己见。自是,谓偏
执己是。此一曲之士,于道必暗而不明。自伐,谓自夸其功。自矜,谓自恃其能。此皆
好胜强梁之人,不但无功,而且速于取死。然此道中本无是事。故曰其在道也,如食之
余,如形之赘,皆人之所共恶。而有道之士,以谦虚自守,必不处此。故曰有道者不处
。以其不能合乎自然也。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
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
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处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注】此承前言世俗之士,各以己见己是为得。曾不知大道之妙,非见闻可及。故
此特示大道以晓之也。有物者,此指道之全体,本来无名,故但云有一物耳。浑浑沦沦
,无有丝毫缝隙,故曰混成。未有天地,先有此物,故曰先天地生。且无声不可闻,无
色不可见,故曰寂寥。超然于万物之上,而体常不变,故曰独立而不改。且流行四时,
而终古不穷,故曰周行而不殆。殆,穷尽也。天地万物,皆从此中生,故曰可以为天下
母。老子谓此物至妙至神,但不知是何物,故曰吾不知其名,特字之曰道。且又强名之
曰大道耳。向下释其大字。老子谓我说此大字,不是大小之大。乃是绝无边表之大。往
而穷之,无有尽处。故云大曰逝。向下又释逝字。逝者远而无所至极也。故云逝曰远。
远则不可闻见,无声无色,非耳目之所到。故云远曰反。反,谓反一绝迹。道之极处,
名亦不立,此道之所以为大也。然此大道,能生天生地,神鬼神王。是则不独道大,而
天地亦大。不独天地大,而王亦大。故域中所称大者有四,而王居其一焉。世人但知王
大,而不知圣人取法于天地。此则天地又大于王。世人但知天地大,而不知天地自道中
生,取法于道。此则道又大于天地也。虽然,道固为大,而犹有称谓名字。至若离名绝
字,方为至妙,合乎自然。故曰道法自然。且而大道之妙,如此广大精微。而世人岂可
以一曲之见,自见自是以为得哉。此其所以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耳。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奈何万
乘之主、而以身轻天下。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此诫君人者,当知轻重动静,欲其保身重命之意也。然重字指身。轻字指身
外之物,即功名富贵。静字指性命。躁字指嗜欲之情。意谓身为生本,固当重者。彼功
名利禄,声色货利,乃身外之物,固当轻者。且彼外物必因身而后有,故重为轻之根。
性为形本,固至静者。彼驰骋狂躁,甘心物欲,出于好尚之情者,彼必由性而发,故静
为躁之君。世人不知轻重,故忘身徇物,戕生于名利之间。不达动静,故伤性失真,驰
情于嗜欲之境。惟圣人不然,虽终日行而不离辎重。辎重,兵车所载粮食者也。兵行而
粮食在后,乃大军之司命。虽千里远行,深入敌国,戒其掳掠,三军不致鼓噪以取败者
,赖其所保辎重也。圣人游行生死畏途,不因贪位慕禄,驰情物欲,而取戕生伤性之害
者,以其所保身心性命为重也。故曰不离辎重。纵使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荣观,但恬
澹燕处,超然物欲之表。此其尧舜有天下而不与也。奈何后之人主,沈暝荒淫于声色货
利之间,戕生伤性而不悟。是以物为重而身为轻也。故曰身轻天下。奈何者,怪叹之词
。物重则损生,故曰轻则失根。欲极则伤性,故曰躁则失君。君,谓性也。庄子养生让
王,盖释此篇之意。子由本云,轻则失臣。然臣字盖亦指身而言。齐物以身为臣妾,以
性为真君,源出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