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道德经(含注解)

书名:道德经(含注解) 作者:老子 本章字数:2959

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3日 09:50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故信不足焉、有不信。

犹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曰我自然。

  【注】此言上古无知无识,故不言而信。其次有知有识,故欺伪日生。老子因见世

道日衰,想复太古之治也。大上下知有之者,谓上古洪荒之世,其民浑然无伪,与道为

一,全不知有。既而混沌日凿,与道为二,故知有之。是时虽知有,犹未离道,故知而

不亲。其世再下,民去道渐疏,始有亲之之意。是时虽知道之可亲,但亲于道,而人欲

未流,尚无是非毁誉之事。其世再下,而人欲横流,盗贼之行日生。故有桀跖之非毁,

尧舜之是誉。是时虽誉,犹且自信而不畏。其世再下,而人欲固蔽,去道益远,而人皆

畏道之难亲。故孔子十五而志于学,至七十而方从心。即颜子好学,不过三月不违仁,

其余则日月至焉。可见为道之难,而人多畏难而苟安也。是时虽畏,犹知道之不敢轻侮

。其世再下,则人皆畔道而行。但以功名利禄为重,全然不信有此道矣。老子言及至此

,乃叹之曰,此无他,盖由在上者自信此道不足,故在下者不信之耳。然民既已不信矣

,而在上者,就当身体力行无为之道,以启民信。清净自正,杜民盗贼之心,可也。不

能如此,见民奸盗日作,犹且多彰法令,禁民为非。而责之以道德仁义为重,愈责愈不

信矣,岂不谬哉。故曰犹兮其贵言。贵,重也。此上乃历言世道愈流愈下。此下乃想复

太古无为之治。曰,斯皆有为之害也。安得太古无为之治,不言而信,无为而成。使其

百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人人功成事遂,而皆曰我自然耶。盖

老氏之学,以内圣外王为主。故其言多责为君人者,不能清静自正,启民盗贼之心。苟

能体而行之,真可复太古之治。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注】此承上章言世道愈流愈下,以释其次亲之誉之之意也。大道无心爱物,而物

物各得其所。仁义则有心爱物,即有亲疏区别之分。故曰大道废,有仁义。智慧,谓圣

人治天下之智巧。即礼乐权衡斗斛法令之事。然上古不识不知,而民自朴素。及乎中古

,民情日凿。而治天下者,乃以智巧设法以治之。殊不知智巧一出,而民则因法作奸。

故曰智慧出,有大伪。上古虽无孝慈之名,而父子之情自足。及乎衰世之道,为父不慈

者众,故立慈以规天下之父。为子不孝者众,以立孝以教天下之子。是则孝慈之名,因

六亲不和而后有也。盖忠臣以谏人主得名。上古之世,君道无为而天下自治。臣道未尝

不忠,而亦未尝以忠立名。及乎衰世,人君荒淫无度,虽有为而不足以治天下。故臣有

杀身谏诤,不足以尽其忠者。是则忠臣之名,因国家昏乱而有也。此老子因见世道衰微

,思复太古之治,殆非愤世励俗之谈也。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智、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

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

  【注】此承前章而言智不可用,亦不足以治天下也。然中古圣人,将谓百姓不利,

乃为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之事,将利于民,此所谓圣人之智巧矣。殊不知民情日凿,因法

作奸。就以斗斛权衡符玺仁义之事,窃以为乱。方今若求复古之治,须是一切尽去,端

拱无为,而天下自治矣。且圣智本欲利民,今既窃以为乱,反为民害。弃而不用,使民

各安其居,乐其业,则享百倍之利矣。且仁义本为不孝不慈者劝,今既窃之以为乱,苟

若弃之,则民有天性自然之孝慈可复矣。此即庄子所谓虎狼仁也。意谓虎狼亦有天性之

孝慈,不待教而后能。况其人为物之灵乎。且智巧本为安天下,今既窃为盗贼之

资,苟

若弃之,则盗贼无有矣。然圣智仁义智巧之事,皆非朴素,乃所以文饰天下也。今皆去

之,似乎于文则不定,于朴素则有余。因世人不知朴素浑全之道,故逐逐于外物,故多

思多欲。今既去华取实,故令世人心志,有所系属于朴素之道。若人人果能见素抱朴,

则自然少思寡欲矣。若知老子此中道理,只以庄子马蹄胠箧作注解,自是超足。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

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注】此承前二章言圣智之为害,不但不可用,且亦不可学也。然世俗无智之人,

要学智巧仁义之事。既学于己,将行其志。则劳神焦思,汲汲功利,尽力于智巧之间。

故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又何所求。是则有学则有忧,绝学则无忧矣。然圣人虽绝

学,非是无智。但智包天地而不用。顺物忘怀,澹然无欲,故无忧。世人无智而好用。

逐物忘道,汨汨于欲,故多忧耳。斯则忧与无忧,端在用智不用智之间而已。相去不远

,譬夫唯之与阿,皆应人之声也,相去能几何哉,以唯敬而阿慢。忧与无忧,皆应物之

心也,而圣凡相隔,善恶相反,果何如哉。此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老子言及至

此,恐世俗将谓绝学,便是瞢然无知。故晓之曰,然虽圣人绝学,不是瞢然无知,其实

未尝不学也。但世俗以增长知见,日益智巧,驰骋物欲以为学。圣人以泯绝知见,忘情

去智,远物离欲以为学耳。且夫声色货利,皆伤生害道之物,世人应当可畏者。我则不

可不畏惧而远之。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苟不知畏,汨没于此,荒淫无度,其害非

细。故曰荒兮其未央哉。央,尽也。由是观之,世人以增益知见为学。圣人以损情绝欲

为学。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耳。众人忘道逐物,故汨汨于

物欲之间。酷嗜无厌,熙熙然如享太牢之味,以为至美。方且荣观不休,如登春台之望

,以为至乐。老子谓我独离物向道,泊于物欲未萌之前,不识不知,超然无欲。故曰我

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兆,念之初萌也。婴儿,乃无心识爱恶之譬。孩,犹骸

骨之骸。未骸,所谓骨弱筋柔。乃至柔之譬。众人见物可欲,故其心执著而不舍。老子

谓我心无欲,了无系累。泛然应物,虚心游世,若不系之舟。故曰乘乘兮若无所归。乘

乘,犹泛泛也。众人智巧多方,贪得无厌,故曰有余。我独忘形去智,故曰若遗。遗,

犹忘失也。然我无知无我,岂真愚人之心也哉。但只浑浑沌沌,不与物辨,如此而已。

故俗人昭昭,而我独昏昏。昭昭,谓智巧现于外也。俗人察察,而我独闷闷。察察,即

俗谓分星擘两,丝毫不饶人之意。昏昏闷闷,皆无知貌。我心如此,澹然虚明,若海之

空阔不可涯量。飕然无著,若长风之御太虚。众人皆自恃聪明知见,各有所以。以,犹

自恃也。我独无知无欲,顽而且鄙,亦似庸常之人而已。然我所以独异于人者,但贵求

食于母耳。凡能生物者,谓之母。所生者,谓之子。且此母字,不可作有名万物之母的

母字。此指虚无大道,能生天地万物,是以道为母,而物为子。食,乃嗜好之意。众人

背道逐物,如弃母求食于子。圣人忘物体道,故独求食于母。此正绝学之学。圣人如此

,所以忧患不能入也。前章绝圣弃智,乃无用之用。此章绝学无忧,乃无学之学。后章

孔德之容一章,乃无形名之形名耳。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道德经(含注解)》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