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3日 09:50
资,苟
若弃之,则盗贼无有矣。然圣智仁义智巧之事,皆非朴素,乃所以文饰天下也。今皆去
之,似乎于文则不定,于朴素则有余。因世人不知朴素浑全之道,故逐逐于外物,故多
思多欲。今既去华取实,故令世人心志,有所系属于朴素之道。若人人果能见素抱朴,
则自然少思寡欲矣。若知老子此中道理,只以庄子马蹄胠箧作注解,自是超足。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
乘乘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
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似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且
鄙。我独异于人。而贵求食于母。
【注】此承前二章言圣智之为害,不但不可用,且亦不可学也。然世俗无智之人,
要学智巧仁义之事。既学于己,将行其志。则劳神焦思,汲汲功利,尽力于智巧之间。
故曰巧者劳而智者忧。无知者又何所求。是则有学则有忧,绝学则无忧矣。然圣人虽绝
学,非是无智。但智包天地而不用。顺物忘怀,澹然无欲,故无忧。世人无智而好用。
逐物忘道,汨汨于欲,故多忧耳。斯则忧与无忧,端在用智不用智之间而已。相去不远
,譬夫唯之与阿,皆应人之声也,相去能几何哉,以唯敬而阿慢。忧与无忧,皆应物之
心也,而圣凡相隔,善恶相反,果何如哉。此所谓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也。老子言及至
此,恐世俗将谓绝学,便是瞢然无知。故晓之曰,然虽圣人绝学,不是瞢然无知,其实
未尝不学也。但世俗以增长知见,日益智巧,驰骋物欲以为学。圣人以泯绝知见,忘情
去智,远物离欲以为学耳。且夫声色货利,皆伤生害道之物,世人应当可畏者。我则不
可不畏惧而远之。故曰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苟不知畏,汨没于此,荒淫无度,其害非
细。故曰荒兮其未央哉。央,尽也。由是观之,世人以增益知见为学。圣人以损情绝欲
为学。所谓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耳。众人忘道逐物,故汨汨于
物欲之间。酷嗜无厌,熙熙然如享太牢之味,以为至美。方且荣观不休,如登春台之望
,以为至乐。老子谓我独离物向道,泊于物欲未萌之前,不识不知,超然无欲。故曰我
独泊兮其未兆,若婴儿之未孩。兆,念之初萌也。婴儿,乃无心识爱恶之譬。孩,犹骸
骨之骸。未骸,所谓骨弱筋柔。乃至柔之譬。众人见物可欲,故其心执著而不舍。老子
谓我心无欲,了无系累。泛然应物,虚心游世,若不系之舟。故曰乘乘兮若无所归。乘
乘,犹泛泛也。众人智巧多方,贪得无厌,故曰有余。我独忘形去智,故曰若遗。遗,
犹忘失也。然我无知无我,岂真愚人之心也哉。但只浑浑沌沌,不与物辨,如此而已。
故俗人昭昭,而我独昏昏。昭昭,谓智巧现于外也。俗人察察,而我独闷闷。察察,即
俗谓分星擘两,丝毫不饶人之意。昏昏闷闷,皆无知貌。我心如此,澹然虚明,若海之
空阔不可涯量。飕然无著,若长风之御太虚。众人皆自恃聪明知见,各有所以。以,犹
自恃也。我独无知无欲,顽而且鄙,亦似庸常之人而已。然我所以独异于人者,但贵求
食于母耳。凡能生物者,谓之母。所生者,谓之子。且此母字,不可作有名万物之母的
母字。此指虚无大道,能生天地万物,是以道为母,而物为子。食,乃嗜好之意。众人
背道逐物,如弃母求食于子。圣人忘物体道,故独求食于母。此正绝学之学。圣人如此
,所以忧患不能入也。前章绝圣弃智,乃无用之用。此章绝学无忧,乃无学之学。后章
孔德之容一章,乃无形名之形名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