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3日 09:50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
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注】此言向世人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意谓人人皆知车毂有用,而
不知用在毂中一窍。人人皆知器之有用,而不知用在器中之虚。人人皆知室之有用,而
不知用在室中之空。以此为譬,譬如天地有形也,人皆知天地有用,而不知用在虚无大
道。亦似人之有形,而人皆知人有用,而不知用在虚灵无相之心。是知有虽有用,而实
用在无也。然无不能自用,须赖有以济之。故曰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利,犹济也
。老氏之学,要即有以观无。若即有以观无,则虽有而不有。是谓道妙。此其宗也。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
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注】此言物欲之害,教人离欲之行也。意谓人心本自虚明,而外之声色饮食货利
,亦本无可欲。人以为可欲而贪爱之。故眼则流逸奔色,而失其正见,故盲。耳则流逸
奔声,而失其真闻,故聋。舌则流逸奔味,而失其真味,故爽。心则流逸奔境,而失其
正定,故发狂。行则逐于货利,而失其正操,故有妨。所谓利令智昏,是皆以物欲丧心
,贪得而无厌者也。圣人知物欲之为害。虽居五欲之中,而修离欲之行,知量知足。如
偃鼠饮河,不过实腹而已。不多贪求以纵耳目之观也。谚语有之,罗绮千箱,不过一暖
,食前方丈,不过一饱,其余皆为荣观而已。故云虽有荣观,燕处超然,是以圣人为腹
不为目。去贪欲之害,而修离欲之行,故去彼取此。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
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注】此言名利之大害,教人重道忘身以袪累也。宠辱若惊者,望外之荣曰宠。谓
世人皆以宠为荣,却不知宠乃是辱。以其若惊。惊,心不安貌。贵大患若身者,崇高之
位曰贵,即君相之位。谓世人皆以贵为乐,却不知贵乃大患之若身。以身喻贵,谓身为
苦本,贵为祸根,言必不可免也。此二句立定,向下征而释之曰,何谓宠是辱之若惊耶
。宠为下,谓宠乃下贱之事耳。譬如僻幸之人,君爱之以为宠也。虽卮酒脔肉必赐之。
非此,不见其为宠。及其赐也,必叩头而啖之。将以为宠。彼无宠者,则傲然而立。以
此较之,虽宠实乃辱之甚也。岂非下耶。故曰宠为下。且而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
也,患失之。是则竞竞得失于眉睫之间,其心未尝暂自安。由此观之,何荣之有。故曰
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此其所以宠是辱也。贵大患若身者,是以身之患,喻贵之患也。
然身,乃众患之本。既有此身,则饥寒病苦,死生大患,众苦皆归,必不可免。故曰吾
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无身,则无患矣。故曰及吾无身,吾有何患。然位,乃祸之
基也。既有此位,则是非交谪,冰炭攻心,众毁齐至,内则残生伤性以灭身,外则致寇
招尤以取祸,必不可逃。故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贵。无贵,则无患矣。故曰贵大
患若身。笔乘引王子搜,非恶为君也,恶为君之患也。盖言贵为君人之患。庄子曰,千
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祀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
是之时,虽欲为狐豚,岂可得乎。斯言贵为卿相者之患。老子言苟知身为大患不可免。
则知贵为大患,亦不可免也。然且世人不知贵为大患,返以为荣。爱身取贵,以致终身
之累。皆非有道之所为也。唯有道者,不得已而临莅天下,不以为己显。虽处其位,但
思道济苍生,不以为己荣。此则贵为天下贵,非一己之贵。如此之人,乃可寄之以天下
之任。然有道者,处崇高之位,虽爱其身,不是贪位慕禄以自保。实所谓卫生存身以行
道。是则爱身,乃为天下爱其身,非私爱一己之身。如此之人,乃可托以天下之权。若
以此为君,则无为而治。以此为臣,则功大名显。故道为天下贵也。故日贵以身为天下
,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乃可托于天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为无状之状。
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
始。是谓道纪。
【注】此言大道体虚,超乎声色名相思议之表,圣人执此以御世也。夷,无色也。
故视之不可见。希,无声也。故听之不可闻。微,无相也。故搏之不可得。搏,取之也
。此三者,虽有此名,其实不可致诘。致诘,犹言思议。由其道体混融而不可分,故为
一。其上日月不足以增其明,故不皦。皦,明也,其下幽暗不能以昏其礼,故不昧。绳
绳,犹绵绵不绝之意。谓道体虽绵绵不绝,其实不可名言。毕竟至虚,虽生而不有,故
复归于无物。杳冥之内,而至精存焉,故曰无状之状。恍惚之中,而似有物焉,故曰无
象之象,是谓惚恍。此正楞严所谓罔象虚无,微细精想耳。由其此体,前观无始,故迎
之不见其首。后观无终,故随之不见其后。此乃古始之道也。上皆历言大道之妙,下言
得道之人。然圣人所以为圣人者,盖执此妙道以御世。故曰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吾
人有能知此古始之道者,即是道统所系也。故曰能知古始,是谓道纪。纪,纲纪。谓统
绪也。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惟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若冬涉川。犹
若畏四邻。俨若客。涣若冰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孰能
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久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敝不新成。
【注】此言圣人体道深玄,故形神俱妙。人能静定虚心,则故有常存也。庄子谓嗜
欲深者天机浅。盖今世俗之人,以利欲熏心。故形气秽浊粗鄙,固执而不化。不得微妙
玄通。故天机浅露,极为易见,殆非有道气象。皆是不善为士也。老子因谓古之善为士
者,不浅露易见。乃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为不可识,最难形容。特强为之形容耳。
然形容其行动也。豫若冬涉川。犹若畏四邻。犹豫,行不进貌。冬涉川,谓不敢遽进。
畏四邻,谓不敢妄动。此乃从容不迫之意。其威仪也,俨若客。俨,谓肃然可观。若客
,谓谦退不敢直前。其气也,涣若冰将释。庄子谓暖然似春。又云冰解冻释。谓其气融
和,使可亲爱之意。其外貌也,敦兮其若朴。敦,敦厚。朴,无文饰也。其中心也,旷
兮其若谷。旷,空也。谷,虚也。外体敦厚朴素,而中心空虚寂定也。其迹也,浑兮其
若浊。浑,与混同。谓和光同尘也。盖有道之士,心空无著。故行动威仪,气象体段,
胸次悠然,微妙玄通之若此。所谓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故可观而不可识。世俗之人,
以功名利禄交错于前,故形气秽浊,而不可观。老子因而愍之曰,孰能于此浊乱之中,
恬退自养,静定持心,久久而徐清之耶。盖心水汨昏,以静定治之,则清。所谓如澄浊
水,沙土自沈,清水现前,名为初伏客尘烦恼。不能顿了,故曰徐清。人皆竞进于功利
之间。老子谓孰能安定自守,久久待时而后生耶。生,乃发动。谓应用也。即圣人迫不
得已而后应之意。笔乘谓老子文法多什韵。盖清,生,盈,成,一韵耳。若言徐动,徐
应,则不什矣。老子嗟叹至此,乃教之以守道之方,曰,保此道者不欲盈。盈,满也。
欲盈,乃贪得无厌,不知止足之意。谓世人但知汨汨于嗜欲,贪得不足。殊不知天道忌
盈,满则溢矣。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故此教之以不欲盈也。后乃结示知足常足之
意,曰,夫惟不盈,是以能敝不新成,故敝。物之旧者谓之敝。凡物旧者,最持久,能
奈风霜磨折。而新成者,虽一时鲜明,不久便见损坏。老子谓世人多贪好盈,虽一时荣
观快意,一旦祸及,则连本有皆失之矣。惟有道者,善知止足。虽无新成之名利,而在
我故有现成之物,则可常常持之而不失矣。故曰能敝不新成。观子房请留辟谷之事,可
谓能敝不新成者。此余所谓子房得老之用也。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
。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注】此承上章要人作静定功夫,此示功夫之方法也。致虚极守静笃者。致,谓推
致推穷之意。虚,谓外物本来不有。静,谓心体本来不动。世人不知外物本来不有,而
妄以为实。故逐物牵心,其心扰扰妄动,火驰而不返。见利亡形,见得亡真,故竞进而
不休,所以不能保此道也。今学道工夫,先要推穷目前万物,本来不有。则一切声色货
利,当体全是虚假不实之事。如此推穷,纵有亦无。一切既是虚假,则全不见有可欲之
相。既不见可欲,则心自然不乱。而永绝贪求,心闲无事。如此守静,可谓笃矣。故致
虚要极,守静要笃也。老子既勉人如此做工夫,恐人不信。乃自出己意曰,我之工夫亦
无他术,唯只是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如此而已。并作,犹言并列于前也。然目前万
物本来不有,盖从无以生有。虽千态万状,并列于前,我只观得当体全无。故曰万物并
作,吾以观其复。复,谓心不妄动也。向下又自解之曰,夫物芸芸,各归其根。意谓目
前万物虽是暂有,毕竟归无,故云各归其根。根,谓根本元无也。物既本无,则心亦不
有。是则物我两忘,寂然不动。故曰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命,乃当人之自性,赖而有
生者。然人虽有形,而形本无形。能见无形,则不独忘世,抑且忘身。身世两忘,则自
复矣。故云静曰复命。性,乃真常之道也。故云复命曰常。人能返观内照,知此真常妙
性,才谓之明。故云知常曰明。由人不知此性,故逐物妄生,贪欲无厌。以取戕生伤性
亡身败家之祸。故曰不知常,妄作凶。人若知此真常之道,则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此
心自然包含天地万物。故曰知常容。人心苟能广大如此,则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其心
廓然大公,则全不见有我之私。故曰容乃公。此真常大道,人若得之于内,则为圣。施
之于外,则为王。故曰公乃王。王乃法天行事,合乎天心。故曰王乃天。天法道,合乎
自然。故曰天乃道。与天地参。故曰道乃久。人得此道,则身虽死而道常存。故曰没身
不殆。殆,尽也。且此真常之道,备在于我。而人不知,返乃亡身殉物,嗜欲而不返,
岂不谬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