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07月03日 09:49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矣。居善地。心善渊。
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注】此言不争之德,无往而不善也。上,最上。谓谦虚不争之德最为上善,譬如
水也,故曰上善若水。水之善,妙在利万物而不争。不争,谓随方就圆,无可不可,唯
处于下。然世人皆好高而恶下。唯圣人处之。故曰处众人之恶,故几于道。几,近也。
由圣人处谦下不争之德,故无往而不善。居则止于至善,故曰善地。心则渊静深默,无
往而不定,故曰善渊。与,犹相与。谓与物相与,无往而非仁爱之心,故曰与善仁。言
无不诚,故曰善信。为政不争,则行其所无事,故曰善治。为事不争,则事无不理,故
曰善能。不争,则用舍随时,迫不得已而后动,故曰善时。不争之德如此,则无人怨,
无鬼责。故曰夫惟不争,故无尤矣。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
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注】此言知进而不知退者之害,诫人当知止可也。持而盈之不如其已者,谓世人
自恃有持满之术,故贪位慕禄进进而不已。老子意谓虽是能持,不若放下休歇为高,故
不如其已。倘一旦祸及其身,悔之不及。即若李斯临刑,顾谓其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
犬,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此盖恃善持其盈而不已者之验也。故云知足常足,
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此之谓也。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者。揣,揣摩。锐,
精其智思。如苏张善揣摩之术者是也。谓世人以智巧自处,恃其善于揣摩,而更益其精
锐之思,用智以取功名,进进而不已。老子谓虽是善能揣摩,毕竟不可长保。如苏张纵
横之术,彼此相诈,不旋踵而身死名灭,此盖揣锐之验也。如此不知止足之人,贪心无
厌。纵得金玉满堂,而身死财散,故曰莫之能守。纵然位极人臣,而骄泰以取祸,乃自
遗其咎。此盖知进不知退者之害也。人殊不知天道恶盈而好谦。独不见四时乎,成功者
退。人若功成名遂而身退,此乃得天之道也。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
、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无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注】此章教人以造道之方,必至忘知绝迹,然后方契玄妙之德也。载,乘也。营
,旧注为魂。楚辞云,魂识路之营营,盖营营,犹言惺惺,扰动貌。然魂动而魄静,人
乘此魂魄而有思虑妄想之心者。故动则乘魂,营营而乱想。静则乘魄,昧昧而昏沉。是
皆不能抱一也。故楞严曰,精神魂魄,递相离合,是也。今抱一者,谓魂魄两载,使合
而不离也。魂与魄合,则动而常静,虽惺惺而不乱想。魄与魂合,则静而常动,虽寂寂
而不昏沉。道若如此,常常抱一而不离,则动静不异,寤寐一如。老子审问学者做工夫
能如此。乎者,责问之辞。专气致柔。专,如专城之专。谓制也。然人赖气而有生。以
妄有缘气,于中积聚,假名为心。气随心行,故心妄动则气益刚。气刚而心益动。所谓
气壹则动志。学道工夫,先制其气不使妄动以薰心,制其心不使妄动以鼓气,心静而气
自调柔。工夫到此,则怒出于不怒矣。如婴儿号而不嗄也。故老子审问其人之工夫能如
此乎。涤除玄览。玄览者,谓前抱一专气工夫,做到纯熟,自得玄妙之境也。若将此境
览在胸中,执之而不化,则返为至道之病。只须将此亦须洗涤,净尽无余,以至于忘心
绝迹,方为造道之极。老子审问能如此乎。此三句,乃入道工夫,得道之体也。老子意
谓道体虽是精明,不知用上何如,若在用上无迹,方为道妙。故向下审问其用。然爱民
治国,乃道之绪余也。所谓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土苴以为天下国家。故圣人有天下而
不与。爱民治国,可无为而治。老子审问能无为乎。若不能无为,还是不能忘迹,虽妙
而不妙也。天门,指天机而言。开阖,犹言出入应用之意。雌,物之阴者。盖阳施而阴
受,乃留藏之意。盖门有虚通出入之意。而人心之虚灵,所以应事接物,莫不由此天机
发动。盖常人应物,由心不虚,凡事有所留藏,故心日茆塞。庄子谓室无空虚,则妇姑
勃蹊。心无天游,则六凿相攘。此言心不虚也。然圣人用心如镜,不将不迎,来无所粘
,去无踪迹。所谓应而不藏。此所谓天门开阖而无雌也。老子审问做工夫者能如此乎。
明白四达,谓智无不烛也。然常人有智,则用智于外,炫耀见闻。圣人智包天地,而不
自有其知。谓含光内照。故曰明白四达而无知。老子问人能如此乎。然而学道工夫做到
如此,体用两全,形神俱妙,可谓造道之极。其德至妙,可以合乎天地之德矣。且天地
之德,生之畜之。虽生而不有,虽为而不恃,虽长而不宰,圣人之德如此,可谓玄妙之
德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