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建国方略

卷二动议

书名:建国方略 作者:孙中山(孙文) 本章字数:15348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3:39


卷二动议

  第五章 动议

  三十一节动议议场每行一事,其手续有三:其一、动议,其二、讨论,其三、表决.此三手续,乃一线而来,无论如何复杂之程序,皆以此贯之.动议者,为对于事体处分之提案也.欲在议场发生合法之提案,必当行正式之动议;倘随意谈话或随意拟议而得一般之同意者,不得收约束之效力也.如命行一事,必有正式动议,正式表决,始足责成受命者之遵行也.凡随意谈话,只足当动议之先导,而不能代动议之功能.故动议者,实为事体之始基也.

  三十二节处事之手续以动议及表决而处事,重要之步调有六,其秩序如下:

  一会员起立而称呼主座.

  二主座起立而承认会员.

  三会员发动议而坐.

  四主座接述其动议.

  五主座畀机会以讨论,随而问曰:"诸君准备处分此问题否?"

  六呈动议以表决,并宣布表决之结果.

  倘动议有附和,则附和之步调在第三步之后.此步调未括于内者,以此非重要如他也.

  三十三节 动议之措词动议之词,以能达言者之意为主,各种词句皆可用也.但动议当要简明,而限定一题目.此书各章所演明动议之形式,不必强作模范,盖此不过指导动议当如何发耳.发言者之开始当曰:"我动议如此如此."主座呈其动议于众,当复述其言,一如动议者为是.但彼可要求动议者,将动议誉诸翰墨,或可令其再言,以期确正.倘动议者有词不达意之处,主座接述之时,可为之修饰,但只能改其词句,而不能稍变其本意;倘主座有变其本意,则动议者当复述原语以纠正之.

  三十四节 何时可发动议各种普通动议,皆可于无他动议待决时发之.惟有特别之议术动议,则虽于他动议待决中,亦可随时而发.此种动议,十四章详之.惟当投票时,或当会员得讨论地位时,则无论何种动议皆不能发.在动议打消之后,则各事复回动议未发前之原来秩序.

  三十五节手续之演明式设使地方自治励行会适在进行之中,而会长循序开会,记录既宣读及认可之后,照办事秩序以次及新事件矣.

  辛君欲在会发起公开演说之议,乃起而言曰:"会长先生!"仍立而待承认.主座遂起而承认之,曰:"辛先生!"辛君由此得地位,进而言曰:"我动议’本会公开一演说会‘."遂坐.主座乃曰:"诸君已听着辛先生之动议为’本会当公开一演说会‘,此事当待诸君讨论."仍立而待众之讨论.如久无人起,主座当请之,仍不应,再勉促之以讨论.当讨论时,主座可坐.讨论既竟,各尽所言,主座再起,曰:"诸君已预备处分此问题否?"倘无人再起讨论,彼即将动议呈众表决如后,曰:"动议为本会公开一演说会,诸君之赞成此动议者请曰’可‘(赞成者应曰"可"),诸君之反对此议者请曰’否‘(反对者应曰"否")."若赞成者为大多数,主座曰:"可者得之."或曰:"动议已通过."若否者为大多数,主座曰:"否者得之."或曰:"动议已否决."除有疑点及复议之外,则主座此一宣布便成决案;书记录之,以为后日会中行事可作案据也.至其它之动议,如于何时何地开演说会,何人当演说员等等,皆同式发之,同式决之.略而言之,所有动议皆照此手续而行.惟属于议术之动议,则有免却或限制讨论之事.

  三十六节附和动议附和动议之习惯,常有视之过重.每有于动议尚不能正式发之及正式呈之,而亦力持动议之必需附和而后得付讨论者,此乃以形式小事视为太重也.且近有立法院,如美国国会及马斯朱雪省 1省会,皆不用附和,于此可见附和之事,渐失其用矣.经验老练之团体,已觉免却附和一事较为利便,盖可减省时间,且适于平等之理,使人人在会中能同享发言之权也.

  由此观之,虽向来会议法家多主张附和为当务之事,而吾人则主张除关于不能讨论之案、非正式之案及偏僻之案外,则不必太为拘守此旧习,但假权宜与主座,由彼定附和之需否,而后将动议呈之于众也.

  按以习惯,无论何人皆可随意附和动议,但附和非属必要之务.

  1马斯朱雪省:今译马萨诸塞州(MassachusettsState).

  如无人附和,主座可以请人附和.除特别之案,主座可不待附和,而直呈动议于众者.又主座觉于事有益,亦可自行附和动议者,此可免于请众附和之烦也.在坚持必需附和之团体,其动议未得附和者,便作打消论.是故公正之主座,往往宁自行附和一正式之动议,而不愿任其打消也.

  三十七节附和之形式附和动议者,必待动议发后乃从而附和之.附和之事,固有正式行之,即起而称主座,得彼承认,而后言曰:"我附和动议."但附和本非重要之事,则每多以非公式行之,由坐而言曰:"附和动议."主座遂曰:"某动议既发,并得附和"云云.如动议为主座自行附和者,则彼所用之言词与上同;或曰:"动议为如此如此."若在无需附和之时,主座当日"动议已发"或"某某君动议如此如此".若主座欲得场上之附和,当曰:"有人附和此动议否?"在坚持有附和之社会,则凡有此动议,议员当立时附和,而不必待主座之请求.此可省时,而免主座之再三复问也.

  三十八节极端之当避常有两极端为公正之主座所当避者:其一为打消无附和之动议,其二为过促将动议呈众表决,而不假机以讨论.

  如第一章所言,职员指名之举当以有附和为善,其故因指名之事,向无讨论也.对于附和规则,欲规定其良善者只属此耳.附和此事,在常务当不必坚持;所可坚持者,则在指名之案,在不能讨论之动议,并在申诉之事件.而在此书之演明式中,附和一事免而不用.各种社会,如有以此书为法则者,可任意采择附和之去取也.

  第六章离奇之动议并地位之释义

  三十九节收回动议之公例动议既发,而未经主座接述者,本人可以随意收回.若既经主座接述之后,则非全体一致,断不能收回也.盖既经主座接述之后,则动议当属之全体,而不属之本人也.且以全体一致而决会众之意旨,实为最直捷了当之法;若不用全体一致,而用大多数以解决此间题,则既决之后,任一人皆可再发同一之动议也.如此倒而复起,徒为费时失事耳.又动议既经修正之后,则虽全体一致,亦不能收回.盖此既经他种手续,则自有他种之作用也.倘动议既经附和时,附和亦必要收回.动议既收回,则不必纪录之,以其与未发无异也.

  四十节收回之演明式事件有至于讨论之际,乃使动议者觉其提案之非要且属无谓,而悔其所为者,于是彼可以收回之.其法如下:彼起称呼主座而得承认,乃言曰:"我欲收回我之动议."主座随而接述之曰:"某先生欲收回其动议,有反对者否?"略待回答,倘无反对,即宣布曰:"动议已收回."倘有反对者,其人当起而言曰:"主座先生,我反对之."主座遂曰:"已有人反对,动议不能收回,仍在诸君之前,请从而讨论之."

  四十一节例外之事上节所述动议,未经主座接述之前,则动议仍为个人所属,发者可任意收回.然动议者皆有故而发,断未有即发即收者.但间有为事实所关或时势使然之事,为动议者所未知,而主座或他人转主座示意,使动议者知其动议之无谓或不合时宜,倘动议者以为然,可乘时收回动议,而免生后悔.四十二节 分开动议一动议具有数段意思者,可于每段分作一动议,而一一呈出以表决.其分开之事可由主座为之,如无反对,则不必表决.或由会员发动议,将动议分开,此案呈出表决,与他动议无异.譬有发动议为"由主座委全权委员三人,以审查公开演说会之问题".此动议可分为四,如下:其一,委员以审查公开演说会事;其二,委员为三人;其三,委员由主座派委;其四,委员授以全权.此可假机会以便逐段讨论、逐段修正,较之一起而处分一全部之复杂动议,尤能得迅速公平之效果.在级序之列,则分开与修正同等,见一一六节.若主座决意不用动议而行分开事,则可将动议之显明段落一一分之,而呈出表决,便是.分开事之动议法,不过如下曰"我动议将此动议分开",而不必详其分法也.若此议通过,主座则随而分之,如上所述.

  四十三节 对等动议对等动议者,即两动议同时有背驰效力之谓也.如否决此动议,便是可决彼动议,二者出入于否决、可决之间,毫无疑义,于是表决其一,即是表决其它也.演明之式,见五十二节.

  四十四节 地位释义地位者,发言之权也.因言者必先起立,故西人议场习惯,通称地位.此书亦沿之以为一术语,专为议场上有发言之权而说.凡议会办事,必由动议以开其端,而动议者必先得地位而后能发言.本此秩序以集会,虽聚千百人于一堂,各尽所怀,自由畅议,无论事体如何纷纭,问题如何复杂,皆能迎刃而解,泛应曲当,决无阻滞难行、哄堂捣乱之事也.

  四十五节 地位之讨得地位既为议事轨道之初步,则动议者必先向主座以讨地位,得地位之后乃能发言.是故地位者,对众交通之枢纽也.握此枢纽者,主座也.是犹乎一城市内之电话机关也,握其枢纽者为中央电话局,凡欲用电话以通消息者,必先向中央电话局以按其枢纽,始能有达言之效.议员之欲发言者,亦犹乎城市内之一家,欲通其消息于他处,必先联络中央电话局之枢纽,而向主座讨其地位也.既得地位,而后对众发言乃为有效,否则视为闲谈,可置不理也.此地位之为用如此,而发言者有讨得之必要也.演明式见三十五节.

  第七章讨论

  四十六节 讨论之权利一动议既发,及为主座接述之后,会众便可讨论.此时主座之义务,当使之能得完满及公平之讨论,又使会员各得同等讨论权利;而一面又须有以护卫全体,毋使一二会员之讨论时间有侵及全会时间.是以欲维持一适中之准则,一面可防止冗赘或捣乱之讨论,而一面又可防止疏略之处分,则会中对于讨论一事当立专规以指导而调护之.

  四十七节 讨论之定义以狭义言之,讨论即对于一问题,具有成见,意趣不同,表决背驰,而下反对之驳议也.但以广义言之,即包括对于问题一切之评论,无论其为反对与赞同也.凡会员于讨得地位后,对于当前之动议有所发抒,而其所言皆当就题论事,不能说及个人.(倘对于动议者有为莫须有之讽刺,或下诛心之论调,便为违反秩序矣.)又为当场之议论,而非作备之文章,方得谓之讨论也.

  四十八节 何时为讨论之秩序当前有正式动议,即为讨论之秩序;若无动议,而作非公式之谈话,不得谓之为讨论.而正式之讨论,即动议之讨论也.动议既发,一得接述,则讨论开始.反之,动议一旦呈决,则讨论立止.如主座问曰:"诸君预备处分此问题否?"若无人起言,则动议便可由讨论之秩序而进于呈决之秩序矣.此时则不能再有讨论也,除非得公众之许可,而由口头或起立或举手表决之,然后乃能回复讨论于呈决之后也.若讨论既经回复,则结尾投票,当分两面而重复投之.若两面已经投票表决之后,则无论如何不得复行讨论.倘于宣布表决之后,再有异议,则为无效,盖事已表决也.若有专条,则讨论当为所范.又若停止讨论之令已布,则虽全体一致,亦不能复行讨论矣.

  四十九节 讨论法演明式譬如当地方自治励行会开会时,有人动议"公开一演说会".此动议已接述于众前,适次讨论之秩序,而主座请众讨论曰:"此动议今在诸君之前,本主座望各将所见详言之."寅君起称主座,被承认得地位,乃进而言其赞成公开演说之意.所言当严限于本题范围之内,而表出良美之理由.彼当避用模棱两可之词,并防止重复冗滞之语.又当注意于讨论之词势,当先从宽处,然后步步迫紧,不可由紧而放宽也.至于无经验之发言者,虽不能美满以达意,而主座当勉励之,使之尽意.盖意思为重,而言词为轻.言者不必以言词之拙劣而向众道歉,所发何言,由之可也.若发言者于讨论中偶要说及他会员,则不当提其名,但说"在我左或右之会员",或曰"我等之书记",或曰"其它之发言者",或曰"我之反对者",或其它不属个人之代名词,以指出所说之人便可.西人议场习尚,会员彼此讨论向不直称姓名,如有称之,视为不合会议规则.发言者言毕,即止而坐.倘无人即行继起发言,主座当请之,曰:"此问题当详加讨论,诸君之有所见者,幸勿推宕,宜尽所欲言为望!"主座对于会员,亦宜以不呼姓名为妙,除非有特别之人为专长于此问题者.盖呼名之习惯一生,则有不被请者不敢发言,而欲发言者又必待于请.如是则自然流露之发挥为讨论之价值者,为之阻碍矣.由此观之,为主座者,倘遇人声沉寂之顷,宁为稍待,以候会众精神之活动,而不宜强人讨论,而指定谁当言者.久而久之,会员必有鼓其勇气,起而发言者.由是相习成风,则必能各从其赞成、反对两方面畅所欲言,至各尽其词而已.及地位已空,主座乃问曰:"诸君准备处决此问题否?"倘仍无人起,便可呈出表决矣.

  五十节 限制冗论之例由上节观之,讨论之事似属毫无限制,各人可随时发言,而言之长短又各随其所欲.此等办法,若为专对于结束之事件及对于会员多不愿发言之会,则诚为尽善尽美,且为一普通办法也.公正贤良之会长,当能引人入胜,而使素来怯驽之人亦敢于讨论.如是则限制之例,可以不必也.

  但在于习讨论为目的之会,而会员又属有经验者,或于特别之会期,时间为有限,而指定所讨论之事又为众所悦意者,则讨论之时间宜有所限制,免一二人专揽讨论之地位.其限制之规则,或用之临时,或用之久远,俱随所择.此等规则,当严限言者之时间并秩序.其简单规则,而为讨论会所常用者如下:

  (一)非待所有会员轮流讲毕之后,一人不能讲二回.(二)一人所讲,不能过五分钟之久.(三)讨论领袖,于开端时可讲十分钟,结尾时可讲五分钟.

  所定之时,可长可短.而结尾之论,不必定为领袖发之,如时间太短则虽不用结论亦可.此数条规则,已足为通常所需,主座当实行之.如有言过其时者,主座当起立敲案或摇铃,且曰"言者之时间已过",以止之.倘言者仍不止,则以乱秩序视之.每值一人讲完之后,主座当曰:"尚有发言者否?"

  延长讨论时间之习尚,非有异常之事,不宜频行,以其与规则本意冲突也.倘欲延长讨论时间,当有人起讨地位而动议曰:"请将言者之时间延长."若得通过,则讨论者可继续进行.总之,延长时间之事,既为势所不免,则不如加采一例如下:

  (四)独得全体一致之表决,乃可延长讨论者之时间.

  五十一节 演明式地方自治励行会已进步至非公式之谈话时,遂决意再进一步至正式之讨论会.于是委一会员或数会员订备有趣之论题,如建筑道路、统一圜法 、收回租界等论题为议案;而议案又须从正面主张,不可从反面主张,如"当主张建筑道路为有利",非"主张建筑道路为无利",方免乱论者及听者之意,而使之有所适从也.论题定后,须选讨论领袖二人至四人,或由众指名,或由主座委任,办法如下:第一正面、第一反面、第二正面、第二反面等.并当注意,使之各知其主讨论之何面为要;又宜先行表决,以前节之条例为讨论之准绳.

  到时,主座曰:"今夕之计划讨论问题,为’主张以收回租界为救国之要图‘,而寅先生为第一之正面讨论领袖,请先发言!"于是寅君起而称主座,得承认,乃进而讨论,至主座示以时间已完为止.而主座又曰:"戌先生的第一之反面讨论领袖,请继发言."于是戌君步寅君之后尘,讨论至时终而止.而第二之正面领袖辛君继之,第二之反面领袖再继之.各领袖讨论完毕之后,主座再曰:"今为会员讨论之时,每人以五分钟为限."于是各尽所言.倘有领袖为收束之讨论,则当取他会员之时间而为之.如其无之,则各人讲完之后,便为讨论告终之时也.此外,即时间已至及停止讨论之动议,在秩序中亦皆为讨论告终之时也.讨论既终,主座即呈案表决如下,曰:"凡赞成’以收回租界为救国之要图‘者请起立!"待数完为止.(赞成者即起立,而书记乃逐一数之,并记其人数.)又曰:"凡反对者请起立!"待数完为止.(反对者即起立,数之如前.书记遂将记录交与主座.)主座宣布曰:"三十五人投赞成票,而二十人投反对票,此议通过."

  五十二节 驳论言辞凡讨论者,对于问题当注重多闻博识、考察无遗,而论点当以诚实、适当、简明为主.发言时当力扬本面主张之优良,而用公平之道,以发露对面主张之过失、之无当、之不公等等,方为妙论.

  西人讨论会中,常有表决问题之优良,兼而表决言辞之工妙者;亦有只表决言辞之工妙,而不计问题为如何者.如是则投票者不计意之异己,只审其发言之工妙耳.但此种习尚究非所宜,盖以其为专奖辞华,而不重诚实也.

  五十三节 竞争地位前已言之,会员为主座所承认者为得地位,有发言权.在所定时间之内,若循序而言,无人能阻止之.但常有两人齐起,同时称呼主座.遇有此事,除非其一退让,曰"主座,我让与某先生",遂坐,否则主座当裁决之.其法即呼先起者,或言者之名便是.若主座有所疑,彼宁承认离座最远者,或未曾发言者,或向鲜发言者,而舍其它也.若二人中,其一已起而称主座,其一不过甫起,或甫发言,则前者当得地位也.

  倘未承认者,自信彼为应得地位之人,彼可坚持留立而言曰:"主座先生,我信我先称呼主座."或同效力之语.主座乃随而言曰:"某先生(指承认者)肯让位于某先生(指未承认者)否?"倘不肯让,则主座当呈出表决,曰:"问题为此两会员中谁为先起者,众赞成某先生(指承认者)得地位,请曰’可!‘"若得可决,则未承认之会员当复坐.若得否决,则彼得地位,而承认之会员复坐.此可不必再行表决,因表决其一,即表决其它,毫无疑义也.此为"对等动议"之模范.

  若竞争者过于二人以上,则表决之次数,必至得可决而后止.此等动作,名之曰"竞争地位",常见于立法院,而鲜见于一般社会也.

  寻常社会之会员,常惯顺从主座之决断,或彼此相让.但此节之规则,对于不公平之主座以及言者之有急要原因,则甚有用处.

  五十四节逊让地位在有趣之讨论中,常有会员思欲间止言者,以"问一句话"之语.此容有出于诚意者;然常遇之事,则为指出言者之失处.诸如此类者,或允,或不允.此等问话之间断,倘言者允而"逊让地位"以应之,而问之者倘欲连续发言,则彼失却地位矣.

  如欲复之,必当由正式再讨得乃可.例如寅君正在讨论中,而卯君欲

  问一事,乃起而言曰:"主座,发言者允我问一话否?"主座起而言

  曰:"寅先生允让地位,俾问一话否?"寅君如允,可曰"允之".仍立而听之,或答,或不答,俱可随意.而卯君坐后,彼可再言.或寅君不欲其语论为人所间断,可曰:"主座,我言毕之后,我当乐答所问."遂进行,发言如初,而卯君复坐.倘彼允人问话,彼有失却地位之虑,又有失却思潮之虑,而于事体之决断亦虑为卯君意见所摇动;倘彼之意见与己相左,尤不宜于此时允之也.在问话时,卯君可出下式:"我欲经由主座而一问发言者如此如此…"彼可乘时继进,而自答其问题,而又为驳议,而不理寅君之仍立而待也.

  卒之,倘卯君言之不已,寅君不耐而坐,则失其地位矣;而欲复之,只从正式讨之,或得一致之许可乃能也.此实为一严厉之习尚,然以既属议规,当慎防之为妙.间断之事,实属骚扰,言者听者两皆不便,故不宜奖励也.至于地位,非由自由逊让,乃为权宜问题及秩序问题停止之者,则仍属之其人,而不失却也;倘该题解决之后,仍得复之.见一百五十一节.

  五十五节讨论之友恭 1友恭一事,当常在注意之列,然不

可施之太过,以致有碍于一己之权利.不逊让地位,非不友恭也,只要以友恭之态而却之耳.受人之让,而据其地位,亦非不友恭也,只求由公道而得之耳.

  在美国国会有一习惯,允特种议员有优先权,如委员长、发案人等,于讨论时皆假以超众之机会、超众之时间.此于国会或有所必要之处,而在通常社会则大非所宜.假以特别优权于任一会员,而使之

  1友恭:指兄弟间相处的准则,兄应友爱,弟应恭敬.

  凌驾其它会员,则讨论之自由已为之失,而讨论之安全亦为之碍矣.

  五十六节 一致许可有许多程序,本非公式,而由一致许可,得以进行者.如循行之事得以施行,秩外之讨论得以允许,与夫一切非公式之事得以通过(本书随处皆有引之),诸如此类,倘有一人反对则不能行矣,事件常有赖此全体一致而收其利便者.但此种习惯必须谨防,无使妄用也.又有特别手续非得全体一致不能行者,如收回动议及删除记录等事,凡此等事,其全体一致必当以确凿得之,而不能擅行武断也.主座当进如四十节,或尤善者即曰:"此事须全体一致,以表决其赞成者"云云.倘有一人反对,便属不行也.

  第八章 停止讨论之动议

  五十七节 停止讨论动议之用法停止讨论之动议,是否属正式程序之一部分,尚无定论.又除各尽所言之外,讨论宜否停止,亦久成一未决问题.在大会场中,此停止讨论之动议,视为不可少之件,盖非此则无以防止缠绵之讨论也.倘有用之非宜,亦易为大多数所打消.在小会场中,此动议以少用为宜,倘有常用之而致生讨论之障碍者,或防止少数人之发挥意见者,宜定条例以限制之.若无专条以限制之,则用之者固视为议场所应尔也.凡社会欲立限制之条件,宜以三分之二表决为妙,此可防范仅仅之大多数以阻止讨论也.美国国会之元老院、纽约省会之元老院及马士朱雪省会之元老院,皆不用停止讨论之动议,但其内之各附属会用之.凡有社会不喜用此动议者,可规定特别条例如下:"本会禁用停止讨论之动议."

  五十八节 停止讨论动议之效力前已言之,若无条例以限制讨论,则讨论必继续至各尽所言,或至时间已届,而主座发问"诸君准备处分此问题否?"之后,方可自然停止.若欲随时停止讨论而行表决,其法当用停止之动议.此动议既发,及经接述之后,虽未得表决,而本题之讨论当立即停止.若停止讨论之动议为表决所打消,则本题之讨论可再复.若得可决,则本题当立呈表决.此动议有当注意之要点二:其一,为一简单之停止讨论动议而已;其二,此动议一发,议场即当立为表决两动议:甲、独立之动议(即讨论中之本题),乙、附属动议(即停止讨论动议).两动议当各为表决,先行表决停止动议,倘得通过,再行表决本题动议.要之凡能讨论之动议,皆受停止讨论动议之规限.

  五十九节 停止讨论动议之讨论停止讨论之动议,自身亦可讨论,但限以时间,常以十分钟为度.或立例以规定之,为不讨论之列.讨论此动议,无可多说,不过指明理由,何以本题不可立时表决而已,此可顷刻说毕也.倘言者讨论此动议之时,而支吾入于本题之议论,则为逸出秩序,主座当立止之.

  六十节 停止讨论之演明式地方自治励行会当讨论公开演说会时,己君以为讨论过久而欲速行表决之,适寅君言毕而坐,己君循例讨得地位而言曰:"我动议停止讨论."主座曰:"停止讨论之议已提出矣,可否呈出本题?"若无异议,彼当继曰:"赞成者"云云.如有讨论,则讨论亦甚简略,只限于本题之应否即行表决之理由耳.如十分钟已至,或讨论告终,主座当曰:"讨论之限已过,今当表决,赞成者请曰’可‘!反对者请曰’否‘!"云云.随宣布曰:"案已通过,停止讨论,当在秩序."彼随而呈出本题以表决,曰:"诸君赞成本会公开演说会之动议,请曰’可!‘"云云.如是则事件告竣矣.倘有人于停止讨论秩序之后,仍思讨论,便为犯秩序矣.盖会中已决即行表决本题,则不容再有阻止之者.

  若动议否决,主座当曰:"此案否决,讨论当继续进行."讨论于是复续,至再有停止动议,或至互相许可,或至散会,或至别种动议致本题立当处决而后止.

  六十一节 停止动议与本题动议之别当一动议在讨论之中,遇有发停止讨论动议者,即谓之为"附属动议".此动议当先行表决,如得通过,立即当呈本题以表决.此两表决相续而行,不容有他事为之间断也.

  六十二节 停止动议对于他动议之效力停止动议既发并接述后,尚有可行者为以下之事:可提起权宜问题或秩序问题之关于本题者,可动议散会,可动议休息,可动议定时开下期之会,可动议搁置本题,及可动议各种有关于本题之修正及表决方法.但停止讨论动议既呈决之后,除不足额问题及表决法问题外,则无可阻挠本题之立决者,而各种问题皆须即行表决,不得再事讨论也.

  若有延期动议或付委动议在待决之时,而停止动议通过,则两动议为之打消.其故因会众表决停止讨论之时,则必欲即行表决本题,而延期及付委皆与此意抵触也.惟修正案则不能打消,因此为成全本题也;但皆不得讨论,亦不得增加.其对于复议之效力,七十八、八十二两节详之.

  六十三节 停止动议对于本题一部分之效力停止讨论之动议,能否施之于本题之一部分,向为会议学说之一争点.有一说谓停止动议一提,则全部须为之停止,是以不能独施于一部分也.但属于事所必需,则停止动议当能施之于可讨论者,而重要可讨论之附属动议,为延期、付委、修正及无期延期等附属动议.若对于本题一部分而发停止讨论,则必须明白说出,其式如下:"我动议停止修正问题之讨论,或付委问题之讨论."如得通过,则此一部分当立呈表决,而后再从事以讨论他部分也.

  六十四节 定时停止讨论停止讨论动议之外,更有动议以定未来时间之停止讨论也.此动议与他动议同,惟所异者,虽在他议待决中亦可发耳.时间动议,最妙能发于开始之前,其用处一面在防止缠绵之讨论,而同时又使能得适度之讨论.此动议之方式如下:"我动议限此动议之讨论,至四点钟为止."其时间之长短,可以讨论而修正之,乃呈表决.倘得可决,则届时讨论须停止,而即行表决本题.此时倘大多数尚欲继续讨论,则此案可以复议如他种动议焉.

  第九章 表决

  六十五节 表决方式表决与动议原不能分离者也,故第五章所述动议,已连带论之矣.今更重复详之.讨论告终之后,主座起而复述动议,呈之表决如下,曰:"动议为本会公开一演说会,诸君赞成者,请曰’可‘!(可者应之.)反对者,请曰’否‘!(否者应之.)" 如可者为大多数,彼曰:"此案通过."或曰:"此案可决."或曰:"可

  者得之."如否者为大多数,彼曰:"此案否决."或曰:"此案失败. "

  或曰:"否者得之."主座最后之言,即为宣布表决,而议案于以成

  立.此谓之"口头表决法",或曰"用声表决".如两方皆无人出声,

  即为默许通过,盖不反对则公认为赞成也.

  六十六节 举手并起立用声表决之法,为最简便.但须数人数,则当用举右手或起立之法为当.主座曰:"诸君赞成者请举右手!"

  或曰:"请起立!"待至数毕,赞成者当如法应之.书记乃数之,而报其数于主座.对于反对方面,亦与同法处之.于是主座宣布曰:"十五人表决赞成,而二十五人表决反对,此案失败."独依法表决

  者,乃数之,不举手、不起立者阙之.

  六十七节 采法宜定以上之表决各法,为普通集会所常用者,然开会时当采定其一,不宜同时并用数种,免致混乱耳目也.虽在永久社会中,会员惯用一法,而会长亦当先为指定何法,而后行其表决.若在临时会议及复杂集团,则先事声明用何法以表决更为不可少之事,否则会众无所适从也.

  六十八节 拍掌不宜用以表决我国集会向有厉禁,故人民无会议之经验之习惯.近年西化东渐,吾人始有集会之举,然行之不久,习未成风,讹误多所不免,则如以拍掌为表决是其一端也.拍掌为赞扬称道之谓,中西习尚皆同也.乃吾国集会,多用之以为表决,此则西俗所无也.夫既用之为赞扬,而又用之以表决,则每易混乱耳目,使会众无所适从,故稍有经验之议会,洵不宜用拍掌以表决也.

  六十九节 两面俱呈表决必两面俱呈,而主座又宣布结果,乃

  云决定.若只呈之可决,而未呈之否决,或两面皆已呈,而主座未宣

  布结果,则不得谓之完妥,不能生合法之效力也.其无经验之主座,

  常忽略之,而呈表决如下:"诸君之赞成者请曰’可‘!诸君之反对者请曰’否‘!"而已,随而忽略于宣布,此皆谓之不合法也.其合法之表决秩序如下:一、主座呈问可决者,二、可决者应之,三、主座呈问否决者,四、否决者应之,五、主座宣布其结果.

  七十节 表决疑问用声表决,赞成与反对两者之数相差不远,

  结果难辨,则成疑问.若于两者既应之后,而主座不能定何方为大多

  数,彼则曰:"本主座有疑,请赞成者起立!"待至数毕,其手续悉

  如六十六节.又如有会员不以主座之宣布为然,彼可生疑问,演明如

  下:一动议既呈表决,而主座以为可者多于否者,既而宣布曰:"已得

  可决."乃有戌君以为不然,于是起而不待承认,言曰:"主座,我疑表决之数."遂坐.主座从而言曰:"表决之数已见疑,赞成之者请起立!"待至数毕,云云,悉如六十六节.主座可用举手以代起立,但起立则错误较少也.若在大会场中,则常有令表决者分为两部,一往右边,一往左边.惟此种烦难之法,只宜用之于不得已之时,及临时之会耳.在永久社会之大会,会员皆列入名册,如有见疑时,当按册点名,各随名以应可否.他法倘生疑点,则此为最适当也.

  倘用声表决,当时不生疑问,则主座所宣布,便作成案.盖以会员不即起疑问,便作承服主座之决断也.

  七十一节 同数当表决可者与表决否者之数相同,则谓之曰"同数".此案赞成与反对两适相抵,故动议则为之打消.其理由为动议之通过必要得大多数,今只得同数,乃大多数之欠一,是以不能通过也.此法有一例外,见一五六节.

  七十二节 主座之特权若遇同数之表决,则为主座行使特权之候.彼可随意左右袒,或加多一数,使案通过,或由之使自打消.倘彼为赞成其案者,当宣布如下,曰:"二十人赞成,二十人反对,本主座加入赞成方面,案得可决."倘彼反对,则曰:"二十人赞成,二十人反对,而案打消."

  主座又可加入少数以成同数,以打消动议.倘表决为二十人赞成,十九人反对,而主座欲打消其案,则宣布如下曰:"二十人赞成,十九人反对,本主座亦加入反对,而案打消."

  七十三节 主座有表决之权利主座亦为会员之一,有同等表决之权利.但此权利除遇同数时之外,鲜有用之者,惟其存在则一也.而其惟一之例外,则为主座非属会员之一,如美国副总统为元老院之议长,则除同数之外,本无表决之权;但元老院代理议长,本为元老之一,则有表决权也.

  若用点名以表决,则主座之名亦按次与会员同时点之,而主座应名与否听之.倘彼既应名,而得同数之表决,则彼不能左右袒矣,盖每会员只得一次之表决权也.倘彼尚未应名,而遇有同数,则彼宣布时可随所喜而加表决也.

  七十四节 点名表决用声表决、起立表决、举手表决及分两部表决,上已论之矣.而点名表决则与各法不同,盖此法非由主座自行采择,乃由动议及表决而定.若遇特种法案欲得记名,以便知谁为赞成谁为反对者,则点名表决为不可少者也.但点名表决,恐难得大多数之赞成者,故宜立例以规定少数(五分一)人有要求之权利.此等条例,凡有集会多采用之,而永久社会亦当采用之.

  到表决之时,或表决之前,如有会员欲记名表决,当照常讨地位,动议"用点名表决".此动议不讨论,而呈表决,若得在场五分之一赞成,主座当宣布曰:"已得五分之一赞成用点名表决,则点名为刻下秩序矣."书记遂起执名册,逐名高唱;若不见应,则再唱之;但不三唱.每会员名字唱出之时,即应曰"可"或"否".书记按名而记之:可者作一号于其名之右,否者作一号于其名之左;唱毕,将可否各名数之,而交主座宣布之.

  七十五节投票表决若欲秘密,则当投票表决,其法已详于十四节.此为烦缓手续,多用于选举职员、委员及代表或收接会员等,及用之于关于个人而不便公然讨论、不便公然表决之问题.投票表决之动议,其发起及呈表决,由大多数以决定,一如平常之动议焉.

  七十六节 由少数或多于大多数以取决寻常通例,赞成、反对之表决皆定于大多数,此除少数特别事件之外莫不皆然也.在用点名表决,只需在场者五分之一.在改章程、修宪法及罢免会员等事,当需三分二之数.而停止条例,当需一致之表决.及其它之事件,由仅仅大多数通过而致大不便者,须立以需更大多数之例以防范之,庶为万全也.

  第十章 表决之复议

  七十七节 复议之定义按之常例,凡动议一经表决之后,或通过,或打消,则事已归了结矣.惟预料议员中过后或有变更意见,遂欲改其表决者,故议会习惯,有许可"复议之动议",即推翻表决而复行开议也.其作用,则所以救正草率之表决及不当之行为也.

  七十八节 复议动议之效力此动议若得胜,则其效力有打消表决,而使案复回于未表决前之状况,以得再从事于种种之讨论,然后再行表决也.此动议若失败,则其效力为确定前之表决,而不许再有异议也.盖会议公例,每一表决,在一会年内非全体一致,不得有二次之复议也.

  七十九节 何时可发复议动议此动议只可发于同时,或于下会,若过两会期之后则不能再发矣.若发于同时者,可以立即开议,又可由动议及表决延至下期开议.若发于下期者,必当立时开议.但两者皆无立时决断之必要.倘此动议得胜,亦不过重开讨论耳,而其受延期及他种行动之影响,则与他议案同也.倘此动议失败,则表决案便得最终之确定矣.

  八十节 何人可发复议动议复议动议有一重要点,与他动议不同者:即他动议在场之人皆可发之,而此奇特动议只有得胜方面之人乃可提出.其限制之理由,则以事既经表决之后,则失败者固欲复议,而得多一次之表决以挽救其失败,故常乘间抵隙,俟得胜方面人数减少之时提出复议,如是则对于得胜方面殊欠公平也.故为公平起见,当加限制于一方,诚为良法美意也.倘表决果有不当,则失败方面之人自易说托得胜方面之人,以提出复议也.

  凡一问题既经圆满之讨论、公平之表决,则一次已足矣;独遇有特别重大之理由,乃有提出复议之事.故为之限制者,所以防止不时之复议也.此等限制,立法院及大会场多采之,以其属乎公平适当也.倘有社会不欲用之,当订立专条,规定凡有会员皆可提出复议动议也.

  八十一节折衷办法于二法之中,求一折衷之道,可望解决此奇特问题者.其法如下:"复议动议,若发于表决之同日,则两方面之人皆可发之.如发于表决之下期,则只得胜方面之人可发之."如是乃可防止下期为失败党出其不意之推翻表决案,而于同日又不碍失败方面之人发挥新义也.凡社会之欲折衷办法者,可采此法以为专条也.

  八十二节 讨论复议复议动议之讨论,与停止讨论动议之讨论同,皆限以时间.以此种讨论,除说明因何有复议之必要,则无可再说也.倘此讨论费时太多,致有障碍于本题者,会众便可请主座维持秩序而停止之矣.又停止讨论之动议,亦可施之于复议动议,如他之独立动议焉.如此即立将各种讨论终止.若事已至此,则便知大多数之人已表示其不愿再听,而决意不欲复议矣.

  八十三节 得胜方面之释义得胜方面,非必为可决方面及大多数方面也,若一动议或一问题被打消者,即否决方面之人为得胜者也.若须三分二之数以通过一案,而其案被打消者,即得胜方面乃少数之人也.若两造同数,而最后之人加一否决者,即此否决者为独一之得胜人也.又若须全体一致以通过一事者,而一人梗之,此一人即为得胜方面,倘须复议则只此一人乃能提之也.八十四节 复议之演明式设使地方自治励行会已通过之案为"本会公开一演说会",曾经正式表决而记录在案,则其事当然归于结束矣.乃有甲君以为其事决于仓卒,或欲表示其不合时宜之理由,故于同时或下议期讨得地位而言曰:"主座,我动议复议本会表决’公开一演说会‘之案."言毕遂坐.而主座乃曰:"复议动议只可由得胜者发之,倘甲君为表决是案之得胜者,其动议方为有效,而在秩序之中.否则非是."是时书记当翻记录,如为点名表决者,则"可"、"否"必识于名下,一看便知甲君属于何方.若无记名之表决,甲君当答曰:"我表决于得胜方面."或曰:"我非表决于得胜方面."随其所行而言之.若彼不属得胜方面,则彼之动议不入秩序;除有得胜方面会员出于友谊,为之再提其动议,而主座当不为之接述也.最妙莫如甲君于动议时则提明如下,曰:"主座,我对于某某案乃表决于得胜方面者,今动议复议其表决."

  若甲君为表决于得胜方面者,主座当曰:"有提复议’本会公开演说会‘之表决案,诸君准备处分之否?(随或为一有限之讨论,各仅将其应否复开讨论之理由陈之而已.)赞成复议者请日’可‘!反对者请曰’否‘!"若得通过,则曰:"复议得通过,请诸君将案复行讨论."若否者为大多数,主座则曰:"否者得之."或曰:"复议之案失败,公开演说会之表决,仍然确立."

  八十五节不能复议之案以下各案之表决,或通过,或否决,皆不能复议者,为散会之表决、搁置之表决、停止讨论之表决、付委之表决(而委员已着手行事者)、复议之表决,及申诉之表决、选举之表决、投票之表决等是也.又表决案之已着手执行者,皆当然不得复议.

  八十六节 复议动议宜慎用复议之动议始自美国,其用处乃以应非常之事.如他法之能力已穷,而仍不能达目的者,然后始用之,方可谓为适当.要之,最善莫若先尽一切必要之讨论,详而议之,使无遗义,然后从事于表决,庶不致会众有所借口于复议也.总而言之,此奇特之动议务宜审慎少用为佳,故只限于得胜方面也.

  八十七节 取消动议取消动议与复议动议甚相似,而两名目常有混用之者,其实大有不同.复议动议,欲将表决之案再加详细之讨论,而后再行表决之.取消动议,乃直将表决之案取消,不复再议.又复议动议,当受限制,如前所述;倘得通过,则再将问题讨论,而再行表决,如是则受两度之表决.而取消动议,为独立之动议,不受限制,人人能发之;倘得通过,则直打消全案,而无再行表决之事.简而言之,其前者则将问题复呈于众,其后者则将全案打消.

  八十八节 两动议之功效复议动议之限制条例,不能假取消动议以免除之,其理甚显也,否则其条例之维持作用全然失却矣.且若借此免除,亦殊欠公允.故事件一过复议期限之后,则不能以取消动议施之矣.惟向无一成不易之例,是以社会习惯以一年为一会期,今年会期所定之事,明年可以取消之.又由全体一致,则复议动议或取消动议皆可随时发之,非此所能限制也.复议之本题,无论由大多数或大多数以下所通过者,而复议动议之表决,则必以大多数为定;而取消动议之表决,必要与本题之表决数相同乃可.取消之方式如下:动议者曰:"我动议将某某案打消."随当讨论,而后表决.倘得通过,即取消其案.若得否决,则其案得重行确定于今年之会期矣.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建国方略》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