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1:57
的事情开始的。这些事情看上去是细枝末节,微不足道,但一点一滴积累下来,逐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习惯,使人变得憎俭而趋奢,欲罢不能。 星火可以燎原,小虫可毁千年大树,蚁穴能令长堤毁于一旦,这都是小事的“大力”,是积累的结果。而欲望就是人心中的“星火”、“小虫”和“蚁穴”,欲望无度,不知节制,最终就反害自身,直至及于子孙。 前人说,“志之出骄,犹桂之抱蠹;心之生欲,犹火之含烟”。就是说,一个人的骄纵,就像一个大树喜好小虫;内心产生的欲望,就像冒烟的灰烬。如果我们不能防微杜渐,任其发展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丧失志向和理想,使道德堕落,走入罪恶的深渊。 我们该怎么节制自己的欲望?前人也有很好的方法,关键就是把住五道关口。最基本的就是收敛情欲,这是所有嗜好的源泉。而“五关”则指:所视,勿求华丽,否则它会成为破坏性情的巨斧;所听,勿追求靡靡之音,否则它就会成为攻破安宁心境的大鼓;所食,力戒贪图滋味,否则它就成为穿肠的毒药;所嗅,勿尽尝美味,否则它就会成为熏喉的毒烟;所出,勿非车马不行,否则它会成为恶劳的先机。说到底,就是节制情欲,不要好逸恶劳。
3、施政更需俭,繁政亦为奢 富民之要,在于节俭。节者,不伤财、不害民之谓也。 俭约不只是物质方面的拒奢,对领导者而言,同样也意味着施政的简单、清晰,杜绝种种的繁政。为了政绩,不顾民愿民生,也不顾本部门和地方的实情,而搞出种种的把戏,这是一种最大的奢侈。繁政必扰民,这是引起民怨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众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就是安。历代都讲求“安民”,不使民众困扰,并成为施政的最高宗旨。而“安民”通俗一点讲,就是不要折腾,给民以生息,使之安居乐业。 骄奢还是俭约,关系到社会的平安和稳定。这一切往往都是由领导者的执政素质所决定的。那些清心寡欲,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做事的领导者,其业绩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其政运也才会持久下去;反之,那些欲望横流,只知苛民不知养民,只知己欲不顾他人的领导者,必然会为民众所唾弃,最终导致凶乱。 劳民,却盼望政久,历史已经证明其不可能。倒行逆施,终致桀纣之祸患;顺乎民心,必成禹舜之大业。领导者不可不审慎。
赏罚第九:防止不公招致乱政
1、赏罚的基本法则 赏及无功,无以劝善;罚及无罪,无以惩恶。唯赏与罚,不可不当。 赏罚是领导者重要的权柄。善用则令政通人和、秩序和谐;错用则使民心背离,英贤远去。 赏罚的最基本前提是公平、公正,内心无偏。要做到有功必赏,有错必罚。如果错赏无功的人,就达不到以赏来劝善的目的;反之,如果惩罚了无错的人,也达不到惩恶诫人的目的。所以,有功必须要赏,即便该人有仇于你,也不能犹豫;有罪,则必须要罚,即便是你的亲属、朋友也不能例外。 赏罚的另一个法则是,通过赏罚来实现对其他人的影响。按照《左传》的说法就是,如果奖赏一个人而使天下的人都能深受鼓舞,就一定去奖赏他;如果惩罚一个人而使天下的人都能引以为戒,那么就一定去惩罚他。这里面隐含的就是要求众人对既定制度的遵循。 孔子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领导者自身的公正,是天下为公的前提。而天下为公,则为整个部门、地方或国家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2、赏罚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推广德行 天以寒暑为德,君以仁爱为心。 赏罚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赏罚所要达到的结果。奖赏一个人不是因为宠爱他,而是为了褒扬他的功绩或善行;惩罚一个人也不是因为打击他,而是为了杜绝他的错误,并挽救他。 所以,领导者是基于爱心,基于自身的德行来决定赏罚的。对下属和民众的关爱,对事业的孜孜以求,是赏罚的基本基础。无论大奖大罚,岁月更替,都不能令自己这种爱心和德行消弭,而要始终不渝。 赏罚的目标是制度的有效贯彻。因此,赏罚必须出之于制度,并以制度的要求为准则。朝令夕改,只会令民众无所适从,并导致混乱。这就像天地寒暑调和不乱,适得其时,一年四季人们就不会生病;自然的风雨若时起时伏,变幻无常,人们就可能会挨饿受寒一样。 君子须有悲悯之心。领导者须知道民众的需求,关心民众的疾苦。本着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心怀从赏罚上进行取舍。
3、赏罚必须公正,不避亲,不仇仇 赏者不德君,功之所致也;罚者不怨上,罪之所当也。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赏罚之权也。 赏罚如同荐人一样,不能因为亲疏而有所区别。赏罚所出,应该基于制度,基于公正之心。要做到令赏罚者不致因赏而感激,也不致因罚而怨恨。使之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制度所系,而不是领导者个人的成见。 赏罚要做到明确、适度。在行使赏罚之前,应该首先明确制度,明确奖赏和惩罚的条件,并将其公布出去,令大众所周知。法令不明确的情况下,行使赏罚权,只能令人怨恨,且无法实现惩恶扬善的目的。
赏罚的适度,就是要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准确地实施奖惩。小功而大奖,则使人生骄纵之心;大功而小奖,则使人心生不平;小罪而大罚,亦使人心生不平;大罪而小罚,则令人心存侥幸。 对与领导者亲近的人,实施赏罚尤其需要慎重。切不可因为亲近而过奖轻罚。某些人虽然善于顺应自己,但他的行为若不利于大政方针的实施,甚至因持宠而带坏头,则绝不能因为他对自己亲近而破坏奖惩制度。 对与领导者疏远的人,尤其是平日经常与自己唱反调的人,赏罚也须慎重。这时候最能考验领导者个人的胸怀和素养。对其应照制度办事,勿过罚轻奖。做的恰当,反而令其生感恩之心,也会令他人敬服。 领导者必须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智慧和胸怀,而不要局限于一时一事的得失。一切都应从大局出发,从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出发,不去计较个人恩怨。只有这样,那些受奖赏的人才不会因奖赏而感激领导,知道自己受奖赏,是因为自己的成绩;同样,那些受惩罚的人也不会因此去怨恨领导,知道是因为自己罪有应得。就如《尚书》所说:不要偏于私情,也不要结党营私,这样事业就会畅行无阻,领导者的德行就会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