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卷三

书名: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作者:李世民 本章字数:4855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1:57


卷三

俭以养性,静以修身。俭则人不劳,静则下不扰。人劳则怨起,下扰则政乖。

诫盈第七:防止骄傲产生过失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君居至高至极之位,乃丰盛之象,固当忧惧守中,不至过极则可。不然,必有倾危之机发矣。 古人云,满招损,谦受益。损益的道理,是每个当政者必须把握的准则。一般而言,初莅政坛,往往会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做事也克勤克俭,事必躬亲。那些逆耳之言,也能够听得进去。但是,一旦青云直上,春风得意之时,常常就忘了前人的告诫,难免得意忘形,追求腐化享乐了。最终只能落个令人不堪的下场。所以古人才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事物的发展,犹如太极相生,凡满则盈,凡亏则补。这就是阴阳之变,物极必反的道理。对当政者而言,尤其应该时刻警惕,万勿跌落骄奢的无底深渊。 孔子曾经说过,为人聪慧,应该示人以愚;功劳出众,应该学会谦让;勇力无边,应该懂得胆怯;富有四海,应该有所节制。就是说,凡事都要有度,要知道自我克制,要把俭约和静远当成行事的指南。 每个领导者都应该以俭约质朴之道涵养自己的品性,学会宁静以致远的道理。德行的修炼是为官一生的功课,永远都不会有止境。 当政者的戒骄戒躁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手握权柄,其行为不仅与自己相关,造成影响;也与国家、部门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如果他欲望膨胀,则难免就会苛求百姓,使之劳苦困顿。对位居高层者,其行为甚至能直接影响国家的安定和存废。这样的例子在前代比比皆是,比如秦始皇、汉武帝,都是因为满足自己的一己欲望,而无事生非,穷兵黩武,妄加税赋,给国家和人民的生活带来巨大的灾难。前者甚至因此而亡国。

2、玩物丧志,骄奢扰民 荒虐暴陵,疲民力、失人才,患生何疑?患既生于下,其在上者,得安乎? 领导者追求豪奢,喜欢靡靡之音,自然就会去苛民,驱赶民众去满足其一私之欲。如此一来,正常的秩序就会被打破,民众就会因为种种苛政而苦不堪言,自然民心背离,使政不能行。无民心,则无政。国家、社会何以稳定?所以,社会不稳定因素,往往由上而起。 领导者丧失理想,忘记本分,并变得骄纵,也会令追随者感到失望,并对未来失去信心。这样人才就会纷纷离去,自己最终变成孤家寡人。 骄奢亦会令谄媚者乘虚而入,渐渐围绕到领导者身边,并遮蔽其视听。他们为了一己之私利,往往会媚上取利,想法设法满足领导者的私欲,从而使之步步进入无底深渊,而终不能自拔。 领导者的骄纵,会毁坏法度,令正常的制度不能施行。法不能行,则政不长久。长此以往,则使腐败、苛政蔓延,并引起社会动荡、百业衰弊。

3、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人神怨愤,上下乖离,佚乐未终,倾危已至。

古人常说,奸臣误国。但奸臣当道的根由,其实由上而起。倘上能辨忠奸,则忠进奸退,使奸佞者没有误国的可能。反之,上下背离,上不知安民,下无视领导者的权威,则政令不行,国不误也就难了。 诫奢须由对自身喜好的节制开始。古语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领导者喜欢玉石,则下属自然有取媚于上者,四处搜刮奇石;领导者喜欢字画,则名家字画恐都将价值不菲。骄纵的领导难免不会有苛刻、谄佞的属吏,最终必导致害政伤民,并及于自身。 如果领导者枉顾民生,不知下属、百姓之疾苦,那么,就不能不天怨人怒,民怨沸腾。结果就是,上诈其下,下欺其上,使民情难辨真伪,世风日趋恶化。所以,官若贪腐,民廉亦难;官若无道,民亦难直。

崇俭第八:防止侈靡导致堕落

1、声色犬马是自我堕落的始端

凡创业之君,莫不以俭约而兴;败国丧身之主,莫不以奢侈而亡。 贫不学俭,富不学奢。 安贫乐道,乃古代君子的品格与精神。但安贫并非破衣陋食,实是讲一个“度”字。倘若民且无食无居,为政者却三餐有山珍,暮宿有豪宅。这就脱离了俭约的本分。所以,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法,更是一种精神风范。其要旨,就是对资源的合理的、有度的使用,对下属、民众的体谅与关怀。 对一个社会来说,资源永远是有限的。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有效的使用上面,就是俭约。反之,不计资源的情况,无端地追求享乐,就是奢华。对国家而言,有限资源的合理使用,才是富国富民之道。 一般来说,创业之初,基业尚未巩固;民心尚未稳定;经济尚未繁荣,此时,效法俭约就比较容易施行。一旦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身处太平盛世,则俭约的实行就变得困难。但是,国运昌盛之时,能够将俭约牢记于心,却显得尤为重要。“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所有的崩溃都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一时之不俭固然不会成为问题,但长此以往并成为习惯,则必然导致国运衰微,社稷倾覆。 对领导者来说,俭约应该成为自我追求的精神。丧失这种精神,就失去了公正执政的基础。对声色犬马的追求,会导致自己德行的衰败。“欲壑难填”,享乐就像鸦片,会逐渐侵蚀一个人的灵魂,并使之堕落。 俭约不仅指物质,同样也指精神和心灵。在这方面,俭约体现着内心的坦率,一种以拙藏巧的智慧,即所谓大智若愚。俭约是与骄纵相对立的。不能俭约者,通常内心欲望膨胀,自以为功高卓绝,难免就颐指气使,飞扬跋扈。这种不可一世的态度,会使人远离自己。 俭约也是一种榜样,一种垂范。当政者从俭约中体现的,不只是物质的节俭。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是因为自己憎嫌荣华,讨厌甘美,而是希望能率先垂范,用淡薄名利、生活节俭的风尚成为属官和百姓的榜样。以培养风俗纯正厚朴,邻人和睦相处的良好社会风气。 俭约思易而行难。它需要内心的自我节制,是一种个人的自律。这种自律须时时为之,不能懈怠。它是为官一生的行事准则。追求俭约,要做到善始而慎终。因为职位之提升、即将离职,等等因素都能导致内心的松懈。而稍稍的放松,都可能导致晚节不保。

2、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桂蠹虽小,终损荣芳;火烟虽微,必滞光焰。 由俭到奢,往往都是从细节、从微小

的事情开始的。这些事情看上去是细枝末节,微不足道,但一点一滴积累下来,逐渐就会成为一个人的习惯,使人变得憎俭而趋奢,欲罢不能。 星火可以燎原,小虫可毁千年大树,蚁穴能令长堤毁于一旦,这都是小事的“大力”,是积累的结果。而欲望就是人心中的“星火”、“小虫”和“蚁穴”,欲望无度,不知节制,最终就反害自身,直至及于子孙。 前人说,“志之出骄,犹桂之抱蠹;心之生欲,犹火之含烟”。就是说,一个人的骄纵,就像一个大树喜好小虫;内心产生的欲望,就像冒烟的灰烬。如果我们不能防微杜渐,任其发展下去,最终的结果就是丧失志向和理想,使道德堕落,走入罪恶的深渊。 我们该怎么节制自己的欲望?前人也有很好的方法,关键就是把住五道关口。最基本的就是收敛情欲,这是所有嗜好的源泉。而“五关”则指:所视,勿求华丽,否则它会成为破坏性情的巨斧;所听,勿追求靡靡之音,否则它就会成为攻破安宁心境的大鼓;所食,力戒贪图滋味,否则它就成为穿肠的毒药;所嗅,勿尽尝美味,否则它就会成为熏喉的毒烟;所出,勿非车马不行,否则它会成为恶劳的先机。说到底,就是节制情欲,不要好逸恶劳。

3、施政更需俭,繁政亦为奢 富民之要,在于节俭。节者,不伤财、不害民之谓也。 俭约不只是物质方面的拒奢,对领导者而言,同样也意味着施政的简单、清晰,杜绝种种的繁政。为了政绩,不顾民愿民生,也不顾本部门和地方的实情,而搞出种种的把戏,这是一种最大的奢侈。繁政必扰民,这是引起民怨的重要原因之一。 民众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就是安。历代都讲求“安民”,不使民众困扰,并成为施政的最高宗旨。而“安民”通俗一点讲,就是不要折腾,给民以生息,使之安居乐业。 骄奢还是俭约,关系到社会的平安和稳定。这一切往往都是由领导者的执政素质所决定的。那些清心寡欲,以民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做事的领导者,其业绩就会得到人民的拥护,其政运也才会持久下去;反之,那些欲望横流,只知苛民不知养民,只知己欲不顾他人的领导者,必然会为民众所唾弃,最终导致凶乱。 劳民,却盼望政久,历史已经证明其不可能。倒行逆施,终致桀纣之祸患;顺乎民心,必成禹舜之大业。领导者不可不审慎。

赏罚第九:防止不公招致乱政

1、赏罚的基本法则 赏及无功,无以劝善;罚及无罪,无以惩恶。唯赏与罚,不可不当。 赏罚是领导者重要的权柄。善用则令政通人和、秩序和谐;错用则使民心背离,英贤远去。 赏罚的最基本前提是公平、公正,内心无偏。要做到有功必赏,有错必罚。如果错赏无功的人,就达不到以赏来劝善的目的;反之,如果惩罚了无错的人,也达不到惩恶诫人的目的。所以,有功必须要赏,即便该人有仇于你,也不能犹豫;有罪,则必须要罚,即便是你的亲属、朋友也不能例外。 赏罚的另一个法则是,通过赏罚来实现对其他人的影响。按照《左传》的说法就是,如果奖赏一个人而使天下的人都能深受鼓舞,就一定去奖赏他;如果惩罚一个人而使天下的人都能引以为戒,那么就一定去惩罚他。这里面隐含的就是要求众人对既定制度的遵循。 孔子说,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领导者自身的公正,是天下为公的前提。而天下为公,则为整个部门、地方或国家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2、赏罚的目的在于治病救人,推广德行 天以寒暑为德,君以仁爱为心。 赏罚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赏罚所要达到的结果。奖赏一个人不是因为宠爱他,而是为了褒扬他的功绩或善行;惩罚一个人也不是因为打击他,而是为了杜绝他的错误,并挽救他。 所以,领导者是基于爱心,基于自身的德行来决定赏罚的。对下属和民众的关爱,对事业的孜孜以求,是赏罚的基本基础。无论大奖大罚,岁月更替,都不能令自己这种爱心和德行消弭,而要始终不渝。 赏罚的目标是制度的有效贯彻。因此,赏罚必须出之于制度,并以制度的要求为准则。朝令夕改,只会令民众无所适从,并导致混乱。这就像天地寒暑调和不乱,适得其时,一年四季人们就不会生病;自然的风雨若时起时伏,变幻无常,人们就可能会挨饿受寒一样。 君子须有悲悯之心。领导者须知道民众的需求,关心民众的疾苦。本着让人民安居乐业的心怀从赏罚上进行取舍。

3、赏罚必须公正,不避亲,不仇仇 赏者不德君,功之所致也;罚者不怨上,罪之所当也。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此赏罚之权也。 赏罚如同荐人一样,不能因为亲疏而有所区别。赏罚所出,应该基于制度,基于公正之心。要做到令赏罚者不致因赏而感激,也不致因罚而怨恨。使之明白,这一切都是因为制度所系,而不是领导者个人的成见。 赏罚要做到明确、适度。在行使赏罚之前,应该首先明确制度,明确奖赏和惩罚的条件,并将其公布出去,令大众所周知。法令不明确的情况下,行使赏罚权,只能令人怨恨,且无法实现惩恶扬善的目的。

赏罚的适度,就是要根据当事人的情况,准确地实施奖惩。小功而大奖,则使人生骄纵之心;大功而小奖,则使人心生不平;小罪而大罚,亦使人心生不平;大罪而小罚,则令人心存侥幸。 对与领导者亲近的人,实施赏罚尤其需要慎重。切不可因为亲近而过奖轻罚。某些人虽然善于顺应自己,但他的行为若不利于大政方针的实施,甚至因持宠而带坏头,则绝不能因为他对自己亲近而破坏奖惩制度。 对与领导者疏远的人,尤其是平日经常与自己唱反调的人,赏罚也须慎重。这时候最能考验领导者个人的胸怀和素养。对其应照制度办事,勿过罚轻奖。做的恰当,反而令其生感恩之心,也会令他人敬服。 领导者必须要具备高瞻远瞩的智慧和胸怀,而不要局限于一时一事的得失。一切都应从大局出发,从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出发,不去计较个人恩怨。只有这样,那些受奖赏的人才不会因奖赏而感激领导,知道自己受奖赏,是因为自己的成绩;同样,那些受惩罚的人也不会因此去怨恨领导,知道是因为自己罪有应得。就如《尚书》所说:不要偏于私情,也不要结党营私,这样事业就会畅行无阻,领导者的德行就会流芳百世。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