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卷二

书名: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作者:李世民 本章字数:6263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1:57


卷二

立国制人,资股肱以合德;宣风道俗,俟明贤而寄心。列宿腾天,助阴光之夕照;百川决地,添溟渤之深源。

审官第四:选任官员的学问

1、知人、安民,是为官者的基本责任

知人则哲,能官人。安民则惠,黎民怀之。能哲而惠,何忧乎欢兜,何迁乎有苗,何畏乎巧言令色孔壬?

知人善恶,则为大智。 为官者,尤其是班子中的一把手,有两个重要的职责:知人与安民。知人的目的在于选用人才、任用下级官员。如果不能了解所用之人的长短优劣,就无法做到人尽其才,恰当使用。在《尚书》中,大禹曾感慨说:“两者都能达到,这该有多么艰难!知人就会明智,就能任用贤人;安民则能施加恩惠,人民便会感怀之。为官明智且能普施恩惠,……哪里还会惧怕花言巧语、善于察言观色的非常奸之人呢?” 知人并非易事,既需要从学习中修炼,也需要从实践中揣摩。认识到人才的长短优劣,就可以有所选择地恰当任用,一旦任用,还应该给予足够的信任,使人才无所担忧。安民则需要关心百姓的福泽,不以乱政去扰民,不以苛政去责民。这样就会民心趋安,社会稳定,事业顺当。 在用人之前,可以通过“六征”法仔细观察,了解欲用之人的外在能力和内在素养。所谓“六征”就是观诚、考言、视声、观色、观隐、揆德六法。在此基础上全面了解人才之后,就可以达到正确使用,不致有误。 “观诚”就是观察人的道德、品质、情操。例如,富贵者,观其有没有礼貌;贫贱者,观其是否有德行;任宠者,观其是否骄奢;忧患受屈者,观其有无自尊、惧不惧外界压力;年少者,观其是否恭敬好学;为官者,观其是否廉洁实干不空谈;年老者,观其是否老当益壮、思虑深慎。 “考言”就是通过观察其言论和谈吐来考察其志向。例如:谈吐直率不卑微,说话正直无私,不饰其美,不隐其恶,不瞒其过,此人可以信得过;如果言语工巧、虚饰所见,自圆其说,则此人德才不高。 “视声”就是通过人说话的声调来观察人内在的气质。例如:心地不诚者,讲话声音吞吞吐吐;心地诚恳者,讲话声音顺畅而有节奏。 “观色”就是根据人的表情来察看内在的气质。“观隐”就是通过人的外表来观察其遮掩的真实品质。“揆德”就是在上述五法的基础上,对人进行总的评价。 任用官员涉及国家安危、事业成败和民心向背,不可不重视。对每个所任用的官员,都应该彻底考核其实情,了解其全貌。在此基础上,给予充分的信任,促其清正廉洁,做到官员无懈怠、渎职之行为;职位无空缺、虚应之现象。这样就事业有成,功在当代了。这就是《左传》所说的“提拔的人不失职,做官的人不改变规矩”。

2、用人要尽其才,取其长 明主之任人,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 优秀的领导者选拔人才,应该像能工巧匠选用木料一样。直的就让它做车辕,曲的就让它做车轮;长的就用它做栋梁,短的就用它做拱角。总之,不管是曲的直的,还是长的短的,都要派上用场。这就是说,选用官员应该注重他的能力和素质,要做到取长补短,用在长处。 假如所选之人聪明而富有智慧,则用他的谋略;如果此人相对愚笨,则不妨用他的气力;对于勇敢的人,就用他的威武;对于胆小的人,可以用他的谨慎;对于那些既不算太聪明也不算太愚笨、既不是很勇敢也不是特别胆小的,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使用他。

3、没有不能用的人才,只有不会用的官员 良匠无弃材,明主无弃士。 对于一个良好的工匠来说,没有无用的材料;对于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来说,也没有无用的人才。所以,人才不在于能不能用,而在于会不会用。凡人凡物皆有长处,都有可用之资。只要用在合理的地方,都可以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选用官员,不能因为他曾做过一件坏事,就忘掉他做过的所有好事。同样,也不能因为他有过一点小的过错,就抹杀掉他所有的功绩。就国家而言,应该根据不同政务的要求,分设不同的职位,并按照具体条件选用适当的官员,这样就可以做到人尽其用。在工作中,不要对人才求全责备。 用人一定要量才而用。杀牛的刀用来杀鸡,那就是一种浪费;捕鼠的猫却让它捉虎豹,那只能令其力所不能及。前者说明大不可小用的道理,后者则说明小不可大用的道理。同样,用碗却欲盛长江之水,用车却欲载三两粮食,都是一种不合理的运用。前者说明轻不可重用,后者则说明重同样不能轻用。就人才运用而言,要做到轻重合适,职位与能力相适应。这样就不会使能力出众的人才产生无用武之地的抱怨;也不会使能力较小的人才感到整日劳累,苦不堪言。 此外,还应该注意到能力与智慧的差别。有的人智慧多,能力大,有的人智慧少,能力小。对于智慧平平的人,不能让他担当重任。对于能力不大的人,不能给他大的职务。其能力可掌一乡之政,则委之以乡职;其才能可掌一县之管理,则委之以县职……如此类推,就能做到人尽其才,职能相称。 为官者感到整日操劳,却仍有做不完的事情,弄不完的工作,这就说明他用人无法,没有使人才得到恰如其分的使用。而为政最高的境界应该做到:高枕无忧,垂拱而治。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人事安排是恰当的,各个职位都有能力恰当的人员在执掌,并且执行有序。国家的治与乱,都在于人才的得与失。用人得当还是失当,这是国家治乱的根本原因。 治理国家,要靠百官协同尽力;宣扬教化,要靠贤德之人齐心协力。班子集体的和谐一致,是执政成功的根本。而百姓对政策的全面认同,则是政策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前提。

4、善集众智,用人得当 列宿腾天,助阴光之夕照;百川决地,添溟渤之深源。独运方寸之心,以括九区之内,不资众力,何以成功? 执政要讲求集体智慧,俗话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天上星星虽小,但星河灿烂,也能给月色增添光亮;地上小小溪流,水虽潺潺,亦能为大海多增一份源泉。大海如此广袤,月亮如此皎洁,仍然需要涓流、微星来壮大自己。这是不是值得每一个领导者深思呢?各级官员执掌一国、一地、一部门之政务,事务之繁杂,人员之众多,如果不借助众人的智慧和力量,又何以保证最终的成功? 所以,必须按职用人,用人更要得当。同时根据人才的能力的大小,执掌职位的重要性和复杂程度,去分配他们的职权以及收入。这样才能令政事有序,执行有力。知人善任历来为当政者所审慎、关注,现在当然也不能不慎重对待。 审官,或者说选官,在某种程度上比求贤更难。因为凡为官则必有权,权之运用,合理与否,直接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因此,《尚书》才说,审官知人,尧帝亦感为难。 执政任官还需要好的制度的配合,合理的制度能够使官员的选用体系有效运转,不致紊乱。这是官吏廉洁清正,勤政爱民的有效保证。我们常常看到,人在则政举,人走则政散。某地因为有了一个勤政廉洁的好官,结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百姓富裕。但是,一旦此人离去,新人到任,则有是另外一番景象。这就是制度的问题,机制的问题。

纳谏第五:听取意见的学问

1、广开言路,虚心听取群众的呼声 木以绳直,君以谏圣。明君能受谏则臣不待其命承意而谏之也。既王能如此,则谁敢不敬顺王之美命而谏者乎? 在过去,大禹为了倾听臣民的呼声,就在宫殿前面放一个小鼓,谁有冤屈就可以敲鼓伸冤;尧帝也专置“谤木”于宫前,以求百姓的忠贞之词。从古至今,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都是各种政治制度对领导者的基本要求。这也是达到前面所说的“集合众智”的主要途径。 之所以要求领导者虚心纳谏,是因为领导者的级别越高,其与民众的距离就越远,就越脱离群众,越不理解民间的疾苦和百姓的要求。而广大百姓的要求,实际上也就是国家的要求,社会发展的要求。如果各级官员都不能对当地、本部门的群众要求有所呼应,其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就很容易出现偏颇。 虚心纳谏也是求贤拒佞的要求。广开的言路,可以倾听到各个方面的意见,这样就不会忽略周围的人才,也不会被身边的小人所蒙蔽。 为官者要做到虚心纳谏,就必须修炼自身的美德。防止因恭维献媚、阿谀奉承而丧失个人判断力。俗话说,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对领导者来说,时常对自身的喜好有所警惕是非常有必要的。

2、忠言逆耳,唯理是从 言之而是,虽在仆隶刍荛,犹不可弃也;言之而非,虽在王侯卿相,未必可容。 纳谏要做到不因人废言,对各种意见和建议兼收并蓄。如果某人说的有道理,他即便是个农民乞丐,也不能因为其地位的低下而不虚心倾听;如果他说的没道理,他即便是高官名流,也不能因为他出身的高贵而无原则地采纳。 是否接受一个人的意见,关键看他的意见是否合乎道理,是否对工作有益。至于他说话的语气、态度如何,都是不重要的。很多人可能说话木讷,言谈不敏;也有一些人可能言辞犀利,性格粗暴。但只要他们说的对,说的有道理,能给工作提供帮助,有利于实现执政为民的宗旨,我们就都应该虚心接受。这对领导者的个人品德和度量也是一种考验。 为官者须“大肚能忍天下难忍之事”,如果你对一些言词激烈,甚至不恭的意见都能做到虚心接受,那么,所有忠诚正直的人都会乐意为你提供建议,献出他们的良策。 相反,昏庸、狭隘的领导者则很难采纳意见,对一些执掌部门和地方主要职权的领导者来说,往往权大威重,更难接受意见,甚至对提意见者打击报复。这样,使得下级官员因为怕给小鞋穿而宁愿示好,也不肯说出心中的意见;平民百姓则因为心生畏惧,也不敢主动提出建议。如此一来,领导者就彻底失去了约束,难免放纵自己,甚至穷奢极欲,做出贪污腐败的罪行。所以,自己蒙蔽自己,从而看不到自身的过失,乃是为官者最容易出现的错误。

去谗第六:杜绝小人的学问

1、干大事必须远小人

士止于千里之外,则谗谄面谀之人至矣。与谗谄面谀之人居,国欲治,可得乎? 小人误国。干大事的人一定要远离谗佞奸险的小人。很多领导者经常春风得意,对奸佞小人的阿谀奉承之词不知警戒,而误落圈套之中,终生遗憾。实际上,阿谀奉承就像一杯放了毒药的美酒,看上去色香味俱全,其实一饮则毙命。财富、美色等身外娱乐之物,及非分之得,都应该引起足够的警惕。 能不能远离小人,关键取决于自己。己有所好,他人必然逢迎。对自己的喜好有所约束是必要的,对于他人逢迎自己的喜好应该警惕。 能不能远离小人,还在于自己有没有向善和追求正直的美德。一个领导者品德高尚,喜欢听取忠直之言,那么,四海之内的人,即便远在千里之外,也会蜂拥而至,积极地为你出谋划策;反之,如果总是拒人于千里之外,无论人家说什么都自以为知道。那些正直的人就会对你失望,慢慢地离你远去;而奸佞小人则会看到机会,纷纷地聚拥而来。 为官者必须记住,那些谗佞奸险的小人,只知道贪财谋利,窃取权势,争一时一世的荣华富贵,根本不把国家、集体和部门的利益放在心上,自然,也不会把领导者的利益放在心上。他们的目标就是自己的私利,为了私利甚至可以不择手段。 坏人蒙蔽领导者的结果就是,为官者离正直之士越来越远,离普通百姓越来越远,完全忘记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政者一旦失去了民心,再想重新获得,恐怕百倍千倍的努力也未必能够。 假如为政者落入奸佞小人的圈套之中,他的事业便会就此宣告结束。不仅如此,一旦踏上小人的“不归战车”,纵使想迷途知返,也往往不可得。最终的结果就是,众叛亲离,被国家和人民彻底唾弃。 为了远大的事业,为官者必须做到三件事:其一,积极研究前代的得失,作为自己的借鉴;其二,积极选拔任用贤能的人,信任他们,与他们一同共商大计;其三,就是坚决斥退奸佞小人,不为美景利诱所动。

2、辨奸之道

以不善先人者,谓之谄;以不善和人者,谓之谀。 为官者如果能时常加强自身修养,不断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是不会为奸佞小人所左右的。对于身边可能存在的小人,能够生成一双辨奸的慧眼,将其黜退。 小人一般只会阿谀奉承,毫无忠诚之心,也通常缺乏足够的能力。相反,对部门那些有能力的人,往往看不顺眼,刻意打击报复。他们内心都极其险恶,唯恐自己不能先于别人大富大贵。 奸佞小人还喜欢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他们总喜欢运用甜言蜜语,结交一批同好之人,相互勾结,施展阴谋。在单位、部门之中,往往无孔不入,无深不至,好像没有什么是他们所不知道的。对于当政者的喜好、趣味,更是了如指掌。这些人平时往来密切,善于互通信息,非议他人。 奸佞之人还喜欢花言巧语,弄姿作态。对于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对自己有益的人,就会想方设法地亲近、逢迎;他们善于察言观色,能够把握当政者的心态、情绪,并可以逢迎之;他们一般毫无主见,凡当政者的喜好,就成为他们的喜好,凡当政者喜欢的,他们就想方设法去满足,从来不会与上级的看法相逆。对于上级只知媚悦,不知建议。 奸佞小人总是看到别人的短处,忽视别人的长处。找到机会,就会去进谗言,试图对能力比自己高的,地位比自己高的,总是反对自己的人,进行攻击陷害,离间内部人员的关系,促成大家之间的隔阂。一些不甚明智的领导者,因为对人缺乏判断,没有知人能力,结果往往会被他们蒙骗。

3、亲小人,远贤臣,会致事业受损

朝有千臣,昭公去国而不悟;弓无九石,宣王终身而不知。 昏庸不明的领导者,经常因为荒迷惑乱,远拒贤良,听信小人的谗言,而误国误事,甚至远害家人,近害己身。前代因奸佞而丧国者比比皆是,忠臣孝子因小人诬陷而深陷囹圄的,也不计其数。所有这些,都是因为轻信小人,听信谗言的结果。 正直的人往往会成为小人平步青云的绊脚石,这就像兰花一旦生长茂盛,则容易被凄冷的秋风吹落一样,而成为小人的攻击目标。如果当政者不能明察,轻则使忠臣离去,重则使民心尽失。这通常都是倾覆一个国家的最大隐患,是部门乱政的主要根源。

4、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逆耳之辞难受,顺心之说易从。彼难受者,药石之苦喉也;此易从者,鸩毒之甘口也! 为官者若想磨练自己,提高自己的修养,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近正直的人,并且倾听忠直之言;反之,则会为小人所左右,从而败坏大德,背离正理,误入歧途。 磨练自己,提高自身修养的方法,就是时时审视自己,充分发现自己的问题和失误。审视和苛求自己往往是最难的。一个人的容颜相貌就长在眼睛的附近,人还无法自己审视自己,何况自身的是非得失这种无形的东西呢?所以,为官贵在自省,贵在自我审判。 我们在修饰打扮自己的时候,都知道去照照镜子。但在修养自己的德行的时候,却往往忘了向人请教,并自以为是。这是何等的愚蠢和荒唐啊。 一般来说,逆耳良言都比较难以接受,而顺自己心意的话则易于听从。这是领导者应该深思的。人们常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那些你爱听的话,往往就来自小人的奉承、献媚;那些逆耳的犀利之言,则一般出自忠贞之士的苦口婆心。 当政者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像人有了病吃药治病一样。善于听取意见的人,往往不容易被奸佞小人所迷惑。 拒谗纳谏说来容易,做来却很难。谁都知道虚心纳谏是美德,但做到的人何其之少?原因是什么?这里面还有一个领导者的素质问题。为了听取明智的建议,首先应该知道何者明智,何者不妥。如果自己缺乏辨别能力,尽管有纳谏从良之心,却难免忠奸不分,错把谗言当忠言,而误国误事。所以,纳谏再往前错走一步就变成了信谗。 为官者要审慎。倘若不能听到、看到实情,则对于相关的汇报就应该三思而后行;如果不能听到更多的意见,对于将办的事情就要仔细斟酌。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