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1:57
更要教育自己
1、文化是社会的经纬
宏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 古代一直有“文以安邦,武以定国;乱世阅武,治世从文”的观念,并作为成就帝王霸业的不二法门。这种强调文化建设的看法对后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可以归结到文化上面,而文化本身也是联结国民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一种思想的秩序。不同的文化还有不同的规范和内涵。对一国民众而言,这就是他们内心所追随的祖国的精神世界。因此,不能构建一个民众认同的文化内涵,也就无法使民众真正产生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文治国,需强调制度建设。而制度就是社会运转的所有规范。天下固然可以靠武力取得,但治国则必须依靠制度,在古代,这就是“礼乐”。制度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规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2、通过教育,提升民智,提升领导力
质蕴吴竿,非羽不美;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 文化建设由教育始,通过教育,可以引导民众,宣扬政策,提高全民的素质,提高国民的文化凝聚力。因此,教育是国家长期发展的基石。 教育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众的制度内在化。恰当、有效的教育,可以培养出负责任的、知书达礼的良好公民。 领导者必须重视教育。这里的教育既包括对民众的教育,也包括对自己的教育;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德行的修养。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德能兼备的社会公民。 不走近深溪,就无法知道地到底有多厚;不认真学习,就无法明白智慧的源泉。天资聪慧、善辨有识的人,不学习也成不了大气候。教育,既是为了培养贤能之人,也是为了让人们进德修业,养身增智。 忽视社会的教育,则导致人才匮乏,甚至民众德行的败落,直至盗贼横行,不法频仍;忽视领导者自身的教育,则会使其执政无力,甚至品德败坏,由民之公仆成为民之公贼。 领导者有责任成为教育的力行者和建设者。作为社会的领袖,自当成为民众的楷模。因此,问题民众的存在必然因为存在有问题的领导。这个责任是领导者所推卸不掉的。 领导者不能教育自己,也就无法去教育民众。没有高尚道德的领导者,既无法感化百姓,也无法引导百姓。这种人实在不应该占据他的位子。 国家是平安还是危乱,是兴盛还是衰败,都体现在教育之中。这个道理任何人都明白。但是,难的不是明白这些道理,而是不易实行;更难的不是一时能够实行,而是能否坚持始终。所以,教育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世、百世都不可懈怠的千秋大业。 重视教育,必须重视德才兼备的人才,在社会养成尊重老师的风气。唯尊师,才能重教。任何领导者都应该有自觉的做小学生的气度和涵养,认认真真向他人学习。切不可高高在上,拒绝视听。取长补短的学习之道,也就是领导者日新的成长之道。
3、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人常说,以德服人。狭隘地讲,就是靠德行去折服别人;广义一点,则是以文化的厚重来吸引他人。因此,文化就是软实力,是胜过武力、蛮力的“上智”之道。 领导者应该致力于推进文化建设,尤其还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成为民众的表率和楷模。要成为制度的建设者,不要成为制度的破坏者。 文化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吸取营养,提高自身文化的厚重感。对领导者来说,德行和能力都是他不能间断的日常修行。 腐败堕落的官员,原本并非只知道作恶,而是没有把善行坚持下去;优秀卓越的领导,也不是没有错误和缺点,而是知道行善备恶,经常自省。大路幽远而难以循行,小路近在眼前却极易遵行。歪门邪道最终会使人迷失方向。 个人修养不能畏难,并且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不成气候的人,往往只选择那些容易的事情去做,而不愿努力去做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他们常常难以获得成功;相反,志向远大的人,却因为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不愿毫不费力地去做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们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世上本无天命,一切都是由人的主观努力和追求所决定的。无所追求不能成为领导者的座右铭,而必须把锐意进取当成自己的日常指南。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领导者应该效法历代雄才大略之人,并以之为楷模。否则,自己倘若起点就很低,又不去选择杰出人士作为老师,就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 领导者必须懂得反省,时常对自己的德行,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找出成功的地方和失误的地方,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并能不断提高。 领导者亦须追求完美,尽善尽美应该成为自己的准则。不但做事尽善尽美,更要做人尽善尽美。 如果追求善道,弘扬美德,安民敬业,那么就会事业顺畅,身位平安。相反,如果放肆情欲,贪图享受,那么就会基业倾危,身丧位败。创建一份事业不易,但失去却很容易;拥有一份得以施展才华的职位不易,但失去却在瞬息之间。 在制度面前,领导者绝不能成为特例。上行下效,最终就会导致制度的毁败。所以,国家的败亡一定是由上开始的,部门和地方的衰败也是由领导者开始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者不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