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卷四

书名: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作者:李世民 本章字数:4147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1:57


卷四

圣世之君,存乎节俭。富贵广大,守之以约;睿智聪明,守之以愚。不以身尊而骄人,不以德厚而矜物。

务农第十:关心“三农”,以利社会稳定

1、农事乃一国之大事 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故以务农立国,以足食为政。

俗话说,衣食足而知礼节。在一定情况下,物质基础是决定人的道德行为的。也就是说,生存权是其他一切权利的基础。没有生存权,妄谈其他任何权利都毫无意义。 生存权是每一个人天赋的权利,是自然权利,非但不能剥夺,更须切实重视,并尽国之全力予以满足。否则,将直接影响至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关注国民的生存权,注重农民的利益是尤为重要的。历代以来,农民都是中国人口的多数,是中国的主体。没有一个占绝大多数的人口的权利的实现,也就不能认为社会公平的实现。 对农民的重视,要出自内心。“栉风沐雨,莫劳乎农;沾体涂足,莫贱乎农。”农民历代都是国家最辛劳的群体之一,也是表面上重视但往往内心视之为“下等人”的群体之一。对当政者而言,重视农民、农村、农事更须做到实处。不要去劳民,不要去扰民,使农民能够安心于农村的发展。 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发展是国家的安全基石。一方面,社会的稳定和国家总体的繁荣需要以农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为基础;另一方面,国家的粮食安全需要以农民的安心务农为条件。因此,重视“三农”就是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切关注。 农民的富足也是国民整体素质提高的前提。没有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无法促进整个农村教育水平的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就成为空谈。由此导致的国民间的发展不平衡将成为社会隐患。当政者不可不慎。 粮食安全不但是国内政治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同时也是外交战略的基石,抵御外界可能的入侵的基石。过分的重商,并伤及农业本业的发展,将舍本逐末,使国家粮食安全产生隐患,并动摇国家的根本。

2、重视“三农”,言语之外,更须力行

君不约己,而禁人为非,是犹恶火之燃,添薪望其止焰;忿池之浊,挠浪欲止其流,不可得也。 重农须安农。农民不能安于本业,使土地荒芜或变为非农之地,重农的目的就无法实现。而使农民安于农业的前提,就是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可以获得与其他行业像匹配的收入和地位,使其生活水平得到切实的提高。 重视农业,领导者必须从口头重视转变成切实的行为。多施仁惠,给农民以更多的利益,关注他们的困难,重视他们发展中的问题并进行解决,使农民看到安心农业的长远发展前景,他们才能安心成为职业的农民。 重视农业,领导者必须走近农村,贴近农民,身体力行,为各行各业带好头,充分调动和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并确立重视农业的制度,鼓励农业发展的措施,保障农民生活的方案。这样,农民才能安心务农。

阅武第十一:军备不怠,是长期和平的基石

1、武备是和平的后盾

不教人战,是谓弃之。故知弧矢之威,以利天下。 “弱国无外交”,其弱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政治实力上,同时也表现在军备之上。备军非为战,更为防战。军备不整,敌人就会轻视你,并心存侥幸。时机不当,难免有非分之想。所以,无论强弱之国,都需重视军备,以警示国之小人也。 武备有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对内须能内惩贼子,使民众生活安定,不会因安全问题而整日惶恐;对外须能外御强敌,使他国无有非分之想,并能克敌于国门之外。即古人所说,武备齐整,则令“诸侯听命,蛮夷宾服也”。 故此,武备非生活之必须,但却是和平之基石。常备之心不懈,就能令人民安心生活,国家无有外患。 能战且不能怯战。对宵小之徒,不能存仁爱之心。对宵小的妇人之仁,就是对国家、对人民的戕害。所以,面对国内的暴徒以及国外的一再挑衅,若令和平的目的不能达到,则需兴雷霆之怒,果敢之决策,以暴制暴,还国家和人民于和平。 但是,“兵甲者,国之凶器也”,“争者,人之所乱也”。备兵却慎用兵,不但体现着高级领导者的个人智慧,也体现着一个国家的集体智慧。应该本着追求和平的目的,备武并慎用,尤其不能乱用。否则将害民误国。

2、盛世更须修武 明王虽享隆平之时,亦未尝不阅武以备不虞。 盛平的世道,同样不能放松武备,且要比战乱之时更为重视。古人尝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盛平的世道本就容易忽视武备,以为和平足以长久,升平足以恒远,对敌人丧失警戒之心。而武备一旦废败,则无法短期内重建,倘身临战时,难免“不教人战,而使之战”,徒令国民生灵涂炭。 盛平之时重视武备,亦体现一个国家的精神。而国家的精神不败,是国运得以长久的内在基石。这种安乐而未忘忧的警示之心,会折射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并使民众强悍,不屈不挠,促进国家的恒久发展。 盛平之时重视武备,是强健民众体质与精神的举措。尚武而不擅用武,恰恰体现着一种内在的中庸与和谐。国民体质与精神的双重提高,才是国民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盛世的军人,须有枕戈待旦的精神,随时为国为民赶赴沙场,并以此为荣,以此为自豪,以此为使命。

崇文第十二:教育民众,

更要教育自己

1、文化是社会的经纬

宏风导俗,莫尚于文;敷教训人,莫善于学。 古代一直有“文以安邦,武以定国;乱世阅武,治世从文”的观念,并作为成就帝王霸业的不二法门。这种强调文化建设的看法对后世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人类社会的发展,终究可以归结到文化上面,而文化本身也是联结国民的精神纽带。 文化是一种思想的秩序。不同的文化还有不同的规范和内涵。对一国民众而言,这就是他们内心所追随的祖国的精神世界。因此,不能构建一个民众认同的文化内涵,也就无法使民众真正产生集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以文治国,需强调制度建设。而制度就是社会运转的所有规范。天下固然可以靠武力取得,但治国则必须依靠制度,在古代,这就是“礼乐”。制度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规定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行为规范,也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中的定位。

2、通过教育,提升民智,提升领导力

质蕴吴竿,非羽不美;性怀辨慧,非积学不成。 文化建设由教育始,通过教育,可以引导民众,宣扬政策,提高全民的素质,提高国民的文化凝聚力。因此,教育是国家长期发展的基石。 教育既是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民众的制度内在化。恰当、有效的教育,可以培养出负责任的、知书达礼的良好公民。 领导者必须重视教育。这里的教育既包括对民众的教育,也包括对自己的教育;既包括知识的学习,也包括德行的修养。优秀的领导者首先应该是德能兼备的社会公民。 不走近深溪,就无法知道地到底有多厚;不认真学习,就无法明白智慧的源泉。天资聪慧、善辨有识的人,不学习也成不了大气候。教育,既是为了培养贤能之人,也是为了让人们进德修业,养身增智。 忽视社会的教育,则导致人才匮乏,甚至民众德行的败落,直至盗贼横行,不法频仍;忽视领导者自身的教育,则会使其执政无力,甚至品德败坏,由民之公仆成为民之公贼。 领导者有责任成为教育的力行者和建设者。作为社会的领袖,自当成为民众的楷模。因此,问题民众的存在必然因为存在有问题的领导。这个责任是领导者所推卸不掉的。 领导者不能教育自己,也就无法去教育民众。没有高尚道德的领导者,既无法感化百姓,也无法引导百姓。这种人实在不应该占据他的位子。 国家是平安还是危乱,是兴盛还是衰败,都体现在教育之中。这个道理任何人都明白。但是,难的不是明白这些道理,而是不易实行;更难的不是一时能够实行,而是能否坚持始终。所以,教育不是一时之事,而是一世、百世都不可懈怠的千秋大业。 重视教育,必须重视德才兼备的人才,在社会养成尊重老师的风气。唯尊师,才能重教。任何领导者都应该有自觉的做小学生的气度和涵养,认认真真向他人学习。切不可高高在上,拒绝视听。取长补短的学习之道,也就是领导者日新的成长之道。

3、领导者的道德修养 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

人常说,以德服人。狭隘地讲,就是靠德行去折服别人;广义一点,则是以文化的厚重来吸引他人。因此,文化就是软实力,是胜过武力、蛮力的“上智”之道。 领导者应该致力于推进文化建设,尤其还应该提升自己的文化和道德修养,成为民众的表率和楷模。要成为制度的建设者,不要成为制度的破坏者。 文化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无论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人,都应该不断学习,吸取营养,提高自身文化的厚重感。对领导者来说,德行和能力都是他不能间断的日常修行。 腐败堕落的官员,原本并非只知道作恶,而是没有把善行坚持下去;优秀卓越的领导,也不是没有错误和缺点,而是知道行善备恶,经常自省。大路幽远而难以循行,小路近在眼前却极易遵行。歪门邪道最终会使人迷失方向。 个人修养不能畏难,并且需要长期不懈的坚持。不成气候的人,往往只选择那些容易的事情去做,而不愿努力去做相对困难的事情,所以他们常常难以获得成功;相反,志向远大的人,却因为在困难面前无所畏惧,不愿毫不费力地去做容易的事情,所以他们能不断地取得进步。 世上本无天命,一切都是由人的主观努力和追求所决定的。无所追求不能成为领导者的座右铭,而必须把锐意进取当成自己的日常指南。 “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领导者应该效法历代雄才大略之人,并以之为楷模。否则,自己倘若起点就很低,又不去选择杰出人士作为老师,就不可能真正有所作为。 领导者必须懂得反省,时常对自己的德行,自己的行为,进行反思,找出成功的地方和失误的地方,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并能不断提高。 领导者亦须追求完美,尽善尽美应该成为自己的准则。不但做事尽善尽美,更要做人尽善尽美。 如果追求善道,弘扬美德,安民敬业,那么就会事业顺畅,身位平安。相反,如果放肆情欲,贪图享受,那么就会基业倾危,身丧位败。创建一份事业不易,但失去却很容易;拥有一份得以施展才华的职位不易,但失去却在瞬息之间。 在制度面前,领导者绝不能成为特例。上行下效,最终就会导致制度的毁败。所以,国家的败亡一定是由上开始的,部门和地方的衰败也是由领导者开始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政者不可不慎!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