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卷一

书名: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作者:李世民 本章字数:6612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1:57


卷一

战战兢兢,若临深而御朽;日慎一日,思善始而令终。 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

君体第一:自身修养的学问

1、执政须为民

欲为君者,能以德和民,民人乐为之用,乃可以为国。苟不以德和民,人民离散而不附,虽欲为君,得乎? 作为高级官员,职权并非人民拥护的前提。只有爱护人民,保护人民,才能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否则,人民就会背叛你,唾弃你。 一个高级官员必须具备高于民众的品德,并以德服人,以德领人。这样人民才会团结在你的周围,并群策群力,使政策得以施行。假如官员不以民众的利益为中心,甚至虐民、害民,那么,就会人心离散,弃你而去。此时,欲为官亦不能矣! 每个高级官员,外表都应该做到像山岳一样稳重、坚定,使人有尊崇、敬畏之感。这就是官员的外在修养。厚重的仪表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时时刻刻的自我修养。所谓“德重如山岳”,具备高尚的品德,官员在百姓心目中自然就会重如山岳;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即便你真的像山岳一样,恐怕也难以得到百姓由衷的敬畏。 当政者须树立天下为公的意识,决不能有丝毫的偏私。倘若有了私心,就无法做到公正无偏,这样,你在百姓心中就会失去应有的分量,也就不能得到他们的爱戴了。所以,为公之心、公正之行,乃为官者必须具备的素质。 当政者应该做百姓的表率,做天下民众向往的归宿。只有那些不负众望,爱护人民,关心人民利益的人,人民才会重视他们,并认可他成为自己的保护伞和自己的归宿。任何官员,如果不能成为百姓所向往的归宿,他就不配占据那个职位。

2、志向远大,内心公正 人君心不平正,则是非不明。心若平正,则是非明矣。以此制断,事事物物自得其宜矣。 领导者,必须具备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这样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万物。如果总是小肚鸡肠,器量狭窄,他又如何具有容人之量?又如何不做到褊狭、有私? 作为领导者,如果能使自己修养到平心静气,公正地对待天下的人和事,那么临事就能做出正确的决断。《大学》中曾说:“所谓修身养性,就是要做到能够使自己的心气平正。如果一个人心中有愤怒,就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喜好,就做不到平正;心中有忧愁,也做不到平正;心中有恐惧,同样做不到平正。”可见,一个人要想做到自身的公正,就必须摈弃所有的私心杂念和个人的喜怒好恶。这决非一件容易的事。

3、有德才能号召四方 非威德无以致远,非慈厚无以怀人。 没有威望和好的德行,就不能号召远方;没有慈善和宽厚的爱心,就不能安抚万众。这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威要靠德而立,德须凭威而行。作为执政一方、为民请命的官员,如果没有威严,做事畏首畏尾、谨小慎微,就不能使邪恶畏服,社会就不会太平,政策也不能得到有效的贯彻和执行。这样就无法做到保护人民,而人民也会因此产生怨气。反之,如果行事无德,不知和谐,只想靠自己的权威来胁迫民众遵从,同样也不会得到民众的内心畏服,最后只能落个众叛亲离、孤家寡人的结果。所以,领导者在树立威信之后,还应该运用慈善和厚爱来关心民众,体恤民众的生活,即所谓“恩威并施”。政策和法规要与民情、民心相一致,才能收到良好的执政效果。

领导者需注意亲属关系。古人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就是这个道理。事实上,很多腐败、乱政,往往是从最亲近的人开始的。所以,领导者除管理职权分内之事,还需管理家庭、身边之事,使自己的德行、政令,不至于因亲属和下属的乱行而破坏。这也是领导者的品德修养之一。

体恤下属,关心下属,与下属一起团结工作,是和谐执政、有效执政的重要基础。尤其对地方和部门的一把手来说,最终是否能够保证整个地方和部门的正常运转,以及工作、事业目标的完美实现,都依赖于部门全体成员的协同工作程度。从职权上讲,一把手虽然负全责,但对下属还是应该以礼相待,团结共事,多做协商。这样,下属才会心甘情愿地为部门的整体利益服务,你也才会真正得到有用的人才。 如果总是蛮横地对待下属,那么,不是培养出奴才,就是最终导致众叛亲离。所以,有能力的领导者决不会压服属下,而会更多地靠德行和能力去令下属折服。 领导者应该克己勤劳,以彰显自己的德义。作为领导者,尤其是担当全面责任的主要领导,时刻都会面对下属的顺耳之言,恭维之词,这也是人之常情。因此,领导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警醒自己不要妄自尊大,不可一世。相反,更要以身作则,勤于政事。这样,德行才会令人周知,处理事情才能做到恰到好处。

建亲第二:运用权力的学问

1、权力须与人共享,事业须和民与共 旷道不可偏制,故与人共理之;重任不可独居,故与人共守之。

“大厦靠众材而成千间之广;大鹏借羽翼可扬万里之远。”事业的最终实现,来自于众人的同心协力。做孤家寡人,最终是必然失败的。对每一个领导者来说,都必须学会与人分享权力,使自己的班子共同为了一致的目标,竭尽全力。这样,才能最终实现执政为民的事业理想,自己的未来也才可能是光明的。须知,事业乃全体人民的事业,应该为了广大人民和国家的福祉而躬力亲为。每个领导者手中的权力都非私权,只能运用于民,为民谋利。 水若无源,即便构筑堤坝,亦不能阻止最终的干涸;树若无根,即便常常地灌溉,也无法保证其不会枯萎。为官者,若想为国家、人民做出一点事情,就决不能大权独揽、独断专行。一个人的智力毕竟是有限的,你无法做到事事周全,无所纰漏。为此,就必须学会分权。但是,分权切不能任人唯亲,而要任人唯贤,以才为本。即便你才高八斗、能力过人,并且精力充沛,通过合理的分权,也能让工作执行得更加精细,事业之路更为通畅。所以,分权非不可,而须必行;专权非斟酌,而应力禁。 作为执政一方的官员,他所面对的工作和事业,往往繁琐复杂,虽然他拥有至高的权力,或者过人的能力,但是,一个人又怎么能够事必躬亲,做好一切呢?古人云,创业不易,守业更难。这个守业决不是靠一个人来守的,而需依赖大家的力量,特别是人民的力量。亲信下属,坚信民心,才能保证事业的畅行完美。在过去,项羽因为不信任手下的人,而最终灭亡;刘邦则因为放手使用人才,结果最终获胜。可见,分权、信民实乃事业成功之大道。 在秦朝,大臣淳于越曾进谏始皇说:“我听说周代的江山之所以长久,是因为分封了皇室子弟和有功之臣,这样国家才有了支撑和辅弼。现在陛下您虽然拥有了整个天下,但您却始终不知分权,使国家没有辅弼,一旦遇到危难,又怎么能够自救呢?凡事不去汲取古人成功的经验,而能做到长久平安的,听都没有听说过啊!”可惜的是,秦始皇最终没有采纳他的建议,结果二世而亡。由此可见分权、信民的重要性。

2、共同的利益使事业得以久远 安危同力,盛衰一心。《书》曰:“乃一德一心,立定厥功,惟克永世。” 领导者的分权和信民往往能够使总体的事业得到保障。这是因为,那些分享权力的下属会承担你的责任,减少你的判断失误。同时,获得分享权力的人,也会成为既得利益者,就会在工作中与你同舟共济,一同为共同的工作和事业出策、出力。对民众来说也是同样的。执政者取信于民,告知他们事业的目标,以及他们能够从事业的发展中改善生活、获得进步,那么,他们就会衷心地拥护你的政策,一起来关心事业的发展情况。这就使事业的发展有了基础性的保障。 为官者的利益必须与人民的利益获得一致,并广泛地运用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共同利益是事业成功的绝对基础。这就是枝叶繁茂则根基就不易动摇的道理。一个国家就像一个人一样,如果没有手足,即使心里想干什么,恐怕也无法办得到吧?

3、用人不唯亲,选才看能力

远近相持,亲疏两用。 在运用人才方面,领导者必须注意一点,就是切切不能任人唯亲。而要善于使用一些和自己没有关系,但为人可靠并有实际能力的人。而且,既使用与自己关系近的,也使用一些与自己关系远的,还能起到远近相互牵制的作用。这样亲疏兼用,可以防止所任用的人相互之间结党营私。纵然有人试图谋取私利,也会因为被别人阻遏,而无法得逞。 俗话说,疏间亲,淫破义。领导者

的所作所为,应该要以事业为准绳,以道德为典范。既不要听信别人的片面之词,也不要因为一些偶尔的错误行为令事业功败垂成。在用人方面,务必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交办的事情,都要以结果和效果来衡量,频繁的“朝令夕改”,只能使做事者畏首畏尾,无所适从。

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 末大则危,尾大难掉。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

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始终是领导者工作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在分权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权力的有效分配,同时,还应该注重权力的相互制衡。从而使权力不会被乱用,并防止下级官员的乱权和腐败。

在汉朝夺取政权之后,刘邦吸取秦代因为没有分封而灭亡的教训,大规模分封诸王。结果,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力量,使地方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出现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现象。这就如同枝叶长大繁茂而根却很小,必定会折断;尾巴大身体却很小,结果就难以调转身子一样。最终,出现了“七王之乱”,使国家陷于危难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分享的权力也必须得到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否则非但不会给事业带来益处,反而可能有所损害。故此,当主要领导分权给下级之后,还应该对分配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衡,使权用到实处,用到合理处。 三国的曹操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因为看到汉代因分封而致天下大乱的害处,却忽略了秦代不进行分封的过失。因此,他绝不分封子弟,致使失去了对政权的主导权。而魏国的江山还要靠别人来保护,最终使社稷落入异姓之手。这说明,执政权是每个为政者不应该放弃,也不能放弃的权力。失去这个权力,也就失去了为民谋利的根本。所以,古人常说,支流无水,则整个水流都会枯竭;树枝凋落,树根也就无法保全。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没有监督的权力,则会导致乱政;不能掌握的权力,则会最终失去权力。二者都会失去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根本。 下级掌握太多的权力,则可能使整体的政策无法一致贯彻,从而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地方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重于全局利益,从而危害国家大计。反之,不能善用分权,不能把握权力,就等于放弃了权力,那么,以权强国,以权富民的宗旨同样也不能达成。最好的办法是合理分权,相互制衡,使权力得到正确、正当的运用。这样,上级就不会对下级产生猜忌,下级之间也不会争权夺利,无端积怨。由此,使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之间利益整合,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全,促成事业的发展。这种折中策略,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

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 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此为宏德之资也。

如何使政令得以执行?如何使领导者获得良好的政绩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广听民意,善于了解百姓的心声,学会为百姓服务、为百姓做好事。这是权力最正确的运用,也是符合国家和全局利益的运用。这样,他才能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好官。 而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并非迁就百姓的一切想法。凡事都应该以法为度,以政策为工作的出发点。并且,所有的政令和法令都应该让百姓周知,这样,每个人才会成为守法的公民。处理事情固然应该灵活机便,但需要坚守的原则却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相反,还应该将原则讲到明处,并不断地强化和广大之,时刻都不要忘记。只有以至大至公的心境去包容万物,才能令百姓敬仰;只有具备覆盖大地的度量,才能使百姓依循,而不至于无端生事。对领导者来说,胸怀坦荡、品德高尚、天下为公、谋利为民,都是他应该取法的普世美德。

求贤第三:使用人才的学问

1、贤德之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家有贤妻,甚过良田千亩;国有贤臣,甚过黄金累千。 古人说,治国有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也就是说,高级官员应该养成举贤任能的良好素质,民间则应该养成敬重贤才、人才的良好风气。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事业才能昌盛发达。如果一个领导者口口声声说,想办好事,亲近百姓,却从不重视人才,那么,他所说的就只能是违心之言,不足为信。一个领导者执政才能的优劣,我们完全可以从他所选用的人身上看出来。如果总是人才在野,小人围绕身边,可以肯定他为官昏庸;反之,如果他听说人才,就急忙亲自躬迎,以能任用人才为己事,那么,此官必正,能力必佳。 一言以蔽之,亲贤人,退小人,是领导者最基本的从政素质,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成为真正为国分忧、执政为民的能吏。道理很简单,身边没有人才,工作何能创新?事业何能昌盛?俗话说,一贤举,而众俊归。为官必须从举贤开始。 举贤,要从远离小人开始。因为自身权力的存在,总有试图从自己这儿谋取私利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会以献媚取上为能事,以挑拨离间为乐事。这些人的存在,会使人才充满疑虑,甚至为了自己的安全而担心,从而无法全心全意地将心思用到工作上面。所以,为官者务必时时保持警惕,切不要为小人所左右,从而使人才流失。 正直的官员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典范。无论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如果缺乏正直的官员,则工作必乱,并导致人心浮动,甚至产生诸种社会问题。只有任用正直的官员,才能达到执政为民的目标。 匡辅社稷,为民谋利,是靠品德高尚、内心正直的官员来实现的。从历朝历代都可以看出,凡是任用了正直的忠臣,则天下自然大治;凡是奸臣当道,正直黜离,则世道必然混乱。所以,尧帝任命了“四岳”为臣,舜帝任用了“八元”来治理天下。正是因为他们任用贤能,才使后人称之为有道明君。对此,每个领导者都应该积极效法。

2、求才要不论出身,纳才须锲而不舍

明君圣主,求访贤俊,惟在野无遗贤,共成无为之化,何尝择其贵贱哉! 一般来说,凡是才高八斗的学识之士、贤达清明的杰出人才,处身立世都有其根本的道德原则。如果他们认为当政者缺乏明智、做事昏庸、乱用小人,则往往会避世而居,以保其气节。这种隐藏自己、等待时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对自身的保护。但是,一旦他们认为当政者为人正直、重视人才,那些决心有所作为的饱学之士,就决不肯埋没才华,而会出来施展抱负,造福于世。 所以,希望做出成绩的领导者,应该时时修养自身,不断地广求俊杰,博访英贤。即便有人出身不好,只要是有用的人才,就应该积极延揽,不要因为他们的地位低,或者有过这样那样的过失而不尊重他。 历史上已经有很好的事例。辅佐商汤夺取天下的伊尹,开始时也不过是一个奴隶。帮助周文王和周武王灭纣兴周,开创七百多年基业的姜子牙,原本也穷困卑贱,而且年纪已高。但是,商汤没有因为伊尹为奴而鄙视他,文王也没有因为姜子牙穷困、年迈而忽视他。 在任用人才的时候,更不能因为他曾经与自己有过节而予以打击报复。春秋时管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他曾经因为各为其主而伤害过齐桓公,但齐桓公并没有因此而对其打击报复,反而躬迎他为上宾,终成一番霸业。 延揽人才要有积极的心态。为了人才要做到锲而不舍。汉代刘邦、萧何曾“月下追韩信”而留下千古佳话;三国时,刘备也曾三顾茅庐,而得一诸葛孔明。假如他们曾经放弃了,恐怕结果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3、善用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能力和气度 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 俗话说,如果要乘船渡海,就必须要借助划船的工具;鸿鹄要凌云翱翔,就必须要有羽毛和翅膀;我们治理国家,也必须要借助能够匡辅国家的贤才。国家的宝物,不是什么黄金宝石,而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就是“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贤才”的道理。 任用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胸怀和气度。因为人才通常也有种种不为人所接受的弱点或缺点。如果为政者没有足够的气度和包容的胸怀,往往就不能容纳人才的小节,从而错失人才。 对人才要做到“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换句话说,就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对延揽到的真正人才,应该做到以礼相待,持之以诚。如果不能善待人才,人才也就不能为我所用,结果仍然是没有人才可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体现着一个领导者的执政素质,也体现着他恢宏的气度和不凡的才智。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帝范:中国最伟大帝王的沉思录》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