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1:57
的所作所为,应该要以事业为准绳,以道德为典范。既不要听信别人的片面之词,也不要因为一些偶尔的错误行为令事业功败垂成。在用人方面,务必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对于交办的事情,都要以结果和效果来衡量,频繁的“朝令夕改”,只能使做事者畏首畏尾,无所适从。
4、合理分权,相互制衡 末大则危,尾大难掉。流尽其源竭,条落则根枯。
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的关系,始终是领导者工作中需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在分权的过程中,不但要考虑到权力的有效分配,同时,还应该注重权力的相互制衡。从而使权力不会被乱用,并防止下级官员的乱权和腐败。
在汉朝夺取政权之后,刘邦吸取秦代因为没有分封而灭亡的教训,大规模分封诸王。结果,极大地削弱了中央的力量,使地方权力过于集中,从而出现地方与中央分庭抗礼的现象。这就如同枝叶长大繁茂而根却很小,必定会折断;尾巴大身体却很小,结果就难以调转身子一样。最终,出现了“七王之乱”,使国家陷于危难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分享的权力也必须得到有效的制衡和监督,否则非但不会给事业带来益处,反而可能有所损害。故此,当主要领导分权给下级之后,还应该对分配的权力进行监督和制衡,使权用到实处,用到合理处。 三国的曹操则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他因为看到汉代因分封而致天下大乱的害处,却忽略了秦代不进行分封的过失。因此,他绝不分封子弟,致使失去了对政权的主导权。而魏国的江山还要靠别人来保护,最终使社稷落入异姓之手。这说明,执政权是每个为政者不应该放弃,也不能放弃的权力。失去这个权力,也就失去了为民谋利的根本。所以,古人常说,支流无水,则整个水流都会枯竭;树枝凋落,树根也就无法保全。所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没有监督的权力,则会导致乱政;不能掌握的权力,则会最终失去权力。二者都会失去为国分忧、为民请命的根本。 下级掌握太多的权力,则可能使整体的政策无法一致贯彻,从而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使地方利益高于国家利益,局部利益重于全局利益,从而危害国家大计。反之,不能善用分权,不能把握权力,就等于放弃了权力,那么,以权强国,以权富民的宗旨同样也不能达成。最好的办法是合理分权,相互制衡,使权力得到正确、正当的运用。这样,上级就不会对下级产生猜忌,下级之间也不会争权夺利,无端积怨。由此,使中央和地方、上级和下级之间利益整合,共同维护国家的安全,促成事业的发展。这种折中策略,才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所在。
5、了解百姓的心声,为百姓做好事 广览兼听,极群下之知,尽天下之美,至德昭然,施於方外,此为宏德之资也。
如何使政令得以执行?如何使领导者获得良好的政绩呢?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广听民意,善于了解百姓的心声,学会为百姓服务、为百姓做好事。这是权力最正确的运用,也是符合国家和全局利益的运用。这样,他才能成为百姓心目中的清官、好官。 而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并非迁就百姓的一切想法。凡事都应该以法为度,以政策为工作的出发点。并且,所有的政令和法令都应该让百姓周知,这样,每个人才会成为守法的公民。处理事情固然应该灵活机便,但需要坚守的原则却不能有丝毫的动摇。相反,还应该将原则讲到明处,并不断地强化和广大之,时刻都不要忘记。只有以至大至公的心境去包容万物,才能令百姓敬仰;只有具备覆盖大地的度量,才能使百姓依循,而不至于无端生事。对领导者来说,胸怀坦荡、品德高尚、天下为公、谋利为民,都是他应该取法的普世美德。
求贤第三:使用人才的学问
1、贤德之才,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家有贤妻,甚过良田千亩;国有贤臣,甚过黄金累千。 古人说,治国有三常:一曰君以举贤为常;二曰官以任贤为常;三曰士以敬贤为常。也就是说,高级官员应该养成举贤任能的良好素质,民间则应该养成敬重贤才、人才的良好风气。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事业才能昌盛发达。如果一个领导者口口声声说,想办好事,亲近百姓,却从不重视人才,那么,他所说的就只能是违心之言,不足为信。一个领导者执政才能的优劣,我们完全可以从他所选用的人身上看出来。如果总是人才在野,小人围绕身边,可以肯定他为官昏庸;反之,如果他听说人才,就急忙亲自躬迎,以能任用人才为己事,那么,此官必正,能力必佳。 一言以蔽之,亲贤人,退小人,是领导者最基本的从政素质,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成为真正为国分忧、执政为民的能吏。道理很简单,身边没有人才,工作何能创新?事业何能昌盛?俗话说,一贤举,而众俊归。为官必须从举贤开始。 举贤,要从远离小人开始。因为自身权力的存在,总有试图从自己这儿谋取私利的人。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往往会以献媚取上为能事,以挑拨离间为乐事。这些人的存在,会使人才充满疑虑,甚至为了自己的安全而担心,从而无法全心全意地将心思用到工作上面。所以,为官者务必时时保持警惕,切不要为小人所左右,从而使人才流失。 正直的官员是国家的根本,是社会道德的典范。无论哪个地方,哪个部门,如果缺乏正直的官员,则工作必乱,并导致人心浮动,甚至产生诸种社会问题。只有任用正直的官员,才能达到执政为民的目标。 匡辅社稷,为民谋利,是靠品德高尚、内心正直的官员来实现的。从历朝历代都可以看出,凡是任用了正直的忠臣,则天下自然大治;凡是奸臣当道,正直黜离,则世道必然混乱。所以,尧帝任命了“四岳”为臣,舜帝任用了“八元”来治理天下。正是因为他们任用贤能,才使后人称之为有道明君。对此,每个领导者都应该积极效法。
2、求才要不论出身,纳才须锲而不舍
明君圣主,求访贤俊,惟在野无遗贤,共成无为之化,何尝择其贵贱哉! 一般来说,凡是才高八斗的学识之士、贤达清明的杰出人才,处身立世都有其根本的道德原则。如果他们认为当政者缺乏明智、做事昏庸、乱用小人,则往往会避世而居,以保其气节。这种隐藏自己、等待时机的行为,其实是一种对自身的保护。但是,一旦他们认为当政者为人正直、重视人才,那些决心有所作为的饱学之士,就决不肯埋没才华,而会出来施展抱负,造福于世。 所以,希望做出成绩的领导者,应该时时修养自身,不断地广求俊杰,博访英贤。即便有人出身不好,只要是有用的人才,就应该积极延揽,不要因为他们的地位低,或者有过这样那样的过失而不尊重他。 历史上已经有很好的事例。辅佐商汤夺取天下的伊尹,开始时也不过是一个奴隶。帮助周文王和周武王灭纣兴周,开创七百多年基业的姜子牙,原本也穷困卑贱,而且年纪已高。但是,商汤没有因为伊尹为奴而鄙视他,文王也没有因为姜子牙穷困、年迈而忽视他。 在任用人才的时候,更不能因为他曾经与自己有过节而予以打击报复。春秋时管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他曾经因为各为其主而伤害过齐桓公,但齐桓公并没有因此而对其打击报复,反而躬迎他为上宾,终成一番霸业。 延揽人才要有积极的心态。为了人才要做到锲而不舍。汉代刘邦、萧何曾“月下追韩信”而留下千古佳话;三国时,刘备也曾三顾茅庐,而得一诸葛孔明。假如他们曾经放弃了,恐怕结果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3、善用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能力和气度 舟航之绝海也,必假桡楫之功;鸿鹄之凌云也,必因羽翮之用;帝王之为国也,必藉匡辅之资。 俗话说,如果要乘船渡海,就必须要借助划船的工具;鸿鹄要凌云翱翔,就必须要有羽毛和翅膀;我们治理国家,也必须要借助能够匡辅国家的贤才。国家的宝物,不是什么黄金宝石,而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这就是“得地千里,不如得一贤才”的道理。 任用人才体现着领导者的胸怀和气度。因为人才通常也有种种不为人所接受的弱点或缺点。如果为政者没有足够的气度和包容的胸怀,往往就不能容纳人才的小节,从而错失人才。 对人才要做到“不以卑而不用,不以辱而不尊”,换句话说,就是要“不拘一格降人才”。对延揽到的真正人才,应该做到以礼相待,持之以诚。如果不能善待人才,人才也就不能为我所用,结果仍然是没有人才可用。发现人才、使用人才、尊重人才,体现着一个领导者的执政素质,也体现着他恢宏的气度和不凡的才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