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0:21
在俯临大江之高楼上,独自坐在明窗净几之下推窗远眺;就好比是英雄侠士,虽袒露里衣而来,但绝无一丝一毫龌龊卑鄙之态。这三者都是光明俊伟之气象。文章中能有如此气象之人,大半都出自天资,不光是关乎学问好坏。自孟子、韩子以外,也只有贾谊、陆贽、苏轼三人文章中得此气象最多。王阳明的文章,也有光明俊伟之气象。虽然文辞不雅,但却是轩爽洞达,读来好像与通晓事理之人交谈,表里粲然,中边俱彻,也自有其不可企及之处。
古人的伟大事业,大多出于精心敬镇。以区区蜀汉这一小块地方,而打算出师关中,北伐曹魏,这种志愿之宏大,事势之艰难危险,也称得上是古今罕见。但是此文却不说此事之艰巨,只是说军人士气一定要恢弘,对将士的赏罚要平允,为君者要以亲贤纳言为要务,为臣者要以讨贼进谏为职责。由此可见,不朽的文章,一定是从襟度远大、思虑精微开始的。
三古(尧舜禹之时)昌盛之时,圣君贤相(圣明之君贤德之相)互相辅佐,道德之精要,深入人们骨髓,而学问的意趣,也可达于街巷。所以,就算当时置兔的野人、汉阳的游女,也都能吟咏。至于伊莘、周召、凡伯、仲山甫等人,他们道德高尚,文笔工整,就更不用说了。到了春秋之时,王泽衰竭,固然道德沦丧,而文风也不比从前了。所以,孔子看到猎获麒麟之事,说:“吾道穷矣!” 畏匡说:“斯文将丧”,于是慨然发愤,修订六籍,以昭明百王之法戒,历经千年页不曾被更改。心至苦,事至盛也。孔子去世之后,徒弟到处分布,辗转流传。后来有一些聪明之人,有一些关于发解大道的著作,也大都是孔子的传人。他们著作是精醇还是驳杂,完全视乎于他们理解大道的多少:理解越多的,文章越精醇,就好比是孟子;见解少一些的,文章就少一些精醇。见解少的,文章就驳杂,见解越少越驳杂。从荀子、杨雄、庄子、屈原、贾谊往下,次第等差,略可指数。
智慧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