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20:21
国瑞莽性难改,一回营就照样不理睬曾国藩所下的命令。曾国藩见“宽”的方法作用不大,马上请到圣旨,撤去陈国瑞协办军务之职,剥去黄马褂,责令戴罪立功,以观后效,并且告诉他再不听令就要彻底查办,发往军台效力。陈国瑞跪到地上磕头,说:“今后切切实实按曾大人所提出的三条要求办,戴罪立功。”第二天,陈国瑞就老老实实地率领部队开往曾国藩的指定地点效命。
对于刘铭传,曾国藩只是口头批评,没有处罚。刘铭传也是个悍将。18岁时,一个土豪到他家勒索,他的父兄都跪地求饶,只有他站着,愤怒地瞪着土豪。土豪欺他年纪小,就对他进行污辱。刘铭传冲上去,抢过刀子,把土豪的头割下了。杀了人后他就聚众为王,拉起了一支队伍,从此成为乡里有名的流氓头子。
咸丰九年(1859年),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回原籍招募淮军时,看中了刘铭传,与他商谈后将他的队伍募入淮勇,名为“铭军”。为了武装这支队伍,李鸿章花了不少银两,从洋人手中购买了枪支弹药,把“铭军”装备成为近代武装。刘铭传作战勇敢,为李鸿章建立功业出了不少力,可是刘铭传倔傲狂妄,对上司也敢不敬,李鸿章奈何他不得。后来,当曾国藩借用淮军剿捻时,李鸿章就把“铭军”拨给了老师。
曾国藩早就听说了刘铭传的脾气,不过,他有信心把这头烈马调教好。在“剿捻”过程中,“铭军”出生入死,表现非常卓著,这让曾国藩很是欣慰。可是,曾国藩闻说刘将军与陈国瑞军发生了械斗,心里就犯难了,如何处理呢?曾国藩左思右想,想出了一个处理措施,决定在公开场合对刘铭传进行严厉斥责。嘴上说得狠,但对他的过失却不予追究。刘铭传以为曾国藩真的会拿自己开刀,但只是挨了一通批评,却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他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曾大人爱护自己,自己当努力回报。曾国藩对刘铭传“明严实宽”,此招果然管用,“铭军”独自赴皖北去剿捻,功勋卓著。后来,刘铭传在中法战争中,带领台湾军民奋起,使法军占领台湾的梦想破灭了。光绪十一年(1885年),清政府将台湾正式撤道改建成省,刘铭传被任命为台湾第一任巡抚。
从曾国藩处理陈、刘案件来看,宽严也不是绝对的铁板两块,要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像刘铭传这样的粗鲁、莽撞的悍将,要想利用他确实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他的优点是勇敢善战,冲锋陷阵的时候少不了这种人。使用这种人才,要像制服烈马一样,得宽和地抚摸它,如果用严厉的办法管制,不仅行不通,甚至还会被马蹄踢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