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1年07月22日 21:04
,这太子人选,二哥,三哥,四哥都可以,但是你们绝对不能写胤禩啊,这不仅是救胤禩,也是在救你们自己啊。嫣儿求求你们了。”
四人连忙扶起洛嫣
“我们听说,胤禩对所有宾客已经表明无心于皇位了。这真是胤禩的意思?”马尔浑顿了顿,又道:“想当年宋太祖黄袍加身……”
洛嫣不再隐瞒:“当年宋太祖黄袍加身是时势所迫,恰好被推到了那个位置。可是皇阿玛却不是昏庸无能之君,若是你们一味地推波助澜只会适得其反啊。”
四人知道洛嫣说得在理,不再言语。
十一月十五日,朝会,群臣聚集,奏报政务,最后便说到立储之事。
康熙很久没有如此焦虑过了,自己一直在暗示臣下让他们选胤礽,可是到头来,竟然只有寥寥数人照做:胤禛、胤禩、胤禟、胤俄以及王掞。
“胤禛,你推选的是胤礽?”
胤禛立时成了朝堂上的焦点。
胤禛面色不变不惊,略微垂首:“是。”
“理由。”
“二哥虽然有过,但毕竟当了三十余年的储君,若论治国之道,唯二哥是佼佼者。二哥经此一事,想必也已悔过。”
康熙嘴角一勾:“胤禩。”
“儿臣在。”
“推选废太子的只有五人,你是其中一个。为何?”
此言一出,大多数人都把目光聚在胤禩身上,他们很想知道自己一心拥立的八贝勒为何要推举废太子这般大逆不道之人,胤礽可是因为造反而被废的啊。
“二哥前因魇魅,以至本性汩没耳。前段时间加意调治,如今也已痊愈。再者二哥得皇阿玛亲自教诲三十余年,实乃储位最佳人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二哥虽有过,但儿臣以为,二哥应该有改过自新的机会。”胤禩不疾不徐地回答,声音响彻偌大的乾清宫。
“胤禟,你也是这么想的?”
“是。”胤禟虽然相信胤禩的政治手段,但是心里仍不由得在滴汗,毕竟他们是在揣摩圣心,若是没有揣摩到,只怕这辈子也永无翻身之日,如同胤褆。
“胤俄呢?”
“儿臣所想与四哥、八哥无异。”
“你们不是与胤禩交好吗?为何不选他?”
胤禟道:“儿臣断不能因为私情而毁了江山社稷。”
胤俄道:“儿臣与八哥是私交,而举荐太子却是国之大事,儿臣不能因公废私。”
胤禩此刻真想为两位弟弟喝彩一番。
“你们可知道哪位皇子的拥护者最多?”康熙扫了一眼众臣,目光停在了胤祉身上,“是三贝勒!”
原来那日胤禩说了自己无心皇位后,拥护他的人便分为了两派,一派是倒戈于其他皇子,比如胤祉、比如胤禛;一派是仍旧站在他那边,不过推举了其他人,显然他们不能推举胤禛,因为胤禛与胤禩素不合,想来想去便推举了相较于其他皇子有能耐的胤祉。如此一来,胤祉倒成了墙头鸟。
胤祉诚惶诚恐地跪下,心里蓦地有一种很强的压迫感,虽然康熙说“于诸阿哥中,众议谁属,朕即从之”,但是他的直觉告诉他,事情没那么简单,自己怎会莫名其妙地多出这么多拥护者?
康熙看着跪在地上的人,嘲讽一笑:“胤祉啊,若不是此番推举,朕倒是真的不知道你的羽翼已经如此丰满了啊。”
胤祉抬头看着康熙,脸色不掩惧惊之色,他张了张嘴,想说点什么,却不知道能说什么。
康熙冷笑一声:“立皇太子之事关系甚大,尔等各宜尽心详议,三阿哥未曾更事,尔等其再思之。”
很明显,康熙出尔反尔了。众人豁然开朗:难怪胤禩不想被推举。
康熙拿起桌上的已经写好的圣旨,扔给李德全:“念。”
李公公忙用双手接住,上前一步,尖声尖气地念道:“前执胤礽时,朕初未尝谋之于人。因理所应行,遂执而拘系之,举国皆以朕所行为是。今每念前事,不释于心,一一细加体察,有相符合者,有全无风影者。况所感心疾,已有渐愈之象,不但诸臣惜之,朕亦惜之。今得渐愈,朕之福也,亦诸臣之福也。朕尝令人护视,仍时加训诲,俾不离朕躬。今朕且不遽立胤礽为皇太子,但令尔诸大臣知之而已。胤礽断不抱复仇怨,朕可以力保之也。”
这是一份平反昭雪文书,意向已极明白,将要复立胤礽为皇太子。众人心道:四阿哥果然不简单啊,八阿哥果然不是池中之物啊,九阿哥和十阿哥果然跟对人了啊。
“传胤礽。”康熙语气冰冷。
趁着太监去传人的功夫,康熙又道:“胤礽虽曾有暴怒捶挞伤人事,并未致人于死,亦未干预国政,胤禔所播扬诸事,其中多属虚诬。”
众臣不语。
不多久,胤礽便到了,即便他一身素衣,骨子里却透露出一种贵气。
“参见皇阿玛。”胤礽的声音清飘飘的,听着却让人觉得舒服。
这才是康熙喜欢的胤礽,不卑不亢;这才是康熙心中的太子,恭顺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