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7:38
"很"或"真"才能和"不错","不坏"等量,"不错","不坏"再加上"很"或"真",自然就比"很好","真好"重了.可是说"不好"却干脆的是不好,没有这么多阴影.象旧小说里常见到的"说声‘不好’"和旧戏里常听到的"大事不好了",可为代表.这里的"不"字还保持着它的独立的价值和否定的全量,不象"不错","不坏"的"不"字已经融化在成语里,没有多少劲儿.本来呢,既然有胆量在"好"上来个"不"字,也就无需乎再躲躲闪闪的;至多你在中间夹上一个字儿,说"不很好","不大好",但是听起来还是差不多的.
话说回来,既然不一定"很"好或"真"好,甚至于压根儿就不一定"好",为什么不沉默呢?不沉默,却偏要说点儿什么,不是无聊的敷衍吗?但是沉默并不是件容易事,你得有那种忍耐的功夫才成.沉默可以是"无意见",可以是"无所谓",也可以是"不好",听话的却顶容易将你的沉默解作"不好",至少也会觉着你这个人太冷,连嘴边儿上一点点敬意和同情都吝惜不给人家.在这种情景之下,你要不是生就的或炼就的冷人,你忍得住不说点儿什么才怪!要说,也无非"很好","真好"这一套儿.人生于世,遇着不必认真的时候,乐得多爱点儿,少恨点儿,似乎说不上无聊;敷衍得别有用心才是的,随口说两句无足重轻的好听的话,似乎也还说不上.
我屡次说到听话的.听话的人的情感的反应,说话的当然是关心的.谁也不乐意看尴尬的脸是不是?廉价的敬意和同情却可以遮住人家尴尬的脸,利他的原来也是利己的;一石头打两鸟儿,在平常的情形之下,又何乐而不为呢?世上固然有些事是当面的容易,可也有些事儿是当面的难.就说评论好坏,背后就比当面自由些.这不是说背后就可以放冷箭说人家坏话.一个人自己有身分,旁边有听话的,自爱的人那能干这个!这只是说在人家背后,顾忌可以少些,敬意和同情也许有用不着的时候.虽然这时候听话的中间也许还有那个人的亲戚朋友,但是究竟隔了一层;你说声"不很好"或"不大好",大约还不至于见着尴尬的脸的.当了面就不成.当本人的面说他这个那个"不好",固然不成,当许多人的面说他这个那个"不好",更不成.当许多人的面说他们都"不好",那简直是以寡敌众;只有当许多人的面泛指其中一些人这点那点"不好",也许还马虎得过去.所以平常的评论,当了面大概总是用"很好","真好"的多.——背后也说"很好","真好",那一定说得重些慢些.
可是既然未必"很"好或者"真"好,甚至于压根儿就未必"好",说一个"好"还不成么?为什么必得加上"很"或"真"呢?本来我们回答"好不好?"或者"你看怎么样?"等问题,也常常只说个"好"就行了.但是只在答话里能够这么办,别的句子里可不成.一个原因是我国语言的惯例.单独的形容词或形容语用作句子的述语,往往是比较级的.如说"这朵花红","这花朵素净","这朵花好看",实在是"这朵花比别的花红","这朵花比别的花素净","这朵花比别的花好看"的意思.说"你这个主意好","你这篇文章好","张三这个人好","这东西好",也是"比别的好"的意思.另一个原因是"好"这个词的惯例.句里单用一个"好"字,有时实在是"不好".如厉声指点着说"你好!"或者摇头笑着说,"张三好,现在竟不理我了.""他们这帮人好,竟不理这个碴儿了."因为这些,要表示那一点点敬意和同情的时候,就不得不重话轻说,借用到"很好"或"真好"两个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