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7:38
嘛",却在别的应诺语之上.前些时有个云南朋友(他不是昆明人)告诉我,"是"是旧的说法,"是喽嘛"是新的.我疑心他是依据这两句话普遍的程度而自己给定出的解释.据我的观察,"是"是女人和孩子说的多,是一句客气的应诺语."是"就是"是呢","呢"字在这里也用作肯定的语助词.北平话读"呢"为"哪",例如说,"还没有来哪","早着哪",都是平调,可不说"是哪".昆明读成"",比"哪"字显着细声细气的,所以觉得客气;男人不大爱说,也许就为了这个原故.
从字音上说,"喽"字的子音(l)比""字的子音(n)硬些,"嘛"字的母音(a)比""字的母音(ei)宽些,所以"喽嘛"这个语助词显得粗鲁些."是喽嘛"这句话,若将"是"字或"嘛"字重读或拖长,就真成了不客气的强调.听的人觉得是在受教训似的,象一位前辈先生老气横秋的向自己说,"你的话算说对啦!"要不然,就会觉得说话的是在厌烦自己似的,他好象是说,"得勒,别废话啦!""是"这句话却不相同,它带点儿嫩气,总是客客气气的.昆明人也说"好",跟"好喽嘛"在语气上的分别,和两个"是"字句一样.
昆明话的应诺语,据我所听到的,还有两个.一个是"是噢!"说起来象一个多少的"少"字.这是下对上的应诺语,有如北平的"着"字,但是用的很少,比北平的"着"字普遍的程度差得多.又一个是"是的喽唦".有一回走过菜市,听见一个外省口音的太太向一个卖东西的女人说,"我常买你的!"那女人应着"是的喽唦",下文却不知怎么样.这句话似乎也是强调转成了平调,别处倒也有的.
上面说起"着"字,我想到北平的应诺语.北平人说"是得(的)",是平调."是呀"带点同情,是"你说着了"的味儿."可不是!""可不是吗!"比"是呀"同情又多些."是啊?"表示有点儿怀疑,也许不止一点儿怀疑,可是只敢或者只愿意表示这一点儿."是吗?"怀疑就多一些,"是吗!"却带点儿惊.这些都不特别另加语助词,都含着多多少少的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