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7:38
常时代,大家关心或感兴趣的题目多,谈话就容易开始,不一定从天气下手.天气跑到讽刺的笔下,大概也就在这当儿.我们的正是这种时代.抗战,轰炸,政治,物价,欧战,随时都容易引起人们的谈话,而且尽够谈一个下午或一个晚上,无须换题目.新闻本是谈话的好题目,在平常日子,大新闻就能够取天气而代之,何况这时代,何况这些又都是关切全民族利害的!政治更是个老题目,向来政府常禁止人们谈,人们却偏爱谈.袁世凯、张作霖的时代,北平茶楼多挂着"莫谈国事"的牌子,正见出人们的爱谈国事来.但是新闻和政治总还是跟在天气后头的多,除了这些,人们爱谈的是些逸闻和故事.这又全然回到茶余酒后的消遣了.还有性和鬼,也是闲谈的老题目.据说美国有个化学家,专心致志的研究他的化学,差不多不知道别的,可就爱谈性,不惜一晚半晚的谈下去.鬼呢,我们相信的明明很少.有时候却也可以独占一个晚上.不过这些都得有个引子,单刀直入是很少的.
谈话也得看是哪一等人.平常总是地位差不多职业相近似的人聚会的时候多,话题自然容易找些.若是聚会里夹着些地位相殊或职业不近的人,那就难点儿.引子倒是有现成的,如上文所说种种,也尽够用了,难的是怎样谈下去.若是知识或见闻够广博的,自然可以抓住些新题目,适合这些特殊的客人的兴趣,同时还不至于冷落了别人.要不然,也可以发挥自己的熟题目,但得说成和天气差不多的雅俗共赏的样子.话题就难在这"共赏"或"同情"上头.不用说,题目的性质是一个决定的因子.可是无论什么地位什么职业的人,总还是人,人情是不相远的.谁都可以谈谈天气,就是眼前的好证据.虽然是自己的熟题目,只要拣那些听起来不费力而可以满足好奇心的节目发挥开去,也还是可以共赏的.这儿得留意隐藏着自己,自己的知识和自己的身分.但是"自己"并非不能作题目,"自己"也是人,只要将"自己"当作一个不多不少的"人"陈述着,不要特别爱惜,更不要得意忘形,人们也会同情的.自己小小的错误或愚蠢,不妨公诸同好,用不着爱惜.自己的得意,若有可以引起一般人兴趣的地方,不妨说是有一个人如此这般,或者以多报少,象不说"很知道"而说"知道一点儿"之类.用自己的熟题目,还有一层便宜处.若有大人物在座,能找出适合他的口味而大家也听得进去的话题,固然很好,可是万一说了外行话,就会引得那大人物或别的人肚子里笑,不如谈自己的倒是善于用短.无论如何,一番说总要能够教座中人悦耳快心,暂时都忘记了自己的地位和职业才好.
有些人只愿意人家听自己的谈话.一个声望高,知识广,听闻多,记性强的人,往往能够独占一个场面,滔滔不绝的谈下去.他谈的也许是若干牵搭着的题目,也许只是一个题目.若是座中只三五个人,这也可以是一个愉快的场面,虽然不免有人抱向隅之感.若是人多了,也许就有另行找伴儿搭话的,那就有些杀风景了.这个独占场面的人若是声望不够高,知识和经验不够广,听话的可窘了.人多还可以找伴儿搭话,人少就只好干耗着,一面想别的.在这种聚会里,主人若是尽可能预先将座位安排成可分可合的局势,也许方便些.平常的闲谈可总是引申别人一点儿,自己也说一点儿,想着是别人乐意听听的;别人若乐意听下去,就多说点儿.还得让那默默无言的和冷冷儿的收起那长面孔,也高兴的听着The World, 1754, No. 94, 导言,p.6..这才有意思.闲谈不一定增进人们的知识,可是对人对事得有广泛的知识,才可以有谈的;有些人还得常常读些书报,才不至于谈的老是那几套儿.并且得有好性儿,要不然,净闹别扭,真成了"话不投机半句多"了.记性和机智不用说也是少不得的.记性坏,往往谈得忽断忽连的,教人始而闷气,继而着急.机智差,往往赶不上点儿,对不上茬儿.闲谈总是断片的多,大段的需要长时间,维持场面不易.又总是报告的描写的多,议论少.议论不能太认真,太认真就不是闲谈;可也不能太不认真,太不认真就不成其为议论;得斟酌乎两者之间,所以难.议论自然可以批评人,但是得泛泛儿的,远远儿的;也未尝不可骂人,但是得用同情口吻.你说这是戏!人生原是戏.戏也是有道理的,并不一定是假的.闲谈要有意思;所谓"语言无味",就是没有意思.不错,闲谈多半是费话,可是有意思的费话和没有意思的还是不一样."又臭又长",没有意思;重复,矛盾,老套儿,也没有意思."又臭又长"也是机智差,重复和矛盾是记性坏,老套儿是知识或见闻太可怜见的.所以除非精力过人,谈话不可太多,时间不可太久,免得露了马脚.古语道,"言多必失",这儿也用得着.
还有些人只愿意自己听人家的谈话.这些人大概是些不大能,或不大爱谈话的.世上或者有"一锥子也扎不出一句话"的,可是少.那不是笨货就是怪人,可以存而不论.平常所谓不能谈话的,也许是知识或见闻不够用,也许是见的世面少.这种人在家里,在亲密的朋友里,也能有说有笑的,一到了排场些的聚会,就哑了.但是这种人历练历练,能以成.也许是懒.这种人记性大概不好;懒得谈,其实也没谈的.还有,是矜持.这种人是"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他们在等着一句聪明的话,可是老等不着.——等得着的是"谈言微中"的真聪明人;这种人不能说是不能谈话,只能说是不爱谈话.不爱谈话的却还有深心的人;他们生怕露了什么口风,落了什么把柄似的,老等着人家开口.也还有谨慎的人,他们只是小心,不是深心;只是自己不谈或少谈,并不等着人家.这是明哲保身的人.向来所赞美的"寡言",其实就是这样人.但是"寡言"原来似乎是针对着战国时代"好辩"说的.后世有些高雅的人,觉得话多了就免不了说到俗事上去,爱谈话就免不了俗气,这和"寡言"的本义倒还近些.这些爱"寡言"的人也有他们的道理,谢安和刘义庆的赞美都是值得的.不过不能谈话不爱谈话的人,却往往更愿意听人家的谈话,人情究竟是不甘静默的.——就算谈话免不了俗气,但俗的是别人,自己只听听,也乐得的.一位英国的无名作家说过:"良心好,不愧于神和人,是第一件乐事,第二件乐事就是谈话."The World,1754,No.94,据William Mathews书引.就一般人看,闲谈这一件乐事其实是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