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7:37
也办不了.况这儿的车又相应、又方便,又何乐而不坐坐呢?
前几年到重庆,似乎坐滑竿最多,其次黄包车,其次才是公共汽车.那时重庆的朋友常劝我坐滑竿,因为重庆东到西长,有一圈儿马路,南到北短,中间却隔着无数层坡儿.滑竿可以爬坡,黄包车只能走马路,往往要兜大圈子.至于公共汽车,常常挤得水泄不通,半路要上下,得费出九牛二虎之力,所以那时我总是起点上终点下的多,回数自然就少.坐滑竿上下坡,一是脚朝天,一是头冲地,有些惊人,但不要紧,滑竿夫倒把得稳.从前黄包车下打铜街那个坡,却真有惊人的着儿,车夫身子向后微仰,两手紧压着车把,不拉车而让车子推着走,脚底下不由自主的忽紧忽慢,看去有时好像不点地似的,但是一个不小心,压不住车把,车子会翻过去,那时真的是脚不点地了,这够险的.所以后来黄包车禁止走那条街,滑竿现在也限制了,只准上坡时坐.可是公共汽车却大进步了.
这回坐公共汽车最多,滑竿最少.重庆的公用汽车分三类,一是特别快车,只停几个大站,一律廿五元,从那儿坐到那儿都一样,有些人常拣那候车人少的站口上车,兜个圈子回到原处,再向目的地坐;这样还比走路省时省力,比雇车省时省力省钱.二是专车,只来往政府区的上清寺和商业区的都邮街之间,也只停大站,廿五元.三是公共汽车,站口多,这回没有坐,好像一律十五元,这种车比较慢,行客要的是快,所以我没有坐.慢固然因停的多,更因为等的久.重庆汽车,现在很有秩序了,大家自动的排成单行,依次而进,坐位满人,卖票人便宣布还可以挤几个,意思是还可以"站"几个.这时愿意站的可以上前去,不妨越次,但是还得一个跟一个"挤"满了,卖票宣布停止,叫等下次车,便关门吹哨子走了.公共汽车站多价贱,排班老是很长,在腰站上,一次车又往往上不了几个,因此一等就是二三十分钟,行客自然不能那么耐着性儿.
衣
二十七年 即国民二十七年,1928年.春初过桂林,看见满街都是穿灰布制服的,长衫极少,女子也只穿灰衣和裙子.那种整齐,利落,朴素的精神,叫人肃然起敬;这是有训练的公众.后来听说外面人去得多了,长衫又多起来了.国民革命以来,中山服渐渐流行,短衣日见其多,抗战后更其盛行.从前看不起军人,看不惯洋人,短衣不愿穿,只有女人才穿两截衣,那有堂堂男子汉去穿两截衣的.可是时世不同了,男子倒以短装为主,女子反而穿一截衣了.桂林长衫增多,增多的大概是些旧长衫,只算是回光返照.可是这两三年各处却有不少的新长衫出现,这是因为公家发的平价布不能做短服,只能做长衫,是个将就局儿.相信战后材料方便,还要回到短装的,这也是一种现代化.
四川民众苦于多年的省内混战,对于兵字深恶痛绝,特别称为"二尺五"和"棒客",列为一等人.我们向来有"短衣帮"的名目,是泛指,"二尺五"却是特指,可都是看不起短衣.四川似乎特别看重长衫,乡下人赶场或入市,往往头缠白布,脚登草鞋,身上却穿着青布长衫.是粗布,有时很长,又常东补一块,西补一块的,可不含糊是长衫.也许向来是天府之国,衣食足而后知礼义,便特别讲究仪表,至今还留着些流风馀韵罢?然而城市中人却早就在赶时髦改短装了.短装原是洋派,但是不必遗憾,赵武灵王不是改了短装强兵强国吗?短装至少有好些方便的地方: 夏天穿个衬衫短裤就可以大模大样的在街上走,长衫就似乎不成.只有广东天热,又不像四川在意小节,短衫裤可以行街.可是所谓短衫裤原是长裤短衫,广东的短衫又很长,所以还行得通,不过好像不及衬衫短裤的派头.
不过衬衫短裤似乎到底是便装,记得北平有个大学开教授会,有一位教授穿衬衫出入,居然就有人提出风纪问题来.三年前的夏季,在重庆我就见到有穿衬衫赴宴的了,这是一位中年的中级公务员,而那宴会是很正式的,座中还有位老年的参政员.可是那晚的确热,主人自己脱了上装,又请客人宽衣,于是短衫和衬衫围着圆桌子,大家也就一样了.西服的客人大概搭着上装来,到门口穿上,到屋里经主人一声"宽衣",便又脱下,告辞时还是搭着走.其实真是多此一举,那么热还绷个什么呢?不如衬衫入座倒干脆些.可是中装的却得穿着长衫来去,只在室内才能脱下.西服客人累累赘赘带着上装,倒可以陪他们受点儿小罪,叫他们不至于因为这点不平而对于世道人心长吁短叹.
战时一切从简,衬衫赴宴正是"从简"."从简"提高了便装的地位,于是乎造成了短便装的风气.先有皮茄克,春秋冬三季(在昆明是四季),大街上到处都见,黄的、黑的、拉练的、扣钮的、收底的、不收底边的,花样繁多.穿的人青年中年不分彼此,只除了六十以上的老头儿.从前穿的人多少带些个"洋"关系,现在不然,我曾在昆明乡下见过一个种地的,穿的正是这皮茄克,虽然旧些.不过还是司机穿的最早,这成个司机文化一个重要项目.皮茄克更是那儿都可去,昆明我的一位教授朋友,就穿着一件老皮茄克教书、演讲、赴宴、参加典礼,到重庆开会,差不多是皮茄克为记.这位教授穿皮茄克,似乎在学晏子穿狐裘,三十年就靠那一件衣服,他是不是赶时髦,我不能冤枉人,然而皮茄克上了运是真的.
再就是我要说的这两年至少在重庆风行的夏威夷衬衫,简称夏威夷衫,最简称夏威衣.这种衬衫创自夏威夷,就是檀香山,原是一种土风.夏威夷岛在热带,译名虽从音,似乎也兼义.夏威夷衣自然只宜于热天,只宜于有"夏威"的地方,如中国的重庆等.重庆流行夏威衣却似乎只是近一两年的事.去看夏天一位朋友从重庆回到昆明,说是曾看见某首长穿着这种衣服在别墅的路上散步,虽然在黄昏时分,我的这位书生朋友总觉得不大像样子.今年我却看见满街都是的,这就是所谓上行下效罢?
夏威衣翻领像西服的上装,对襟面袖,前后等长,不收底边,还开岔儿,比衬衫短些.除了翻领,简直跟中国的短衫或小衫一般无二.但短衫穿不上街,夏威衣即可堂哉皇哉在重庆市中走来走去.那翻领是具体而微的西服,不缺少洋味,至于凉快,也是有的.夏威衣的确比衬衫通风;而看起来飘飘然,心上也爽利.重庆的夏威衣五光十色,好像白绸子黄卡机居多,土布也有,绸的便更见其飘飘然,配长裤的好像比配短裤的多一些.在人行道上有时通过持续来了三五件夏威衣,一阵飘过去似的,倒也别有风味,参差零落就差点劲儿.夏威衣在重庆似乎比皮茄克还普遍些,因为便宜得多,但不知也会像皮茄克那样上品否.到了成都时,宴会上遇见一位上海新来的青年衬衫短裤入门,却不喜欢夏威衣(他说上海也有),说是无礼貌.这可是在成都、重庆人大概不会这样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