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公版经典 > 资治通鉴菁华

第52章 命丧熊耳山

书名:资治通鉴菁华 作者:司马光 本章字数:3514

更新时间:2014年12月30日 16:39


第52章 命丧熊耳山

  

  公元618年,十月,李密率部到达长安.李密官拜光禄卿、上柱国,赐邢国公爵位.唐高祖李渊对他非常尊重,经常称他为弟,还把舅父的女儿独孤氏嫁给了李密.

  长久以来,李密在瓦岗军中的地位很高,人也很骄纵.他认为自隋末起兵,自己屡次打败隋军,所向无敌.自己归顺李渊,功劳不小.李密以为会得到国家的重视.但是,朝廷给他的一切,与他所期望的相差太远,因此很不开心,常常郁郁寡欢.

  有一次,朝廷举行一场大宴会.作为光禄卿,李密职责是要在朝会上进奉食物.这让李密感到非常的耻辱.退朝后,李密找到王伯当吐露自己的不满.王伯当随李密归唐后,虽然被封为左武卫大将军,但过得并不称心.于是,他怂恿李密说:"现在,您的老部下徐世■驻扎在黎阳.襄阳公张善相在罗口.黄河以南,我们的势力都还在.现在的情形对我们有利,事情尽在您的掌握之中.我们何苦呆在这里,寄人篱下,看人眼色呢?"李密听后,十分高兴.

  李密经过考虑,决定离开长安,东山再起.他对唐高祖李渊说:"我归顺朝廷后,您给我爵位和高官厚禄,让我在京城享受平安富贵的日子.我却一直没能为朝廷做点儿贡献,内心很不安.现在,在山东活动的豪杰都曾经是我的部下.恳请陛下允许我入关,招抚他们为朝廷效力.我想凭借我大唐的国威,灭掉王世充,就像弯腰捡起地上的一棵草那么容易!"

  李渊早就听说,很多李密的旧部对王世充不服,怀有二心.他正打算让李密前去招降,听李密这么提议,当即首肯.但是群臣纷纷劝谏:"陛下,李密性情狡猾,很容易谋反叛乱.如今陛下派他入关,前往山东,那不是纵虎归山、投鱼入水吗?李密此去肯定不会再回长安了!请陛下三思!"李渊说:"帝王是由天定的,不是谁想做就可以的.纵使李密到山东后,背叛朕离去,也不过像用篙草制成的箭,又射进篙草堆里一样,没什么值得可惜的!更何况,让他和王世充鹬蚌相争,我们正好可以坐收渔翁之利."

  二十九日,唐高祖李渊下旨,让李密入关,收抚李密尚未归附唐朝的旧部.李密向李渊提出,希望贾闰甫和自己一同前往山东.李渊准许了他的请求.

  出发前,李渊让李密、贾闰甫和自己一起坐在御榻上,赐给二人食物.三人轮流喝下了同一杯酒后,李渊说:"我们同饮这杯酒,表示三人一心.朕希望二位此去关内,能立下功勋,不辜负朕对你们的期望.不瞒二位,确实有大臣极力反对你们入关.但是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朕当你们是自己的亲兄弟,以诚相待.你们放心,朕不会相信别人的挑拨离间."李密、贾闰甫听后,感激不已,再三拜谢李渊.李渊还让王伯当为副手,随李密一同前往.

  李渊把李密当初带入关中的人马一分为二.一半跟随李密入关,另一半则留下来,驻扎在华州.长史张宝德奉命与李密同行.途中,张宝德发现了李密此行的真正目的.他担心李密一旦叛乱,自己会被牵连.于是,张宝德急忙给李渊上奏了一封密折,说明情况.见到这份奏章后,李渊的第一反应就是把李密招回来,又担心惊动了他,逼他提前反叛.考虑再三,李渊颁了一道慰劳的诏书给李密.诏书命令李密一个人回京,有另一个任务要交给他.其他人先缓慢前行.

  李密接到这份诏书时,部队已经到达稠桑.李密看完诏书,对贾闰甫说:"陛下先是下诏让我带兵入关,现在,突然无缘无故又让我回去.当初,皇上自己说过,有人坚决反对我出关.看来他现在是已经听信了别人的挑唆.我要是现在回去,绝对难逃一死.不如先就近攻占桃林县,收了那里的粮草和士兵,然后渡过黄河.等消息传到唐军驻守的熊州,我们早已远走高飞了.只要能进入黎阳,大事必成,不知你意下如何?"

  贾闰甫说:"皇上的姓氏与图谶相应,天下一统是大势所趋.明公,您已经归附了李唐,皇上对您也很好.您岂能再生二心?何况,史万宝和任环等将军就驻守在附近的熊州和榖州.如果我们早上攻打桃林县,支援的大军晚上就能赶到.即便我们攻占桃林县,也没有时间集结整编士兵啊!再说,朝廷一旦宣布我们是叛逆,还有谁愿意接纳我们?不如您暂且接受诏命,以表明自己对朝廷没有异心.这样一来,别人挑唆的那些话自然会平息.至于,前去招抚旧部的事情,咱们还可以从长计议."

  李密听后,勃然大怒,说:"朝廷根本没有打算重用我,也不给我割地封王.竟然让我和周勃、灌婴享受一样的待遇,你让我怎么咽得下这口气?至

于说图谶,我也姓李,同样应验了图谶的内容.如今他不杀我,还让我去山东.这足以证明,天不亡我,我应当能称王!即使唐朝占据关中,但山东终归会是我的.这是老天爷给的,我为什么不拿?难道要我白白浪费这次大好机会,自缚双手去投降别人吗?我拿您当自己人,可您竟然是这种想法!既然您和我不是一条心,我只好先把您给杀了!"

  贾闰甫哽咽着说:"明公,虽说您也应了谶文,可是现在天下的局势,已经非同往日.如今,天下分崩离析,稍有实力的人都各自为政,打算争夺天下.明公您一旦背叛李唐,就要开始逃亡,又有谁肯听命于您呢?何况,您杀了翟让后,大家都说您忘恩负义,不可信.谁还愿意把自己手中军队托付给您?他们肯定担心被您夺走兵权,那样的话,势必会引起纷争.一旦失势,哪还有您的容身之地呢?要不是明公对我恩重如山,我绝不会这样直言不讳,坦露自己的想法!请明公三思!千万不能轻率地作出决定!否则只怕您的好日子就到头了!只要您能有立足之地,在下死不足惜!"

  李密听了这些话,愈发恼怒.拔出刀来,要砍贾闰甫.王伯当等人迅速上前劝阻,苦苦求情.李密这才放过贾闰甫.当天夜里,贾闰甫趁机逃跑,去了熊州.王伯当觉得贾闰甫分析的很有道理,极力劝阻李密,要谨慎行事.此时,李密已经什么话都听不进去了.见此状况,王伯当说:"人的意志不会被生死左右,也不会因为生死而改变.您既然不听劝告,到时候,我陪您一起赴死就是了!我只害怕自己的死对您没什么帮助!" 随后,李密杀了前来传旨的使者.

  三十日清晨,李密率军到达桃林县.李密对县令撒谎,说:"皇帝下诏,命我即刻返回长安.随行的家人不方便和我一起回京.能否将他们暂时安置在县衙内居住?"桃林县令欣然答应.李密随即挑选了麾下数十名勇士.他们假扮成李密的妻妾,换上女人的衣服,刀藏在裙子里,蒙着面纱,随李密进入县府.过了一会儿,李密带领他们突然杀出,占领县城.随后,李密率军羁押着当地百姓和士兵,前往南山,沿着险要道路向东进发.与此同时,李密派快马飞报他的旧部,伊州刺史张善相,让他迅速出兵接应.

  当时,右翊卫将军史万宝镇守在熊州.他对自己的副手,行军总管盛彦师说:"李密这个人,骁勇善战,身边又有王伯当这样的人才辅佐.他如今反叛,恐怕没几个人能抵挡得住."闻言,盛彦师笑着答道:"将军如果能给我几千人马,我必能双手奉上李密的人头."史万宝忙问:"您打算如何用兵?"盛彦师说:"兵不厌诈!暂时不能告诉您."

  随后,盛彦师带领士兵急行军,赶在李密之前到达熊耳山南麓.盛彦师让步兵手持刀盾,埋伏在溪谷.在山路两侧的高处,则埋伏下弓箭手.盛彦师下令:"兄弟们,看到敌军过河,快走到一半的时候,大家一起杀出去!"有士兵问:"听说李密是要去洛州,为什么您却要进山呢?"盛彦师说:"李密对外说自己要去洛州,其实是在掩人耳目,打算从襄城直奔伊州,去找张善相.如果让李密这个贼人先行一步进入谷口,而我们从后面追击的话,山路险窄,很难进攻.他只要派一名部将殿后,就能挡住我们,从容逃脱.现在我们先占领了谷口,必定能将他们一网打尽."

  李密带军通过陕州,到达熊耳山后,认为自己已经逃脱,前面不会再有什么危险.于是,部队减慢了行军速度.不出盛彦师所料,李密果然率领手下从熊耳山南麓经过,进入了事先埋伏好的山谷.盛彦师依据有利地形,突然发动攻击.李密的大军被拦腰截断,首尾不能相顾,士兵慌乱一团.混战中,盛彦师杀死了李密和王伯当.几天后,二人的首级被送回长安.在此战中,盛彦师因战功卓着,被封为葛国公,继续在熊州镇守.

  李密归唐时,徐世■被高祖李渊赐姓,改名李世■,仍驻守黎阳.

  李密被杀后,高祖派遣专人到黎阳,告诉李世■有关李密反叛被杀的经过,并把李密的头颅交给他.李世■看到李密的首级,号啕大哭,跪在地上向北行礼.李世■向高祖呈上奏章,希望能把尸首与尸身合成一处,安葬李密.高祖准许了他的奏请.

  李密的尸体运送到黎阳后,李世■和部下全部换上丧服,为李密披麻戴孝.李世■军中多是瓦岗军的旧部,很多人想到李密以往的好处,悲痛欲绝.有人甚至哭得吐了血.李世■以君臣之礼给李密举办了隆重的葬礼,把他安葬在了黎阳山的南麓.

  李密,这个曾经号令四方、驰骋中原的英雄,就这样走完了自己短暂而又轰轰烈烈的人生.

  

下载APP看小说 不要钱!
(←快捷键) 上一章 返回目录 (快捷键→)

类似 《资治通鉴菁华》 的 公版经典 类小说:

游戏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 下载畅读书城

下载APP 天天领福利

返回顶部